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背景下以作业任务驱动名著导读初探——以《儒林外史》教学为例

时间:2024-07-06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中学 金玉荣

由于缺少有针对性的思考和整体把握,教师在布置关于名著阅读作业的时候,随意性、碎片化现象严重,形成“作业”和“阅读”两张皮的现象,失去了“作业”本身对阅读的指导意义。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的要求。作业设计应体现教师对学情和文本的综合考虑,是一个系统工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名著阅读列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其宗旨之一即是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而名著导读作业的随意性、碎片化的做法显然有悖于这一宗旨要求。

如何利用名著作业来引导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下面以《儒林外史》导读作业设计为例说明。

一、作业设计须设立目标和评价方式

作业设计之初,教师心里要明确这份作业是基于怎样的学情、怎样的文本特点,是为了达到怎样的阅读目标而设计;怎样确定学生有无达成阅读目标。

(一)作业目标的设立应关注学情和文本

学情不同,作业设计的目标也就不会完全相同。以下是对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研的部分数据。

从图1表明,初三9班学生阅读名著兴趣较高且阅读目的明确,阅读过程有成就感。初三10班学生在阅读方法上强于初三9班,而其他统计项目显得逊色。因此,在设计《儒林外史》导读作业任务的时候,初三9班应更关注方法的指导,初三10班应从激发兴趣着手。图2表明,初三10班学生虽然在阅读名著过程中有一定的方法,但绝大多数学生只会单一的“圈点批注”。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还应注意不同阅读方法的提供和使用指导。图3表明该班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类型名著都不感兴趣。结合访谈结果发现,该班学生对《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技幻想类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历史纪实类作品兴趣明显高于纯文学类名著。因此,教师在确定作业目标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科技类、历史类名著的经验中总结适宜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对《儒林外史》的阅读中来。

图1

图2

图3

教师还应思考《儒林外史》之所以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不如另外两类作品,除了内容类别之外,还有哪些原因。针对相关原因,设计适宜的作业,减少学生阅读障碍。《儒林外史》文字量大,语言半文半白,没有一个角色的命运从始至终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书中着力刻画的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残害,这样的题材距离学生的认知太过遥远。对这样一部名著,导读作业可依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创设出学生要通过阅读这部书后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积极阅读。

目标不等于任务。先确定作业目标,再依此确定具体的作业任务,这符合“逆向设计”思想。

(二)作业评价的设计应兼顾标准和方式

作业本身就是一种评价任务,是诊断教育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主要途径。名著导读作业同样具有这种功能。完成某项作业任务之后,学生在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能力有增量,在哪些方面会有其他变化,这些都需要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来进行比较清晰、明确的衡量。

例如,针对“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儒林外史》”这一任务设计评价标准为:能用自己规定的符号或特定颜色的笔在文本上画出重要的词(生僻字词)句(难懂或意义深刻句);能把读书的所思所想、疑难问题写在书中相应的空白处。设计评价方式为:每读完十章进行学习小组内圈点批注痕迹的交流展示,(交流内容:不同符号和颜色各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标示出的重要词句的原因是什么?疑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整部书阅读结束后的班级交流展示。

圈点批注是为大多数学生认可并运用最多的阅读方法。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学生真实的使用情况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学生的圈点批注是浮于表面还是经过思考了?质疑是思考之后依然不懂的疑惑,还是没经过大脑就信手写上的?关于圈点批注法的运用,教师还应该在哪些地方给予学生指导,等等。了解这些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导读目标、作业任务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来进行。

再如针对“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或情节配插图或诗歌”这一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配插图或诗歌”这项作业任务的设计目的之一是为展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个性化的阅读必然带有个性化的理解,这样的作业任务就不好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这时,评价的标准就体现为一种原则,即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自己的图画、诗歌之间关联性的解读是否言之有理。再辅以多元主体评价,让教师、家长、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还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放到班级公众号上,吸引更多的读者留言评论。评价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不断自觉审视自己的作品,反思自己的作品和文本内容的关联,促使他们对文本深度阅读的产生。同时,也让学生的作品能有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带给他们更多的成就感。

作业目标主要反映作业需要实现的功能和作用。作业评价用以测评学生作业任务达成度。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及时对作业任务进行调整、改进或补充,甚至是调节作业目标本身。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整体和次序

