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海仲裁案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研究

时间:2024-07-06

刘晓晓



南海仲裁案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研究

刘晓晓*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针对2016年7月13日召开的南海仲裁新闻发布会,本文以Walter Fisher的叙事修辞为理论框架,辅以Lloyd Bitzer的修辞情境论以及新亚里士多德批评,分析该新闻发布会是如何作为叙事修辞活动、实现其叙事修辞功能和效果的。分析得出,该发布会通过叙事达到了维护国家主权、树立国际形象和保持社会稳定的目的。

叙事修辞;南海仲裁;新闻发布会

引言

近年来,南海争端问题一直受到国际和国内的空前关注,这一问题也成为国际海洋主权争端的“焦点”。南海争端问题不仅事关中国国防安全,更与国家主权和国家形象息息相关。

南海争端问题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美国军队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占领黄岩岛。2013年1月,菲律宾单方面向荷兰海牙联合国海洋法法庭提起仲裁。这项诉讼把南海争端问题推向高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成了分裂东盟、扰乱亚太地区正常秩序的罪魁祸首。2016年7月12日,南海争端仲裁案在荷兰海牙仲裁庭得出所谓的“裁决”,该裁决认为中国不享有南海自然资源,并要求中方放弃对南海的争夺,遵守国际法。针对这一仲裁结果,中国领导人表明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这是一份无效且不具有约束力的裁决,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坚决不接受这一裁决。次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南海仲裁案这一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发布《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以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方式,表明了中国坚持拥有南海的政治主权以及享有南海自然资源的权益的立场,再次强调中国政府对于南海问题的一贯立场和政策。

面对海牙仲裁庭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裁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心绪难平,一些激进的爱国主义者甚至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引起社会恐慌等问题。面对国际不公平的仲裁决定和国内民众的恐慌不安,中国政府及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中国坚持在南海的政治主权以及享有南海自然资源的权益,拒绝接受和承认该仲裁结果。一方面捍卫了国家主权,另一方面缓解了民众情绪。新闻发布会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在解决突发事件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布会不仅能在第一时间使大众明白真相,缓解大众紧张的情绪,更可以坚定地表明己方的立场,鲜明地表达态度,甚至影响舆论环境。但是,纵观国内外对新闻发布会的研究,几乎没有人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更不用说利用叙事修辞批评这一理论模式了(杨跃珍,2015)。

有鉴于此,本文以2016年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针对海牙仲裁庭对南海问题作出的仲裁结果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语篇为分析文本,以Walter Fisher的叙事修辞为理论框架,辅以Lloyd Bitzer的修辞情境论以及新亚里士多德批评,分析该文本的叙事修辞活动及其功能和效果。

1 叙事修辞批评概述

修辞学的研究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在不断地发展。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修辞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修辞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当时,修辞作为一种公共演讲艺术得以发展。如果一个人擅长修辞,那么他就比别人有更多机会进入政坛。因此,修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修辞学(Rhetoric)由希腊语“Rhetor”逐步发展过来。第一个给修辞学下定义的人是古典修辞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一书中,阐述了他对“修辞”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修辞作为一种交流艺术无关乎道德问题”。在他眼里,“修辞学”是 “在任何特定场合下寻求可能获得劝说手段的功能”。

西方修辞学主要经历三个发展时期:古典和中世纪修辞、文艺复兴修辞和现代修辞。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修辞学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提出:“哪里有说服,哪里就有修辞,哪里存在意义,哪里就有说服。”伯克将修辞研究的范围从研究文本扩大到一切人类行为。因此,我们可知,修辞是一种“劝说”的行为,利用语言等符号来影响、改变别人的行为。

叙事批评主要集中在作者或者演说者所描述的故事是如何让读者或听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意义。叙事理论是我们理解如何运用叙事形式解释我们的经验和行为的一种方式。WelterFisher(1985)认为,叙事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形式,能给人类的经验提供框架,并且影响人类解释和理解共同信息。他提出五个要点。其一:人类本质上都是讲故事的生物;其二:人类决策的主要模式受人类所分享的故事影响;其三:这些故事都包含了“好的理由”(good reasons),能够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其四:根据这一观点,这个世界由人类选择的一系列故事构成;其五:人类不断参与在讲故事当中,以及不断地评估他们所听到的故事(Fisher,1987)7-8。

