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秦芳敏
学校的一切的规章制度都属于规范,都是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规范的制定应该以实现学生的德育为目的。育人先育德,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在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中要重视其对于学生德育的影响,从各个方面对规范的制定进行探究,要让其切实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规范不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约束和禁锢,是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规范的制定和实行中要明确这一目的,但实际上许多学校都和这一核心理念背道而驰。学校对于学生的管教只是为了让他们符合学校的行为准则,从未考虑过它们和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这种思维就完全背离了规范制定的初衷,我们要时刻清楚认识到规范的制定是为了“育人”而不是“管人”。要让规范实现它本身的价值,就要制定符合学生德育规律的条例。
规范是为了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那么规范的制定就要符合学生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阶段要求的差异性,制定的规范要让学生从认知上能够理解,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可以接受。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履行,并让学生在履行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学生形成了这种自我教育的习惯,各种行为规范才会从他律转变为自律。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客观规律,例如,我们可以要求小学生讲文明、讲礼貌,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要求他们自重自爱和严于律己,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这种抽象的规范。
在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中,要发挥出规范的激励作用。规范的制定一直都是在强调最低标准,学生的潜意识会形成“不能做什么”和“只要做什么”这样的最基础行为准则,实际上我们要运用规范的激励作用,比如“讲真话(尤其是对于自身不利的时候)”这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于学生最低限度的要求就相当于只是在纠正他们行为上的错误,他们没有认识到对于自己在学校和生活中需要实现的是更加积极、有用的行为习惯。通过激励性的规范来提升学生的行为底线,不是仅仅要求学生不违法乱纪,我们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人格。规范的激励作用要充分地发挥出来,实现德育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规范的制定一直都是片面的,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有一部分的促进作用。许多学校对于规范的制定太过热情,他们不仅希望利用规范来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想要以更多的规范来进行道德教育。德育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它包含了伦理道德原则、信仰价值等诸多方面,不是用规范就能做到的。德育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信仰和符合规范的行为准则,要让学生生活在健康有意义的生活环境之中。这种复杂的目标实现,绝不是通过基础的规范训练就可以达成的,所以在德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规范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强调行为规范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工作。
育人的目的是育德,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学生的德育工作。所以在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低下时,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影响。我们要清晰地认识规范和德育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制定校园行为规范,让它在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