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时间:2024-07-06

潘 琳

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潘 琳1,2

(1.安徽行政学院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智慧养老是指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硬件等创新技术,实现个人(家庭)、政府(社区)、机构与各项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养老服务的智慧化升级,全面提升健康养老服务水平。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智慧养老当前的发展状况,探索了智慧养老几种主要模式,随后对以智慧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进行了探索,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力求探寻适合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智慧之路。

智慧养老;智慧社区;服务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据2017年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届时,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养老需求巨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一战略举措[1]。国家民政部将投入数千亿元来支持养老服务市场。2013年,民政部联合发改委、工信部等若干部门在《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 年,全国大部分街道均应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提高社区管理运行效率,提升居民群众使用率和满意度[2]。在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提出要在居家养老领域开展“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017年,为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工信部、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培育智慧健康的新产业和新模式[3]。

据有关统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很多老年人口将成为“新一代”网民。未来老年人与互联网结合的紧密程度会不断加强,在未来社会代际互动的模式和社会参与的方式等都会大幅度创新,这对老年服务体系和模式的创新带来很大的影响。

政府提出“互联网+”行动以及基于社区信息化基础上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正积极探索建成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通过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然而受养老观念和经费床位限制,大部分老年人目前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主。作为一种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在沟通老人、服务提供商、政府等主体关系处理上仍面临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和主要模式探索

(一)智慧养老理念的提出

信息化技术手段作用于居家养老的成果在发达国家已经频繁显现。智慧养老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老龄产业形态。近几年,智慧养老在我国刚刚出现,相关技术相对落后,正处于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于2012年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理念,2012年5月,全国启动建设以智能化科技集成系统为基础的老龄服务示范项目,即“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2013年,《全国智慧化养老实验基地建设规范》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拟在5年内在全国建设100家“智慧化养老实验基地”,开始探索智慧化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4]。将居家养老服务业和互联网整合起来,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模式。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络系统及信息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智慧化养老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改变信息交流方式,有效整合各项资源,最大程度地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让老人充分享受智慧养老带来的便捷和舒适。借助智慧化养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将政府、医疗机构、企业、个人、家庭各方有机结合起来,整合人流、物流、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等资源,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5]。

智慧养老将从多个方面改变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实现综合性服务创新。通过提升养老机构和社区的管理效率,使得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慢慢成熟并发展起来。通过打造养老服务的供需对接平台,以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智慧养老方式的发展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养老服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与现代通信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应用于养老服务领域,为老人提供了个性化和高效的智慧养老服务。我国目前也逐渐探索出若干智慧养老的方式。

1.“一键通”服务与“虚拟养老院”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为了让老年人享有就地就近、优质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一键通”养老服务模式开启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模式,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便捷高效、人性化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一键通”老人呼叫器,又称居家老人的“电子保姆”,呼叫器上设置两种按钮,绿色按钮表示寻求帮助,红色按钮表示紧急求助。老人在使用时,无需记忆任何电话号码,只需在呼叫器上按一个键,就可接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联网的计算机上便可看到老人的姓名和家庭住址,老人便可快速得到紧急救助、亲人通话或生活帮助等服务,提供24小时365天守护式服务。“一键通”养老服务模式,考虑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整合了社区各项资源,基本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系统化、网格化和精细化的服务新模式。

基于“一键通”模式打造的“虚拟养老院”,从社区进入家庭,通过引进企业以市场化运行方式,为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主动式服务,为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智慧型养老院”。“虚拟养老院”融合了智能呼叫、视频关爱、家政服务和老人健康监控等功能,有效整合了社区内各项资源。老人在家通过一个电话或指令给信息服务平台,平台便可让专业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虚拟养老院”主要服务对象是针对空巢、三无老人和生活自我料理能力较弱的特殊老年人群体,解决了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问题,减少了老人孤独寂寞的烦恼,减轻了常年在外子女们的时间、经济费用和担忧,满足了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2.智慧社区

在我国养老服务模式探索的过程中,随着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强,智慧社区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养老迎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智慧社区养老模式由社区主导,综合运用多个平台:包括家庭服务平台、医疗保健平台、健康监测平台、精神慰藉平台和紧急救助平台[5]。由政府搭建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和企业积极参与,全方位关注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社区生活的新模式。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应用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优势,5个子平台所有数据最终通过综合平台全面显示,所有数据将及时分别被传送至老年人的子女以及社区,便于随时了解老年人的护理流程和身体健康状况。

3.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6],使人们能够快速、便捷、充分地享受到系统化的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从解决城市进程中的问题入手,以优化城市治理为目标,加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城市治理智慧化、科学化,使得全部资源能够经济地、生态地在多用途上实现最优配置的城市形态,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4.智慧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职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标志着智能化养老方式创新已列入了国家的工作部署。在全国各地选了7家养老机构开展了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包括北京、河北、江苏无锡、河南、安徽合肥以及四川资阳等地,主要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的需求,应用计算机技术,在养老机构开展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跌到自动检测、老人卧床检测、痴呆老人防走失、老人行为智能分析、自助体检、运动计量评估、视频智能联动等服务[7]。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和亲属,以应对突发状况。

示范工程建设依托养老机构对于需要照料的老人集中开展智慧化服务,开启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健全的技术引用标准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也有利于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