当进行叙事修辞分析时,应该关注到叙事的特征。Sonja K. Foss(2004)335-338提出可以根据八个要素来分析文本,其分别为:场景、角色、叙述者、事件、时间关系、因果关系、受众和主题。分析场景时需回答场景是如何联系情节和角色的,这种特定的场景是如何产生的,该场景是否重要,是高度发展的还是可以忽略的;分析角色需要回答是否存在非人类的角色作为思想和说话的媒介,这些角色的性格是突出矛盾的还是平静的;分析叙述者需要分析该叙事是直接传达给受众还是经过叙述者转达给受众的,什么因素干扰了叙述者,叙述者是怎么样的人;分析事件时,需分析什么是主要事件,什么是次要事件,该事件是如何展现的,该事件是动态(由行为表达)的还是静态(由状态或条件表达)的;时间关系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是近期的还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发生的自然顺序与叙事顺序有什么联系;因果关系指的是在叙事关系中,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人类行为、意外、还是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对事件的因果关系描述是否详细;分析受众时,需要分析受众是否是参与者,从叙事中,受众的态度、知识是怎么样的,叙述者是如何评估受众的知识、性格和能力的;分析主题时,需要分析该事件的主题是什么,该主题是否清晰,又是如何做到逻辑清楚的。对于这八个问题元素的分析,便可知道叙事修辞是如何用语言去劝说影响受众的行为。针对以上Foss(2004)提出的八个元素,也可得出叙事修辞与其他修辞的不同之处:首先,叙事一定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构成;其次,叙事中事件必须具有因果关系;此外,叙事中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展;最后,叙事一定是同一主题。

Roderick Hart (1997)提出带有目的的讲故事(story-telling with purpose),就是叙事修辞和论证的过程。当故事被用作劝说受众,对于该故事的描述便成了论证。叙事比劝说更胜一步,在于其一,叙事通过吸引受众来解除他们的防备;其二,他们唤醒了受众沉睡的经验和感受;其三,他们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进行命题论证(Hart,1997)93。

我国著名学者邓志勇教授也对叙事修辞批评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叙事具有诱导、论题建构和认知三种功能(邓志勇,2012)。其中诱导功能指的是诱导受众做出修辞者所期望的行为。论题建构功能是指修辞者利用叙事论证其观点、主张和信念是合理的、有理有据的。

“修辞情境”和修辞学一样,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代。修辞情境包括在修辞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因素,比如地点、时间、人物等。1968年,美国修辞学家Lloyd Bitzer界定了“修辞情境”概念。在他的文章中,修辞情境被定义为一种由真实的或潜在的紧急情况下的人物、事件、物体和关系所组成的综合体。修辞情景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紧急情况、行为和决定上受制约的受众,影响叙事者并且可以影响受众决定和行为的限制因素。在这个紧急情况下,引入与该紧急情况相关的话语,可以成功地制约人的行为和决定,那么这个紧急情况可以完全或者部分被消除(Bitzer,1968)。换言之,如果话语无法进入该紧急情况,无法改变这个紧急情况,则无法构成修辞情境。

2 新闻发布会语料相关因素分析

如前所述,面对重要紧急事件时,新闻发布会不仅能在第一时间让大众了解真相,缓解大众紧张的情绪,更可以坚定地表明己方的立场态度,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舆论环境。新闻发布会的情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一定是紧密相连的。根据Bitzer修辞情境理论,分析南海仲裁问题的新闻发布会,可以得知其紧急情况有以下四种:一是海牙仲裁庭受菲律宾政府所托,对南海问题进行仲裁,裁定认为中国不享有南海主权及其海洋资源,并要求中国政府遵守国际法;二是中国政府指出该裁决是不公正的,没有依据历史事实,中方认为这是一份无效且没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中国绝不会接受、并且绝不会承认该裁决;三是中方坚持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处理南海有关争议;四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国民的信任危机、社会稳定问题、国家主权与国际形象等问题。在这四种紧急情况下,只要第三种紧急情况解决,其他几种紧急情况都会得到解决和改善。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中,受众主要是菲律宾政府,中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所有关心南海问题的全世界人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担任此次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出席,新闻发布会上,刘振民副部长介绍了《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的相关内容。国内外众多记者针对南海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郭卫民和刘振民都给予详尽且真诚的回答。发言人受其自身的信念、态度、兴趣和动机所限制,同时还会受到历史等因素的限制。此次发言的主要目的在于正面回应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维护国家主权,树立国家形象,保持中国社会稳定。对南海仲裁案的回应,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更是其树立国际形象的契机。针对南海仲裁案,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白皮书,以官方权威的方式传达中国国家立场,现场来了路透社、英国广播电视台等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发布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这一场大型严肃权威发布会中国家相关领域权威领导人的发言,该发布会达到了影响受众并促使受众形成态度或者采取行动这一目的。

