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例研修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

时间:2024-07-06

北京市第四中学 赵鹏飞

课例研修是指以课例为教师学习与反思的载体,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活动。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多轮备课、磨课和研讨,反思教师教学行为,关注学生习得,还为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启示,助力教师与研修团队的专业化成长。笔者回望参与课例研修十几年的历程,从最初的观察学习到后来的实践探索,再到现在的推广传播,不仅见证了课例研修对笔者自身成长的作用,也明显感知其助力研究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依托笔者参与的课例研修经历,借助案例阐述课例研修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一、转变理念,明晰方向

1949年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双基”教学、“三维目标”教学以及“核心素养”教学等不同阶段(见图1)。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也从“知识教学”“能力教学”向“素养教学”转变。多年的实践表明,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相对漫长,而依托课例研修,从团队研讨交流、实践探索再反思的螺旋上升过程,可以比较快地把握改革的方向。以初中“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国策”为例,笔者的课堂教学经历了从关注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拓展关注情感态度(“双基”目标与“三维”目标),再到提升学科素养的转变(见表1)。

图1 教育改革不同阶段的理念

表1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国策”教学设计转变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国策”是初中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理解我国人口国情和相应国家政策(人口政策、耕地政策等),以及家国情怀的渗透都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涉及以下两条:一是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二是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表1为课例研修阶段的教学设计内容,课例研修初始阶段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落实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特点等,也落实了对分布图、统计图等的描述方法),同时也关注到了我国人口国情,学生从人口的增长中获得不同程度的体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有一定作用,但是对学科素养的提升比较弱(如地理实践力几乎没有涉及)。在课例研修中经过同伴互助、研讨与反思,笔者深刻体会到地图是地理课重要的工具和信息载体,同时也是地理课的重点和核心。但最初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通过学生读图活动,“变相灌输”给学生掌握该内容,“貌似”达到了课标的要求,然而课堂中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知识点,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机械的,缺乏理解,更缺少深入的思考过程。此外,这样的知识获取方式也割裂了人口数据、人口空间分布、人口时间增长和人口国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无法体会出地理学科的魅力(如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的培养),更谈不上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的价值观(从人地协调的观念看待人口,形成科学的人口观)。基于以上分析,在课例研修教师团队的帮助下,笔者重新设计教学主线。经过相互交流讨论,笔者转变了教学理念,将教学主线设计为以中国为例,认识一个地区人口的基本状况(体现区域认知),通过数据调查活动、数据分析过程(重点关注地理实践力)和决策方案制定教学过程(注重综合思维的提升与人地协调观的渗透),深入研究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在表1课例研修完善阶段的教学设计中,大量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初中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并在课后迁移应用进行实践调查家族人口情况(见图2),为培养学科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几轮课后反思与课堂实践,笔者加深了对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及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明确了地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图2 课后某学生家族人口变化调查报告

二、优化过程,精研课例

有别于一般的听评课,课例研修是针对课程进行细致入微的研讨分析,研究团队一般要进行三次研讨、三次改进教学过程,且课堂观察不是简单的定性叙述,而是定量的课堂观察记录表。课堂观察后的研讨不仅有在课堂教学中大到各个环节的设置,而且有小到每项活动或任务问题链的设置,以及对问题停顿的时间、回答问题的学生数量等进行细致、多维、客观地分解与探讨。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课堂观察分析研讨,让课后交流更有依据,让教师的专业提升“看得见”“够得着”。以高中“热力环流”为例,笔者就经历了如何让课程更顺畅,更贴近学生认知,更有效促进学生素养水平的提高(见图3)。

图3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路径的转变

大气运动是地球科学中的核心知识之一,其中“热力环流”是由地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大气运动规律,并解释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的原理基础。研修初始阶段,教学设计优势体现在符合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并且解释相关现象。不仅如此,在课堂中还要求学生认识地表不同尺度的热力环流现象,进而分析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知识体系完整,基本原理的落实扎实,关注核心素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设计的不足也就体现出来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是否完全符合新课标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热力环流所在地理模块目标在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现象观察、识别、描述、解释和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此外,课标解读提出,本条课标的落脚点是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由此来看,研修初始阶段教学设计的环节难以达到如此高度。先前列出来的“优势”所暴露出的不足也就体现出来了。如丰富教学内容是否一课时就能完成?学科知识体系完整,难点集中如何突破?不同尺度的热力环流均借助原理来认识,理论性强,面对真实情境的现象又如何解释呢?这些问题在第一次讲课后几乎全部暴露出来,研修团队教师结合定性、定量的课堂观察给予建设性的意见。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渗透,教学环节逐步优化,最终形成研修完善阶段的教学设计。

不仅整体环节在改变,具体课堂片段也做了修改,问题链的设置进一步完善。以本节课中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片段为例,此片段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课堂实施方案有很多种(见表2)。经过课例研讨和反思交流,研修团队一致同意采用方案4,即以教室为实验场所,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见图4、图5),教学效果很好。此外,除了对暖气片顶部墙面的黑色条带分析认识垂直方向的运动外,还拓展了思维分析没有观察到的现象,如大部分的灰尘去哪儿了呢?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德育,即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认识卫生标准与学生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值日彻底的重要性。

表2 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教学片段实施方案对比

图4 教室内外空气水平运动现象与图示

图5 教室内空气垂直运动现象观察

三、强化反思,实践内化

多元、及时和有针对性的高效课堂反馈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相比以往的听评课反思或者教师自主的课后个体反思,课例研修是针对某一主题在相对集中的时段,研修团队可以进行多次建构性反思。有别于一般的反思,建构性反思能将他人的经验也拓展到教师自身的经验范围,并且注重理论与现实的契合,避免了狭隘的经验主义。通过建构性反思带动有效的实践探索,最终让研修团队不仅在教育理念上有深入的理解,可以针对一次次课堂观察对教学环节进行不断打磨,而且有助于内化成研修团队教师的教学行为,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践出真知,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需要实践。在研修团队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带着研究去探索、去实践、去反思。在课例研修的过程中,从主题确定、课堂实践,到课堂观察、研讨修改,再到课堂实践、行为跟进,每一步都闪烁着集体的智慧,也可以说课例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及其团队研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研修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从而实现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团队协作、同伴互助是课例研修的重要保障,也是彼此启发、相互交流的基础,在交流启发的过程中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协商,也是启发灵感和教学艺术的沟通。这样的团队交流,平等互助,不仅可以助力教师成长,还能收获深厚的友谊,正如“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会走得更远”所说,课例研修团队一定可以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上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