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①

时间:2024-07-06

于 漪

50年来我一直追求的就是德才识能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格的力量。几十年来我追求教师人格的力量,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自我认识

清醒地认识自己,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中国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认识自己很难,所以才可贵。我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我的教育教学经验说到底,都是学大家的,或者说是“偷”大家的。我每听一节课,包括听我徒弟、青年教师的课,都是张开我的感官,运用我的思维器官去学习,因为我信奉“博采众长”。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我听报告,跟人家谈话,总是要拿这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比如,在“文革”前,我长期教高二、高三,粉碎“四人帮”之后,教了一届高中,因为要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我又带初中。我第一次听高润华老师的课,发觉她的学生在课上背古诗词背得那么熟,心中很震撼,心想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怎么没有想得那么深呢,我怎么就不懂呢?又如,我觉得教母语一定要与外国人教母语比较,但是我只停留在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的比较上。比如中国人怎么学母语,外国人怎么学汉语,外国人怎么学他自己的母语,中国人怎么学外语,我想得很多,也作了一些零星的比较,不成系统,认识肤浅。有一次我看到洪宗礼先生主编的中外母语比较研究的洋洋大作,深感汗颜。他怎么就想得那么深、那么细,那是努力呀!还有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我自认为教课是认真的,课前认真备课,真有点像张志公先生讲的那样着了魔。我先拼命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然后把上课的每句话都背出来,再口语化。我洗衣服在考虑,拣菜在考虑,乘车也在考虑,乘过站是常有的事。我怎么讲,学生听得才舒服,学得才愉快?可每次上完课,我总是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都是不足和缺陷,于是我再写下“教后记”,就是记下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记下自己教学的不足。这样用两把尺子量,我就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又如,有的应该属于常识问题,我长时间用错而不知。讲音乐,说“下里巴人”是通俗的、低级的,说“阳春白雪”是高级的、高雅的,可是有一次我读宋玉的《对楚王问》,才发现我理解得多么不精确。他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唱到《下里巴人》的时候,“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唱到《阳春白雪》时,“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因此“阳春白雪”是次高级,我一直就认为它是最高级,可见自己知识很浅薄。在教课时,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能错,因为你一错,学生就跟着错,有时会错一辈子。因为基础教育是伴随人终身的,它教的是知识的核,你错了,有的时候学生改不过来就错终生。由于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限,自己的学识浅薄,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毛病很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一个“够”字,说我已经够了、不错了,这是不可能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正是由于这样,所以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我觉得做教师,别人的教育是其次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内在的动力。

自我挑战

我要追求人格的力量,就要不断自我挑战,这是形成人格力量的途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者必须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最强烈的刺激就是自我教育。故应把自我教育作为终身的任务。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看我一辈子怎么努力学做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有两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勤于学习,第二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集点就是不断地反思。教育事业,是非常丰富又是非常复杂的,现在做教师一定要有时代活水。有这样一个比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是不大同意这个比喻的,因为你这桶水是不是陈旧了,是否有污染,恐怕很值得研究。我们学过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已经束之高阁,大量新的信息、新的知识要自己掌握,因此教师学习必须如长流水,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不断学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己不天天学习、月月学习,哪里来的源头活水?

(1)学习。首先,重要的理论要反复学。重要的理论是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粮,要学懂。每次学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和“四个坚持”,我总是热血沸腾。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人家比,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靠谁?靠每一个有志青年、每一个有志的教师和学生。其次,要紧扣业务深入学。有时我觉得对某些问题好像是懂了,其实不然,读了一些大学者、大专家的文章,才茅塞顿开。钱锺书先生学问博大精深,哪怕讲一个诗句也会使你感到别有洞天。他说苏东坡有一个写牡丹花的诗句“一朵妖红翠欲流”。牡丹是红的,怎么是“翠欲流”呢?这位学贯中西的学问家是这样分析的,他说,诗里用颜色的字好像用兵一样,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红是实的、翠是虚的,虚实交映、红绿错综,就造成一种幻觉,这就是文字艺术的功力,文字艺术的巧妙要比造型艺术还要强得多。我读后大为感叹。学问真是如海洋,我体会到教海无涯学为舟。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学问不要求高深,但要求基础扎实广泛。最后,要开阔视野广泛学。我们那时学物理是牛顿,后来爱因斯坦做了挑战,而现在霍金又做了新的挑战。我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人文知识,而且要有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发言权,就没办法与学生沟通。