名著导读作业设计应基于单元视角,进行整体考虑。作业任务既独立,又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一)作业任务与目标的关联

所有的作业任务都是源于对作业目标的具体落实而设计。例如,初三10班《儒林外史》的作业目标确定为:

1.运用圈点批注或其他方法阅读全书,把握主要人物特点、作品主题、语言特色;

2.对作品中人物、主题、语言等有初步思考和评价,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3.通过分类、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思维导图、配诗配画、撰写辩论词等任务。

与之相适应的作业任务可做如下设计:对小说中的人物归类并解说归类依据。把对人物进行分类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分享,看看大家的分类有什么不同。综合组内学生的分类情况,绘制“儒林人物”分类思维导图。

此任务的设计观照作业目标1、目标2、目标3。作业任务既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了一种方法——给人物进行分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此方法时要依照“归类依据”。作业任务中的“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也是阅读名著常用的一种方式。紧扣作业目标设计作业任务,指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即是作业目标达成的情况。

还可这样设计。有评论说:“《儒林外史》所讥讽的那个儒家精英世界早已不复存在,可是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说话作文、行身处事者,还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本人未必知道罢了。所以读起《儒林外史》来,多有会心处,觉得它‘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此作业任务设计观照作业目标1、目标2。不仅为学生提供“书评助读”这一阅读名著常用的方法并指导运用,同时引导学生建立阅读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从阅读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有益启示。

作业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应参照教学目标设计作业。

(二)作业任务与情境的关联

作业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依托具体情境展开。情境和作业任务构成一个整体,推动学生阅读的深入。

例如,初三10班的《儒林外史》的导读作业设计依托的情境是“良乡二中初三年级举行的‘共读一本书’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包括:儒林人物故事讲述大赛、儒林人物分类图册展评(包括类别、代表人物、插图、配诗或人物点评)、校刊《艺术赏鉴》专栏征文、《儒林外史》阅读经验交流分享、《儒林外史》主题辩论赛等。

与以上情境中年级层面的系列活动相契合,设计班级层面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单。

如:选择本书中的一个人物,细读有关章节,挑选你认为关于这一人物最具讽刺效果的三处内容先进行朗读,再对家长讲述。力求讲述语言生动幽默,能传达出讽刺的意味。这一作业任务为后期年级活动中的校刊征文、儒林人物故事讲述大赛等活动做好前期准备。

再如,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语文教师有不同的看法。1-6班的教师认为《儒林外史》反映了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7-12班的教师认为《儒林外史》反映的是对理想生活的探索和追求。期待大家以各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微信、电话、书信)跟年级组两位持不同观点的语文教师进行探讨。探讨的前提是你要能根据自己的阅读得出属于你的观点。此处设计,使学生阅读交流的对象从同伴扩展到教师,交流时既要立论,也需驳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解释,为《儒林外史》主题辩论赛做好前期准备。

阅读的过程就是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所有作业任务的设置都应是完成真实情境下特定活动的需要。

(三)作业任务之间的关联

作业功能的发挥,往往是一个系统效应、累积效应,因此作业结构非常重要。因此,名著导读作业任务的呈现应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书内到书外、由单项到综合。

《儒林外史》导读作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阅读过程中拿不同颜色的笔,用自己设定的符号在原著上做圈点批注。首先呈现这一作业任务,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沉浸书中去阅读;对长篇著作,让学生自己设定色彩和阅读符号的意义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

之后的作业任务需关注人物和情节。可设计为:选择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人物,讲述关于这一人物的故事给家长听,并对该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价。后续的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引领学生不断回顾自己的阅读轨迹,设计出具有前后关联性的作业任务,比如:绘制“儒林人物”关系图谱、绘制“儒林人物”分类思维导图等等。

在整本书阅读结束后要通过作业任务引领学生统观自己的阅读过程,对收获、疑惑进行再认知,再思考,再梳理。可这样设计:回看自己阅读整本书的过程,看看你提出的疑问哪些得到了解决,请总结解决的过程,向别人介绍阅读经验;哪些问题还是没有想清楚,请你设想一下,可能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查阅什么资料进行探究,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此处设计,既引导学生对阅读收获进行总结,又引导学生对获得新知所运用的阅读方法进行元认知,更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闭环思维意识。阅读结束后没解决的问题即是敦促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的起点。