三、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

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正在探索和实践中。所谓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区(社区)形态[8]。智慧社区是未来社区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将为社区的生活化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须以智慧社区的建设为依托,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

此模式将以构建社区养老服务O2O 网络为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在平台上提供在线健康服务、健康监测产品、智慧家居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供给服务为推手,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产品和服务,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养老类社会组织为支撑,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各类资源,为老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如日常安全监护与生活帮助等各类家政服务、生活物质供应、医疗健康服务、精神慰藉、紧急救援、休闲娱乐等综合性的服务项目[9]。

在此模式中,政府、企业、社区、第三方评估机构和服务对象等主体之间彼此虽然独立运作,发挥各自的分工角色和功能定位,但又以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为内容和基础,各个组成部分密切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首先,政府提供资金政策支持,用于搭建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的各项功能,如智能家居智慧服务、健康监测产品的开发、在线健康服务与O2O平台的完善;其次,服务对象主要指老年人及其家属,主要功能和角色是提供自己的需求,传达到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并通过平台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各类服务产品;再次,企业主要角色定位是从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获取服务对象的准确服务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高效、精准、专业化的服务产品。另外,为了使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和实施更加科学、民主和规范,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整个智慧居家养老模式进行评估,形成政府支持、企业独立运作与社会第三方评估之间的良性互动(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

此模式,根据国内较为成熟的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现状,探索新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为之提供优质、多层次的信息和服务;最终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努力。

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十三五”时期,我国已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如何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困境,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智慧养老是顺应养老的需求而产生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有机结合,实现养老服务的便捷、高效,满足居家老年人口的服务需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与飞速发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将从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在线健康服务壮大和智慧化养老服务模式打造三个方面努力。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共享、高效、便捷的优势,增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高健康养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服务消费成本。未来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新型智能健康产品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健康管理产品、智能康复产品日益多样化。如运动健康芯片、可穿戴设备、电子评估测试系统等。一方面要融合创新推动传统健康产品的互联网化和智慧化,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引入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新型职能健康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型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的安全可靠和方便实用性,引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化发展,让广大老年人群体可以便捷地体验可穿戴设备带来的智慧化生活。

(二)推进在线健康服务产业的壮大

发展在线健康服务业,让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成为共识。鼓励医院和体检中心等各类健康服务机构利用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为老人开发个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用于老人健康的信息管理,实时准确地记录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如涵盖生命体征检测、医疗化验、病历和用药记录等。支持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健康测评,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实时、有效的病情咨询、疾病医治、健康预防等专业知识的咨询和服务[10]。方便老人及家属及时了解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推动个人健康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与流动,推动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

(三)打造智慧养老服务的新模式

应用互联网主流技术,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周边配套服务,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服务水平,满足多数普通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完善的老年人服务需求与市场服务供给体系,搭建政府、机构和市场之间的沟通渠道,为市场资源顺利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便利。采用智慧化居家养老技术,让老年人日常生活处于可视化、远程监控状态。对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远程实时监控,以应对突发状况。让子女可以远程监控父母的健康数据和照料父母的家政服务人员服务信息。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药盒、智能血糖仪等相关移动应用产品,给老人提供全天候监护和智慧贴心看护服务,让老人们充分享受智慧养老的便利性和安全感。

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在当前建设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探索出的一种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此种模式是将智慧社区建设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将老人需求与市场供给相结合,构建的一种便利高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各方面的需求,强调对老年人的情感补偿和精神慰藉,是未来社区建设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必然发展方向。

在未来的老龄社会,新一代的老年人能够更加容易接纳新兴事物、更加主动地运用现代技术。智慧养老的优势之处,在于能够打造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多层次服务供给体系,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订制,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当前,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需要各方力量如政府(社区)、机构、企业、公民个人等共同努力,促进其良性健康地运转与发展。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夏肇玲.社区将成为下一个流量入口[J].中国信息界,2017(4):61-63.

[3]陈庆和,王文庆,张松岳.公共财政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与发展[J].天津经济,2016(2):49-53.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w.cn/zwgk/2013-19/13/ content -2487704.htm.

[5]任少朋.基于智能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现代适老化住宅建筑设计研究[D].河北:河北工程大学,2015.

[6]姚朋.智慧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J].城建档案.2016(12):15-1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将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EB/OL].[2014-06-24].http://www. mca.gov.cn/artid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7668.shtml.

[8]陈旭.基于物联网智慧养老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15):134-135.

[9]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老龄科学研究,2014(7):12-20.

[10]白玫,朱庆华. 智慧养老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6(9):63-65.

Exploration on the Modes of Home Care Service Based on the Smart Community

PAN Lin

(Anhui Administration College, Anhui Economy Administration College, Hefei 230059;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Smart elderly care refers to relate personal (family), government (community), and organization to other health care resources by way of networking,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intelligent hardware and other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pension service intelligence,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pension services.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smart pension services, explored several major models, and then discussed the home care services based upon smart communit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explore the home pension service mod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China's development.

Smart elderly care; Smart community; service model

2017-12-14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智慧社区的安徽居家养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SK2016A0252);安徽省哲社规划项目“安徽农村养老需求与服务模式优化”(AHSKY2016D22)。

潘琳(1986- ),女,安徽枞阳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生,研究方向:非营利组织管理,公益传播。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1.26

C939

A

1004-4310(2018)01-0135-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