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本

时间:2024-07-06

张一璠 王肖佳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铸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灵魂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凝心聚力、育人铸魂方面意义重大。***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1]。这不仅是对党员、军人灵魂品格的定位,更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殷切期望。在2018年全国教育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2019年3月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议上,习总书记又特别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反复强调了理论传播、灵魂铸塑和培育时代新人之间的密切关联。2020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再次明确指出,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可见,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迫切任务和核心要义。

一、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要义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铸魂育人的核心环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意蕴、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考量,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要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育人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考察,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考察受教育者的信仰灵魂体系。掌握理论知识是信仰灵魂铸塑的基础和保证,但只是单纯掌握了理论知识,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实际效果有一定的距离。只有“知之”升华为“信之”,“信之”足够笃定并以“信之”指导“行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才算是使命达成。从“知之”到“信之”,再到“行之”,这一转化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情感意志相贯通、情感世界向信仰世界飞跃,这一结果也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将思想理论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实现。因此,从本质上讲,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追求即是理论灌输和灵魂铸塑

自《共产党宣言》开始,马克思主义便公开宣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与意图”[3]“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4]。可见,通过广泛持续地宣讲、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帮助受教育者完成思想灵魂的荡涤和信仰立场的坚定,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初心和基本原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内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呈现,也是理论灌输和灵魂铸塑的具化体现,綜观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状况,这一点也得以充分彰显。1921年8月在长沙成立的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第一所自修大学,学校开设文科和法学专业,但不论何专业,均须研读《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是建党以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早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旨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与理论上与封建迷信残余和资本主义糟粕划清界限、唤醒觉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积极投身革命运动。革命战争年代受条件限制,共产党创立的六十多所大学多以干部培训的形式存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广泛开展阶级立场教育、革命历史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明确指向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并提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这一说法。用理论灌输“转变学生的思想”,其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塑灵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经改革,但其价值诉求始终未曾改变,归根结底,都是不断将“现有观念材料”即以理论形态存在的发展着的时代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相融合的理论体系灌输给受教育者,并助其铸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灵魂。“铸魂是每个时代意识形态统摄思想、塑造灵魂的本质要求”[5],这种本质要求既符合社会意识形式的内在逻辑,也适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就是用中国革命精神感染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人、用唯物主义思想塑造人的铸魂育人实践活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指向精神培育、价值引导和信仰确立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是溯本清源、凝心聚气、立德育人的主渠道,系统规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以精神培育、价值引导和信仰确立为使命。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将各种不同利益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共同点描述为:“旧日的回忆、个人的仇怨、忧虑和希望、偏见和幻想、同情和反感、理想与信念、信条和原则……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在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意识形态灌输不外乎是表现为情感世界的精神归属、观念世界的价值判断、意义世界的信仰信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不外如此。198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术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同时还指出“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历史使命。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020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都承担着情感情怀、价值选择、理想信念铸塑的重要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的实现过程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说,“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这种“激起狂热”的过程,即是铸魂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勾连现实世界与认识世界、理论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复杂结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对受教育者信仰灵魂的铸塑过程可划分为理论灌输期、情感共鸣期、价值确立期、信仰铸塑期。

(一)理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的前提

理论灌输是教育者在课堂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将其呈现于受教育者的阶段。前文已经论及,“知之”是“信之”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不但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还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这种支配集中体现为:“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6]“关于这种观念的永恒性即上述的依赖关系的永恒性,统治阶级自然会千方百计地来加强、扶植和灌输。”[7]可见,理论灌输是一切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理论灌输,一切意识形态教育都将失去依托和途径。列宁在《怎么办?》中也充分论证了灌输的必要性,他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开展的系统、规范、专门的理论课程,理论灌输也必然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二)情感共鸣是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的开端

情感共鸣期是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育者在情感世界实现共有情感发生的阶段,即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认同感。产生情感共鸣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这种“狂热”的触动点就在个体的情感世界之中。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受教育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情感共鸣,不仅是思想政治课获得实效的应然之需,也有其必然之因。首先,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承“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的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诉求是一致的;其次,无产阶级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普遍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0]也就是说,不论在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彻底性和科学性,其彻底性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将培育人的思想灵魂作为根本宗旨,其科学性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并不是以某一个人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依据,而是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依据的科学论断。正是因为如此,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激发受教育者情感共鸣的充分可能性和现实性。

(三)价值确立是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的关键

价值确立期是受教育者在观念世界将短暂情绪转化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稳定性和理智性的价值遵循阶段。如果说产生情感共鸣是感性思维层面的较为短暂、浅层次、初步的情绪感染,那么确立价值遵循则是基于情感共鸣基础之上的、更深刻持久的理性触动。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曾经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11]价值观的确立,即是从感觉思维到“理论”的飞跃,是一个人从“我直观感觉这么做是对的”到“我有充分的理由做出这样的决定”的转变。产生情感共鸣是一个人确立价值遵循的前提,而确立价值遵循则是产生情感共鸣的升华,前者是情感世界的共有精神关联和共鸣情绪唤起,后者则是观念世界的价值观确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理论灌输、唤起情感共鸣之后,只有在观念世界形成理性的价值标准,才能够将理论体系、情感家园、观念世界予以关联。