整本书阅读结束后,还应设计出“这本书”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作业任务。

作业设计的整体性体现作业的课程属性。作业设计的次序性则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怎样让学生的阅读效益最大化。基于整体构建的结构化的作业任务,可以有效避免名著导读作业的碎片化、随意性。

三、作业设计需注重方法和思维

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思维的支架。

(一)指导阅读方法,提供阅读策略

阅读名著不能深入,很多时候是阅读不得法。作业任务要能在学生方法和策略的薄弱处给予支持,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

在实际阅读中,“圈点批注”方法的使用因文本内容和阅读所处阶段(初读阶段还是精读阶段)的不同而略有不同。学生初读《儒林外史》一书,“疑难之处”一定有很多,若完全圈点批注出所有“疑难之处”,势必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连贯性。所以,在设计作业任务时应具体说明:阅读过程中拿不同颜色的笔在原著上做圈点批注,标出疑难之处,用以明确故事的情节要素,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已有方法怎样与新的阅读文本相结合。随着阅读的深入,还能体会到从人物、情节去着力能更快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中人物众多,且没有贯串始终的故事脉络。阅读这样特点的著作,经常会运用“分类”策略。可通过设计“为儒林人物绘制分类思维导图”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为名著中众多的人物进行归类。分类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鉴别出人物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将不同人物纳入不同的层级系统。

名著导读作业的设计,既要指导学生能读这部书,同时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同类书目的方法和策略。

(二)引导阅读质疑,培养阅读思维

语文作业设计不应止于语文知识,而应让学生经历指向思维的真实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推理解释、讨论思辨、实践验证、形成成果,促进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

比如对分类作业可细化:为小说中能突出主题的重要人物进行归类,并解说归类理由;把个人归类的结果和学习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分享交流,看看大家的分类有什么不同;综合组内学生的分类情况,绘制儒林人物分类思维导图。在这一系列的作业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如下思考: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哪些人物能突出主题?他们的异同是什么?在和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其他同学的分类为什么会和我的分类不一样?这样分类合理吗?我怎样借鉴其他学生的分类结果来完善我的思考?我的思维导图以什么样态呈现?一系列的思考之后,必将引发组内学生之间的深入探究,学生头脑中的分类标准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对人物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对主题的题解越来深刻。另一方面,绘制思维导图这一过程本身既需要学生的理性思考,又要融入学生的形象化思维。每个学生选择的思维导图的起点和分支都不会完全相同,绘制出来的导图的整体样式也不会相同。名著导读应设计出这样的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连续思考、深入思考、多元思考的作业任务,以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发展。

名著作品本身内容的丰富性也提示教师要设计出多元化的作业任务,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教师可依托“内容+”的思路对作业任务的形式进行拓展性思考。

“阅读+”,即除了视觉捕捉文字信息的作业外,还要设计出“听、说、读、写、画、演”等需要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作业任务。如:讲述或表演儒林人物故事,给儒林人物画像,儒林人物辩论赛等。

“文体+”即设计相关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在不同艺术形式的比对或融合中达到对小说内容的深入理解。如:选择《儒林外史》中的故事进行剧本创作;为儒林人物配诗;给儒林人物做小传;以 “人生赢家”为话题,从《儒林外史》中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论文微写作等。

“作品+”即设计作业要由对本部书的阅读关联到其他相关书籍或文章的阅读。如:简·爱和沈琼枝都是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试比较其异同;《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多相似点,试找出几处进行具体说明;孔乙己和范进若有一天突破时空限制走到一起,二人会有怎样的一次谈话?

以上依托“内容+”的思路设计出来的作业任务,表征上只是形式的不同,实则是“作业设计由‘平面’走向‘立体’”。学生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是对同一信息内容多角度分析理解的过程;是对不同阅读方法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过程;是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关联、比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思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文学名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有的艺术特色,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载体。教师要善于从名著阅读方法、名著阅读思维方面着力,设计出适宜学生自主构建思维方式、发展思维能力的作业任务,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改变名著导读作业设计的随意性、碎片化现象,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导读作业之于名著阅读的功能和作用。兼顾目标和评价,以整体构建为原则,以样态丰富为表征,以阅读方法为抓手,以思维发展为核心,设计出符合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要求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