时间:2024-07-06
禚 军
“地球村”的概念起源于传播学领域,被理解为媒介电子化、信息化所产生的一种媒介生态。吉林外国语大学将“地球村”概念引入高等教育,它既是一个具象化的世界多元文化空间,更是具有丰富深刻内涵的一种文化理念,寓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是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象征。“地球村”包括中国村、联合国村以及英语村等20种外语的语言村,每一个村都设置了典型的文化场景,以造型、实物、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文化与语言融合的育人场景,是学生感知体验文化的空间、文化象征意义表征的空间,也是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空间。“地球村”承担着跨文化外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其课程体系以价值引领、语言学习、跨文化能力培养为主线,贯通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中,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内涵丰富、范畴广泛,不同课程类型、不同教学场景和教学方式对育人元素挖掘的侧重面不同。“地球村”课程思政建设以“文明交流互鉴”理论思想为指引,着力培养学生中华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能力。
***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1 ]”文明交流互鉴观以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前提,以认同人类文明的平等性为态度,以秉持人类文明的包容性为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与“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在思想上一脉相承。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还存在着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特征的不同文明观点,存在着阻碍中国发展的敌对势力。不同的文化价值和人生观、世界观和文明观、精神思想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会发生碰撞,甚至冲突。所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定中国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跨文化能力是外语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地球村”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和多元文化,为跨文化能力培养搭建了以文化为内核的外语语言技能学习、跨文化知识学习、多元文化体验和跨文化交际的平台。“地球村”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工具性能力的基础上加强跨文化主体性能力的培养,使所掌握的跨文化能力能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以及与“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脉相承关系,对于指导“地球村”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球村”课程教学以文化体验和语言学习融合为主要内容,以培养跨文化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步提升为目标,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指引“地球村”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发挥“地球村”的教学环境优势,明确“地球村”课程思政目标,指导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指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在通常的教学体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地球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包括“地球村”课程体系、含有思政目标的课程大纲或培养方案。“地球村”课程体系涵盖文化类课程、国家概况类课程、外语会话类课程等,有独立设置的课程,也有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环节,即“理论+实验”型的课程。每一门课程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文化主题。构建“地球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地球村”是世界多元文化展示的舞台,体现不同国家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民俗等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影响较大。既可能体验和学习世界不同民族的先进文化,通过对比反思,强化本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促进文化守正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种文化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弱化与消解,造成学习者价值选择的困境[2]。 因此,“地球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思政目标,即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批判性文化意识,正确认识和评价外来文化思想,为国家对外发展战略培养具有中国立场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3]。
应用型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地球村”育人的主要目标。文化认知理解能力、文化阐释与评价能力、文化融通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跨文化能力的内核。学生既要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又要加深对本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基于对文化间相同相似的理解和整合,提高文化融通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地球村”课程以文化教学内容为主,通过语言对文化符号意义的阐释、象征、交流,实现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语言文化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信念等方面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文化对比反思中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加强用地道的外语宣传中国文化的训练,使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学习中,既提高外语实践能力,又达到提升思想价值理念的目的,实现育人育才并重。
“地球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包括课程教学大纲、实验项目编写、实验讲义(教材)、课堂教学、实验报告、第二课堂活动等教学环节,各个环节都体现课程思政目标引领下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融合发展。
1.课程教学大纲。涵盖课程思政目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等维度,依据不同的教学层级确定相应的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元素与语言文化学习目标相融合,为后续的课堂教学设计确定方向和遵循。
2. 实验项目。作为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平台,“地球村”开发了丰富的实验教学项目资源,每一个实验项目都是语言与文化融合的一个主题。实验项目分为三种类型:语言技能训练型、综合应用型和探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体现课程思政目标和元素的层次性,从理解思政元素内涵,到内化到学生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再到落实于行动中(完成项目任务)。
3.教师主导。在语言与文化融合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中外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异性,增强对文化双向交流与互鉴必要性的认识。在实验任务的设计上,融入中华文化的知识,注重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华文化能力的训练和提升。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平台,结合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探寻“地球村”育人的思政内容,以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诠释着“地球村”的育人理念,这一理念通过“地球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贯通形成合力来落实,这是“地球村”课程思政育人的根本路径。
“地球村”以其独特的教学环境,承载着众多的不同类型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包括独立实验课、理论课中的实验环节以及文化体验通识课等。课程的教学理念是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的融合,通过文化体验促进语言学习。跨文化交流本应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增进了解、互通有无,丰富双边文化,但是部分西方强国试图用所谓优势俯视他者文化,蔑视他者文明,致使文明文化间不仅有交流、交融还有交锋。因此我们不能不时刻警惕西方意识形态介入带来的干扰和破坏。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从自我看,应该是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强健自我,发展自我,而绝不是在交流中迷失自我,在西方的同化中丧失自我,最终使交流不复存在。所以,跨文化交流中的家国意识应是我们跨文化学习的第一主题。
鉴于此,“地球村”课程强化正确的价值引领,既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更注重形塑大学生的人格和国格。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存在着知识、能力、价值观三者相互之间形成、转换、提升的过程[4]。价值塑造蕴含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地球村”课程以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内容,教学中深入挖掘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思政资源,实现知识学习、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设计上,凭借多元文化环境,设计多元文化交流体验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比如,法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德语村、意大利语村了解、探讨德语国家文化、意大利文化。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对比,比较求同,对比求异。这种在异族文化学习中反观本族文化的方法[5 ],有利于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鉴别外国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依托实验教学项目,激发学生合作实践和探究精神,通过挖掘文化内涵、组织语言表达、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录制音频、完成实验报告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不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围绕跨文化能力培养,“地球村”建立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体系,包括专业俱乐部、学科竞赛、文化纪念活动、场馆多语讲解等多种活动形式,与第一课堂同向同行,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球村”长期活跃着30余个专业俱乐部,以不同的形式,如戏剧、配音、演讲、朗读等,进行语言与文化融合的专业训练。此外,还举办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如跨文化能力大赛、多语场馆讲解大赛、多语配音大赛、多语演讲竞赛等。“地球村”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既是语言训练的平台,又是思政目标实现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贯通,避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在育人目标上脱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对第一课堂的内容进行升华,加深理解,熟练运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有明确的思政目标,这些目标符合“地球村”课程思政目标,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活动内容之中,使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塑造也得到提升。
吉外“地球村”在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语言与文化融合、跨文化工具性与主体性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在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指引下,形成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语言文化学习中,践行“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理念,既学习借鉴先进的世界文化,又在学习他文化中反观自身文化,提升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将跨文化学习立足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未来的“地球村”课程,将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中国村”与其他外语村之间探索互动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质和国际传播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