(四)信仰铸塑是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的表现

信仰铸塑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受众通过理论接触、情感共鸣、价值确立,将感官感受转化为较为稳定的意志品格,并形成马克思主义信念信仰的阶段。***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此后,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过理想、信念、信仰的重要性,2015年2月28日,总书记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关键。有研究者认为:“理想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指向。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过程,因为它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理想信念的树立等理性层面的东西。”[1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信仰铸塑,其本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塑精神灵魂世界,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高指向、最深追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继理论灌输、情感共鸣、价值确立之后的深化固化。只有用彻底的理论感染了人、触动了人、引导了人,才能使人在意义世界铸塑起坚定的信念信仰。也唯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才算达成。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铸魂育人的几个关注点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伟大论断,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继续探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础之上,更加明确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以来,***总书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德铸魂和教书育人的核心要义和关键环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中,用理想信念铸魂需要关注到:“铸魂课”有底气、“铸魂人”有灵魂、“铸魂时”有办法。

(一)“铸魂课”有底气

“铸魂课”有底气,要求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有令人信服的教学内容、科学完备的教学体系、合理人性的教学安排。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能够有底气,是否能够实现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其核心基础在于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即: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动力、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矛盾和看待发展、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功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法宝和宝贵品格,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理论彻底,就可以说服人、掌握群众。因此,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只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基本规律,就能够保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的理论是自信的、是有底气的。而立场不动摇、原理充分用、创新不断更,则是理论自信的源泉。自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设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不断完善,2004年,国家又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学科和教材建设中去,教材更新、学科建设都将助力于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学安排合理也是“铸魂课”有底气的重要方面。教学安排不仅仅是教务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更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整体布局的一部分,只有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遵循,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进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配比、课堂灌输与日常感染融通,才能够科学展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二)“铸魂人”有灵魂

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工程的主力军,只有“在马言马”“学马信马”,才能够有充分的能力和魅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思想战线绝不能搞精神污染,“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是人类灵魂工程师”[13]。***总书记同样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第一位的就是要“政治强”。作为讲学授业、立德育人的“铸魂人”,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坚定信念信仰、纯粹灵魂世界,在政治立场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方才具有“铸魂”的立场和资格。立德铸魂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艰难的,它承担着滋养德行、明确立场、凝心聚气的重大使命,高谈阔论必配以深厚底蕴,指点江山须持有依据根基,个人解读得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要求学生更应该恪守己欲而达人,关注理论能做个“入心人”,也能付诸实践做个“入世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陈先达先生曾言,“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理论上的大是大非。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而且要有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激情和热情。”[14]实然,只有具有清晰的立场定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崇高的道德品质、扎实的理论功底、热情的社会关怀,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有灵魂的“铸魂人”。

(三)“铸魂时”有办法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铸魂的主渠道,在教育者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适宜的方式方法将有效提升铸魂的实效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立德铸魂的基本路径,应是依次通过受教育者知识体系的形成拓展、情感世界的感官触动、观念世界的价值确立、意义世界的信仰铸塑,逐渐在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维中铸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阐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如何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建设,都涉及方式方法的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人可以阐发得由浅入深、淋漓尽致,有的人却粗糙简单、教条枯燥,这其中之差异是铸魂效果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其一,优化铸魂情境。讲授者应主动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发力和话语交流的把握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形成既有亲和力又有解释力、既有生动性又有科学性、既有感染度又有说服度的话语体系,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谐感、亲近感和认同感。其二,增强学习参与度。受教者和讲授者一样,不应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旁观者,而是真真切切的参与者。讲授者应有效利用主渠道,在灌输与渗透、体验与参与中使受教育者形成从体验到触动的飞跃。在理论与实践中让受教育者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有趣”的。“有用”体现在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深切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信念信仰对人生切实的指导能力,如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生活难题、制订生涯规划、参与哲学辩论等。而“有趣”并非指戏说化、娱乐化,而是让受教育者在课堂参与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感召力,并由此产生自发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枯燥理论为热切期盼精神感染,如让学生参与理论课讲授、情景剧编排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育思想灵魂,这既是完成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于其他课程、完成其使命的关键。“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15],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失去目标和主线,单纯的道德修养教育会培养出“善良的人”,但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仅需要道德品质,还须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也就是说,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育人,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有德行”“有灵魂”的人。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铸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本。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理想信念铸魂的重要性、把握理想信念铸魂的规律性、提升铸魂育人的实际能力,切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