(2)实践。教师每天耕耘是实践,在实践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我记得教66届高一时,有名学生在作文中写一个老头,他为刻意求工,想把这个人写得很形象,就用了一个比喻,说老人的胡子像牡丹花一样很美。比喻用得不当,讲评作文时我就把这件事说了,说用比喻一定要恰当。事隔几年,他已是名律师,他对我说∶“于老师,你这句话让我掉到冰窟里。如果当时有地洞,我一定钻进去。”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这样挫伤了学生,这就成了我终生的遗憾。教育过去就过去了,难以弥补,不是衣服破了打个补丁。开始我在教语文时也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但随着时代发展,我的认识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自己的认识很肤浅,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同时发生,它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从此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我怎么能只把它看作为技能技巧呢?我就自我否定。语言文字里有民族的情结,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我不断反思,这样一个人文的学科,千万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术轻人。所以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正如罗曼·罗兰所讲:“这累累的创伤就标志着你生命前进的一步。”我确实是累累创伤,我随便打开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讲出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这些缺陷、不足,激励我向前奔跑。“思想升华,感情净化”,我追求这八个字,力求做到教师要有人格的力量。当然,自我挑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自我超越

做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成长,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教师。因此,我要不断追求,自我超越,达到一个个新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目标。如开始做语文教师时,为了能在课堂上站下来,我追求八个字“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一定要研究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他们呢?我是育人啊,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我追求这个境界,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我领悟到我是教语文的,带领学生要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自己要做榜样,所以下决心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要学生写文章,你自己就要写。为了力争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我就用以死求活的笨办法,把上课的每句话写出来,然后修改再背出来,背出来再口语化。我每天上班要走一刻钟路才到车站,这一刻钟,每天脑子像过电影,怎么教学生能吸收,教学内容怎么开展,怎么让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掀起高潮,教完后再写教后记。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大白话,要有文化含量,要有相当大的词汇量,要有文化气质。学生既学规范的书面语言,又学教师规范的、生动的、流畅的语言,课堂教学效率就可能提高一倍。接着我又追求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我觉得学生学习太苦,一天坐七八节课,我坐在那里也要累得够呛,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数学、物理等学科到了高中,逻辑思维很强,我想语文这人文学科能否让学生有点艺术享受,于是我追求在教学中春风化雨、充满艺术享受。20世纪70年代末,我就考虑如何用知识含量高、能打开心扉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入了迷,就不以为苦、不以为累,爱学乐学。我对课堂教学节奏、讲和练的角度方式以及课结束应该怎样余音缭绕等做了一番研究。教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如果学生两节课上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我就开心了。如果把它记下来,应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我想就这样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希望达到一个合格的教师境界。我所理解的“合格”的“格”不是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国家把自己的希望交给我们,人民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这个“格”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一辈子追求教师的人格力量,一辈子用两把尺子量,靠两个支柱支撑,聚焦在反思上,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力求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那天到华东师大继续教育学院上课,遇到一名1951年的学生,离休干部,她叫我于漪老师,她说当初你是打着小辫子给我们上课的,现在一晃50年了。真是不堪回首话当年。我想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作为一名教师,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常青的、伟大的、辉煌的教育事业中,我觉得此生有幸。

2001年9月,于漪老师在从教50周年纪念活动中做了题为《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的发言。当谈到个人职业历程时,她由衷感叹:“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她热爱教育事业,一辈子扎根杏坛,挥洒汗水,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她终身秉持谦虚好学的品格,勤奋学习,不断反思,成为万千中小学教师心中的参天大树。

在她看来:清醒地认识自己,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我个人觉得,认识自己,既包括认知自己的“长”,也包括认识自己的“短”,扬长补短,是我们每一名教师应该时刻警醒自己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该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不断完善自己的勇气。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成长中的人,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很可能成为他们终身效仿的榜样。在于漪老师看来:你一错,孩子就跟着错,有时会错一辈子。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汗水会不由自主地涔涔而下。教师责任重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的自我认识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自我警醒和自我完善。唯有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地增强前进的动力!正所谓: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前行。

另外,于漪老师始终认为“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是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两根支柱。两根支柱的聚焦点就是不断反思。在她看来,理论要反复学,业务要深入学。作为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就要学习先进的理论,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要能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于漪老师还强调,教师“要开阔视野广泛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学问不要求高深,但要求基础扎实广泛。中小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但应该成为一名“杂家”,要能为学生的广泛兴趣服务。其次,教师还应该不断实践,教师的实践不是技法和技术层面的简单重复。教师不应该成为“匠”,而应该成为“师”。师者仁心,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的技能技法之外,更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对自己的学生、朋友始终有一颗善良和仁慈之心。教书育人,重在育人,而不应该“重术轻人”,更不应该目中无人。

在发言的最后,于漪老师强调的是“自我超越”“做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成长”。于漪老师最开始倡导的是“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后来进一步倡导“师风可学,学风可师”。教师的师风和学风要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确应该不断否定,自我超越。唯有如此,才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当我们每一名教师把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的嘱托作为“格”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