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说文本的细读策略——以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为例

时间:2024-07-06

高江涛

(邢台市第一中学,邢台 054000)



浅谈小说文本的细读策略

——以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为例

高江涛

(邢台市第一中学,邢台054000)

江苏省是高考改革的前沿,江苏省高考试卷中小说阅读从选材到题型设置也堪称经典.小说阅读题目已被诸多省份的高考试题所采纳.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于近些年江苏卷中小说试题的分析,为2016年高考的小说备考提供相应的解题策略.

江苏卷小说文本细读

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中,小说阅读是各省市高考题都青睐的考题.小说从选材到命题都有一定难度,而在平时教师的讲解或辅导书中,往往把小说的解题归纳为几条死板的答题套路.背诵所谓的答题模板成了做好小说题的灵丹妙药.小说的艺术魅力荡然无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考试说明》和考题的导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些方面,江苏卷都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下面笔者就从近几年江苏卷来谈一下小说文本的细读策略.

一、整体构思,内在关联

江苏卷的命题特别注重整体性的构思.一个考点往往被纳入到一个很广的范围来考查,这样有助于考生整体阅读意识的培养.

2010年《溜索》第13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题干中给了提示“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因此我们要在写领队的段落中找到相关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慵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江苏卷《考试说明》中关于小说提到:小说要注意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环境描写,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小说要素间彼此不是孤立的,不能割裂开来.江苏卷特别重视考查小说各要素间的内在关联.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第11题: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问题关涉到人物的语言、人物形象和事件这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事件上,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征调的内容;人物上,引出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现.

二、细节入手,深处挖掘

所谓细节,即细枝末节,小说中的细小情节是小说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生和环境景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值得发掘.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第12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原文“……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细节才把老师对于学生的关爱和同学间的友爱表现了出来.

江苏卷还特别注重对画线句子的提问,这些画线句子往往着眼于细节.小说中某些语句对刻画人物、凸显主题有着重大的作用.这些句子意蕴丰富、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能“触一发而动全身”.

2012年《邮差先生》第12题: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这句话是邮差的心理描写.前半句话说明邮差经验丰富,看到谁的信,就大致能够猜出信的内容.后半句是对家长的体谅与同情.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也是心

理描写,表现了他不愿送、更不愿有坏消息.从这两句话都可以看出邮差善良仁厚的性格特征.

命题考查的切入口很小,但是同样可以达到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挖掘文本思想意蕴的目的.

三、立足文本,感悟自我

近乎所有的《考试说明》关于文学类文本都会有“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要求.这一要求在探究题中充分体现出来.就小说的探究题而言,题型虽开放而鲜活,但内容却从没有离开过文本.因此答题既要立足于文本细读,同时还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2012年《邮差先生》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这道题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题、作品风格、结构构思、情节设计和选材组材等多个角度展开,充分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方面进行作答.

2014年《安娜之死》第15题:请探究作品结尾“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的意蕴.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情节来回答.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亦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结.处在文尾,可以从结构上来考虑,当然还可从人物内心活动和作者的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其深层内涵.

这种既体现开放性又不脱离文本的考查,充分发挥了读者在小说鉴赏中的再创造作用,对于规范和指导考生的鉴赏是大有益处的.

江苏高考命题组组长骆冬青教授在谈及现代文命题时指出“回归到文本上来根据文本选择题型,而不是先做好题目的框架、模板,再填进去,看菜吃饭”“对文本的细读和感悟是我们要考查的最重要能力.高考中我们不要求考生太多关注作者背景、时代,只剩下文本,然后真正考学生的感悟鉴赏的文学能力”因此学生在面对题目时要认真阅读和感悟文本,从文本细读出发,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