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蔡海玉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何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推进创新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应当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责任。过去一味“输出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发展,让学生被动、消极地学习。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小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望,同时对教师枯燥的讲解厌倦,他们渴望自主独立思考,渴望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因此,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化与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势在必行。
课程发展中对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意识也在逐渐加深,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思考,带来新的疑问并带着疑问对新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升思维意识显得十分重要,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活动和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学习兴趣的增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当面对一些复杂和枯燥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往往第一时间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样会很大程度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阻碍,教师应利用丰富的生活实践去开展教学。将枯燥或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问题难度降低,便于理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1.游戏激趣
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课上教师先开展了“24点”数字游戏,利用加减乘除将四张牌的数字进行运算得到24,这个游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其中设计了一组数字多种解法的情况,并适时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有些学生说到他们的运算顺序不同,数字间的运算方式也不同,这就回到了课堂的主题上:“看来要想玩好这个游戏还要把今天的《四则混合运算》学好,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再继续进行这个游戏的比拼。”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当天的学习内容都充满了热情,带着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进行《倍的认识》教学时,先进行拍手游戏。教师先拍两次,请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教师拍手次数的3倍,有的学生连续拍6次,有的学生每组拍2次,一共拍3组。当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时,再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核心问题“倍”的理解,利用游戏冲突激发他们继续思考的兴趣。数学游戏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实践激趣
在进行《年、月、日》的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开展“用时间讲故事”活动,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有关时间问题的最后一站,学生已经对有关时间的知识有了较好掌握,学习时间相关知识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对年、月、日的了解除了一些生活基础外,绝大部分学生对1年、1个月、1日的时间有多长具备了生活体验。但对具体每个月有多少天,平年、闰年以及季度、世纪的相关认知较少,甚至有学生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概念。在学习前开展这样的活动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有些带着好奇,有些带着疑问,对已经掌握了解知识的学生也给予了展示的平台,促进他们更深刻的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喜爱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枯燥概念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新知识,力求使数学课让学生感到“新鲜、好玩”的同时又散发出浓浓的数学味。
3.认知冲突激趣
在进行《一亿有多大》的教学设计时,明晰了教学目标后,就一直在思考创设一个怎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投身到数学研究活动中去,为后续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生生间进行深度对话,做好铺垫,基于以上的研究,最终选取了实际生活的水电浪费现象引出本课,而这一调查结果与学生想象和猜测的数据存在较大差距,巨大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想要研究“一亿有多大”的兴趣。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多是在观察、发现、纠正、完善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此,数学教师应重视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可以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为生生对话创设条件
在《一亿有多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让每个小组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创造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小组内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思维碰撞,设计出可行性研究方案,并向全班汇报,这里不是汇报给教师,而是学生之间可以质疑并提出问题,打通不同问题之间的壁垒,为解决核心问题架起桥梁。虽然分工不同,但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整个探究的全过程,对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为自主探究提供机会
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动手操作,要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自己的数学活动学习数学,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借助多种推导过程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的道理,体会转化思想,这里为学生提供好素材,让每一个学生去体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监控,适时指导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巧妙预设、科学引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欲望,挖掘学生内心的需求。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预设问题,精心设计问题链,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主动完成预设的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提升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年、月、日》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链:“一年中哪一天是你们最开心的日子,为什么?”“老师觉得今天和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所以老师最喜欢今天,你们知道今天是哪一年的几月几日吗?”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设置这样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对年、月、日进行思考,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达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效果。
而在《一亿有多大》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抛出问题“1亿到底有多大呢?凭借你的生活经验,说说1亿有多大?”在学生充分的交流后,又提出借助身边熟悉的东西让学生感受1亿到底有多大。有了这么多材料,想怎么研究。最后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也是本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样问题链的设计就像洋葱一样,通过学生不断的深入思考,被一层一层剥下来,最后直指核心问题。
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也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产生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处理新生成的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深入思考,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预设。课堂上借助学生新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并与预设的问题相结合,确保可以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找到学习契合点,进而引发学生再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问,敢于质疑的能力。教师也要随机应变,以学生为主体,恰当调整问题,灵活整合问题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一亿有多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深度的对话后,针对产生的一些新问题进行适时的指导,引导学生向更深一层去思考。问题设置和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和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对核心问题有了更加深入认识,经历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是“底×高”时,课前,先引入羊村分地,美羊羊分到了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了一块平行四边形地,他们认为对方的草地比自己的草地多,争了起来。然后让大家先猜测一下,你支持喜洋洋还是懒洋洋呢?学生各持观点,暴露了问题冲突,有的学生还认为两块草地是一样大的。紧接着追问学生,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
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汇报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分享及时追问。比如学生已经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可以追问通过数方格你发现了什么?行数由谁决定?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先前观察到的内容再次思考。这样不断循序渐进地追问,学生进而将一个问题继续深入思考下去,一旦形成思维习惯,今后在学生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学生讲解完“割补法”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后,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沿着高剪,经过转化得到新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存在着什么联系?建构学生对新图形和原图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一个问题做到深入思考。
由此可见,恰当地设置问题,进行及时的追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让学生对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业应与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步进行作业设计。进行作业设计之前,要先明确单元的核心问题,分清主次,区分好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与作业中学生“再生长”的内容。作业不同于绝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时间,作业更多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业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作业布置中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个人喜欢、问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选择。借助分层作业,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在进行圆这一单元的学习时,课后布置借助圆规,以“圆”为核心要素,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这项作业,虽然是一项课后作业但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在学生对圆的特征和如何画圆掌握之后的一次再创作和再思考。学生水平高低,思维快慢,审美的不同,兴趣的差异等每个学生的想法不同。是学生基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再加工,再思考和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促进不同个体思维的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为了适应课程的快速发展和改革,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在课堂上注重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借助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调动思维活力;精心设计问题链,促进思维发展;合理利用新生成的问题,促进思维能力提升;精心设计分层作业,促进学生思维个性化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上深入研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下,让学生快乐成长,不断发展,真正达到“提质减负”的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