根据叙事修辞学分析框架,对本次新闻发布会进行叙事结构和形式的分析,新闻发布会就是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根据Foss(2004)提出的八大要素,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场景为南海海域,是有菲律宾和中国针对南海海域中基于“九段线”主权问题进行的国际争端。这一场景是不可忽略的,是影响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此次新闻发布会由一个正面角色和两个反面角色组成。中国政府为正面角色,菲律宾政府和荷兰海牙仲裁庭为反面角色。叙述者是国新办副主任郭卫民和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该新闻发布会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件:一是荷兰海牙仲裁庭作出中国不享有南海自然资源的裁决,并要求中国政府遵守国际法;二是中国针对此次南海仲裁案召开新闻发布会,表明中国政府不接受该裁决。叙事的时间顺序为,事件一先发生,事件二后发生。发布会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回应。对于此次新闻发布会语篇的因果分析,南海仲裁案是由菲律宾政府单方面提出,属于人特意为之的行为,新闻发言人针对南海问题的因果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晰。如前所述,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受众主要是菲律宾政府,中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所有关心南海问题的全世界人民。最后分析该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根据以上分析,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十分鲜明,在于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树立国际形象和保持社会稳定。对于南海仲裁案新闻发布会进行叙事语篇元素分析,可汇总为如下结果,见表1。

表1 新闻发布会叙事的八个要素

3 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分析

上述部分主要分析了该新闻发布会上发言的叙事元素, 此次新闻发布会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言,体现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文化中主要、主流叙事吻合。南海仲裁案新闻发布会的叙事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不承认、不接受海牙仲裁庭的裁决,坚持以谈判的方式解决南海争端问题。这一叙事意图遮盖的企图是菲律宾政府对于南海主权的侵占。

此外,可根据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来分析该发布会是如何进行劝说的。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认为,当人们进行劝说的时候,主要利用理性诉诸、情感诉诸和人品诉诸这三种方式。理性诉诸即是指修辞者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阐述事情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出主张。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中,中央电视台记者提出有些国家认为海牙仲裁庭的裁决是有约束力并且有效的,如果中国不执行该裁决的话,将会违反国际法,影响其国际声誉并损害国家形象。针对这一问题,刘振民提出了五点论据来支撑中国为什么不接受、不承认南海仲裁决定。首先,荷兰海牙仲法庭(PCA)是海牙常设仲裁法院,它并不是“国际法庭”,与坐落于海牙的联合国系统下的国际法院(ICJ)风马牛不相及,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不明真相的大众造成了误会。其次,荷兰海牙仲裁庭共五名成员,除了菲律宾自己指定的一位仲裁员外,剩余四位仲裁员都是日本人柳井俊二先生指派的。柳井是国际海洋法法庭的法官,他也是安倍政府的亲信。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裁决,里面的原因也就不难得知了,很明显这一裁决就是政治操作的结果。第三,仲裁庭的五位法官,四位来自欧洲,另外一位法官虽然来自加纳,但是长期居住欧洲,这样的仲裁庭根本不具有代表性:一方面他们缺乏亚洲文化和南海历史背景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不了解亚洲复杂的地缘政治,根本无法做出公正的裁决。第四,该仲裁庭的运作模式紊乱且充满漏洞,法官们不做任何调查,不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裁决。例如,某证人在法庭上称南海群岛没有一个岛屿地形,可是他之前发表的著作中写着南沙群岛至少有12个岛屿。这种自我相悖的说法,在法庭上竟然会得到认可。除此之外,刘振民还指出,这个仲裁庭是盈利性组织,其主要目的是赚取金钱。此次仲裁案中,给他们钱的正是菲律宾当局或者其他某些国家。Toulmin的论辩模式可以进一步阐述该叙事者的逻辑推理,如图1所示:

图1 外交部发言人的论辩模式

综上所述,仲裁法庭以营利为目的,仲裁员不了解亚洲文化和南海历史,仲裁决定且受到政治操作,这样的裁决是不公正、不合理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不接受该仲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此次新闻发布会主要采用理性诉诸的方式来澄清事实,说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益是历史形成的。

除了理性诉诸,该新闻发布会也应用了一定的情感诉诸。情感诉诸是指以打动人心或者刺激情感反应为主的论述方式。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中,香港中评社的记者提到台湾当局也认为裁决不具有法律效力,中方对台湾当局这一言论有何看法。在香港记者提问时,他对中国内地称作“中国大陆”,对此,刘振民副部长特意强调说其表达是不恰当的,他提醒道:在“一国两制”的情况下,香港地区人民应该称中国“内地”,而台湾地区才称呼“大陆”,这是中国特殊的政治情况下两岸四地之间的相互称呼。如果错误使用的话,可是要被人取笑了。这不仅是给香港同胞一个提醒,更能唤起群众的爱国情感。此外,针对台湾当局的行为,发言人说:“维护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利,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两岸这种分离状态是历史造成的,但维护好南海祖产是我们的共同利益,两岸就此是有共识的。”刘振民的这几句话一下子拉近了两岸同胞的距离,并激励两岸同胞一起维护祖国的主权。

人品诉诸指的是言者的个人可信度,这与个人品质紧密相关。此次新闻发布会出现的有国新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他们作为国家政治发言人,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其声明也具有可信性。中国政府针对南海仲裁案的新闻发布会及时并成功地维护了国家主权,树立了国际形象,保持了社会稳定。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质上,此次南海仲裁案新闻发布会是一种修辞行为,目的在于劝说和改变受众的观点和行为。这一修辞行为是在具体的情境下进行的。南海仲裁新闻发布会利用叙事实现了其维护国家主权、树立国际形象和保持社会稳定的目的。本文以Walter Fisher的叙事修辞为理论框架,辅以Lloyd Bitzer的修辞情境论以及新亚里士多德批评,分析南海仲裁案新闻发布会的修辞行为。在分析该发布会叙事构成因素后,对该发布会进行叙事修辞批评分析,得出该新闻发布会有效地进行了叙事修辞,达到了既定目的,重申了中国对南海海域的权益,坚定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本研究一方面丰富叙事修辞理论的实践研究,将叙事修辞理论研究扩展到紧急事件新闻发布会,同时也对新闻发布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邓志勇.2012.叙事修辞批评:理论、哲学假定和方法 [J]. 当代修辞学习(3):68-76.

林静伶.2003.语艺批评:理论与实践 [M].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杨跃珍.2015.中日撞船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研究 [J].中州大学学报(2):89-92.

中国发布南海问题白皮书答中外记者提问实录http://mt.sohu.com/20160713/n459042282.shtml.

Aristotle.1954.Rhetoric [M]. Tans by Roberts W R. New York: Random House.

Bitzer L.1968.The Rhetorical Situation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1)1-14.

Fisher W.1984.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 [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54):1-23.

Foss S.2004.Rhetoric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M]. US: Waveland Press,Inc.,

Hart, R. 2005.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 [M].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Press.

Narrative Criticism of the Discourse on the Press Conferenc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Incident in 2016

LIU Xiao-xia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Walter Fisher, Lloyd Bitzer’s theory of rhetorical situation, and new Aristotle rhetorical critic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s conferenc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held on July 13, 2016 and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rhetoric of the press conference, as well as its function and effect.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is press conferences aims at maintaining China’s social stability, safeguarding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establishing a good international image through the narrative.

narrative rhetoric;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press conference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3.09

H15

A

1004-4310(2017)03-0040-06

2017-02-05

刘晓晓(1992- ),女,浙江永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修辞学,外语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