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宋 颢
课例是一堂课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修是以课例为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究和培训的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课例研修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发展教师教学能力为指向,促使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具有不断循环教学的特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需要课例研修发挥培训示范的作用。教师核心能力是教师从事学科专业教学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最关键的综合能力,一般指能够持续发展并在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师研究创新、学习发展和沟通合作能力等方面。教师核心能力是教师在接受和参加教育培训、从事教学工作和进行教研活动中所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应重视自身专业建设与发展,这是一个专业成长过程。新课程新教材能否顺利推进,教师的作用至为关键。课例研修重在教研与培训,能够提升参与研修教师“课程育人”的认识与能力,与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习得过程不谋而合,是提高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新时代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客观上需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教师专业核心能力。课例研修过程能够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和“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课程新教材最重要最突出的亮点是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需求的综合体,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保障。核心素养视域下最为关键的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根本性转变,课例研修作为教师进修培训的重要方式,在研修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每个教师都应经历实践、反思和研究过程,以此提高自身的学科教学能力,使核心素养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充分释放。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或部分培养目标。例如,对于我国“南稻北麦”的地理现象,教师不能局限于“气候对食物影响”的理解,而是需要具备全面洞察和分析培养目标能力,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辨识,包括:“南稻北麦”的分布规律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在作物分布方面的作用是怎样的?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南方是否可以种小麦,北方是否可以生产水稻?哪些地区是小麦的主产区,哪些地区生产优质水稻?你知晓小麦、水稻播种和收获的时间吗?……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四个方面,需要具有从多角度设问的能力,才能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课例研修就是通过阶段性推进过程,从多个角度不断设问、深刻反思,培养学生的探究设问能力。
深度学习是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深度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增强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发展高阶思维。深度学习依赖于深度教学的引导。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以教师专业核心能力为关键支撑,引导学生通过深度体验、探究和反思,深刻理解、分析和掌握所学知识,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例研修过程能够通过不同阶段的推进,促进教师学习的逐步深入,深化对教材的思考和加工,提升教师自身的探究和反思能力。
以2021年北京市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第16(2)题为例,该题给出资料“调查发现,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000~1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以及图1所示材料和区域,要求学生回答“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
图1
课例研修对该题目的作答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对未参与课例研修教师所辅导的同学作答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同学按日常教学模板作答,主要回答的是当地生产樱桃的条件。而参与过课例研修教师指导的同学,基本上能够结合所给资料回答出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参与过课例研修教师能够加强对区域属性的深入思考和解析,认识区域地理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在深刻理解学科知识和突出区域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把握地理学科的实质,将孤立的知识要素连接起来,指导学生构建基于区域主导因素的答题思路。具体到本题,首先,明确“高品质樱桃的生产条件”而不是一般的樱桃;其次,作物生长需要光、热、水、土、气等条件,学生从题目材料给出的“樱桃生长特性”入手,深入分析天水市的气候类型、气温、降水、日照和空气质量状况,再结合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土层较为深厚肥沃的特点,推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小、土层肥沃”的结论。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方式和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力、育人能力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双减”政策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叠加,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更为严格。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和强化教育的效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每位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是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深刻把握“双减”政策对使用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带来的转变,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不折不扣地落实新课程目标。二是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要始终以课程标准为主线,创新学习活动,设计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并且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运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想与方法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课例研修的重要工作内容包括了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受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观念影响,地理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作业主要在课下完成。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地理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倡导探究式教学,课外作业与课堂学习需统筹考虑。通过课例研修,使教师能够具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学习评价、课程开发和组织能力的创新素养,重新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有效实现课堂的减量增质。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依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地理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课例研修基于问题指向的角度,以问题驱动使研修有的放矢。这样,教师更能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和探索地理现象和事物,并运用地理原理和理论加以阐释,持续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验地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强化积极学习地理课程的内在动力。
课例研修的主题直接关系到课例研修的进程和质量,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研究、交流和改进的教学问题。研修主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师团队应聚焦主题,紧密围绕课堂教学,运用课堂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持续学习、实践和提升。
在新课程新教材北京西城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形成了研究共同体,为课例研修团队的研修提供了良好的专家指导。在教研员的组织和引导下,课例研修确定研修主题,实际上是明确了教学研究的专题,不少主题来自教师遇到的困惑,对教学工作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同心协力,集中对教学过程反复研讨,创设有效的教师教学情境能力训练,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总体提升。
以研修主题作为教师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切入点,能够聚焦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关注的课程改革重难点,把握影响能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进程中,可以使参与教师经历深刻的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感悟。教师围绕研修主题,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阅读重要文献,不断积累研修成果,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在地理课例研修中,确定的研修主题可以包括“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识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这些主题对应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分别是教师高质量教学能力、运用地理第二语言“地图”的能力、区域理解与分析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等。
课例研修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行为跟进为特点,实质是以行动为主导的研修过程。教师在课例研修过程中,通过学习、研究和反思,使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课例研修作为教师教育的一种形式,包括个人原有行为阶段、以新理念进行重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体现了行动过程在课例研修中的重要作用。课例研修过程包括三次上课和打磨,在教研员的指导下,确定课例研修主题,教师进行第一次备课并授课,为原行为阶段,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之后授课教师根据观课教师的意见和自己的反思结果,再次进行备课和授课,进入重新设计阶段;大家再次进行反思、评课,进入新行为阶段。不同教师围绕相同的教学内容,展示教师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同时进行研讨和交流,协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每一阶段和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改进和提升,授课教师与教研员、其他教师、教育管理者等组成研修共同体,在行动研修的不同阶段,参与研修的教师经过讨论和反思,对教学内容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使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这种改进没有终极目标,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不断改进。
在原行为阶段,授课教师展现的是自己的思路和认识,经过研修团队的讨论、反思,授课教师和参与研修的教师吸收了群体行动的智慧,相互之间受到启发。进入重新设计阶段,教学思路发生明显乃至颠覆性的转变,在教学研修过程中,实现了专业核心能力的首次提升。授课教师与参与研修教师再次讨论和反思,进入新行为阶段,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思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再次得以提升。
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具有较为科学的培训体系,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能力培训规范化的重要体现。课例研修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经过不断推进,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研修案例及成果,有必要将这些研修成果课程化,构建面向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使更多教师受益。课例研修课程应突出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在选择课例研修案例时,应尽可能覆盖课程标准主干内容,充分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作用,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培训需求。按照课例研修的主题和主要环节,课程的组成结构包括教学团队组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实践等。
在课堂课例研修中,学生是自身发展和学习过程的主体,对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担当评价者、观察者、思考者、质疑者和创新者等角色。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评价作用,应当通过问卷、座谈和个别交流等方式,及时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
学生学习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基于不同的研修主题,为学生设定可以探究的问题,对学生的角色进行客观测评。注重课堂学生的观察,关注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为了观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当建立学习档案,促进师生交流的多元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等。
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课例研修可以采用地理观察、户外活动、实验分析、野外实习和研学等方式,设计不同的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在教师和学生的深入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价或建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