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融共通 聚焦时代:媒介融合时代下红色博物馆的红色文化传播——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为例

时间:2024-07-06

徐 迎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广东 广州 510080)

***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旗帜,而发展红色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红色博物馆是收藏、保护中国革命历史证据、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高度政治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形成长期固化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但也导致信息更新速度慢、传播路径窄等问题。

与此同时,互联网链接了所有的媒介,媒介形式日趋多元。形成的新媒介形态不断催生出新兴媒体。而新兴媒体普遍被认为具有全方位的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超时空性等特点。近年来,红色博物馆开始将红色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先进科技、创新表达、互联网平台等有机结合,期待增加观众粘性,追求文化破圈。由此,我们不妨站在传播学的角度,以媒介融合的背景和视角,探析红色博物馆媒介形态多元化对此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一、红色博物馆媒介融合对弘扬红色文化所显现的积极意义

美国伊契尔·索勒·普尔最早于1983年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主要指的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2]近年来,通过媒介融合形成的新兴媒介赋予了文化传播更多的可能。疫情时,红色博物馆新的互联网传播阵地由新兴媒介搭建而成。由此形成的跨媒介传播方式让观众足不出户也能走进博物馆,满足大众需要。

(一)科学阐述历史,发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任何实物、文本抑或是文化的阐释都无法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红色文化亦然。从历史维度对红色文化进行阐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离开了当时的历史环境,红色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3]在媒介融合的特殊背景和视域下进行的大众传播能系统和科学地阐释革命历史,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做出解析。互联网整合了报刊、书籍等的印刷媒介,以及电视、电影等的视听媒介,并将上述媒介形式无限融合,让信息多方位萦绕人们周围。红色文化存在于信息中,还通过传播得以存在。其传播方式之广,能最大程度地帮助红色文化交流与传播,让人们能有参与性地间接或直接接触红色文化,全方位融汇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二)促进信息融合,加深传播深度

长期以来,红色博物馆作为文化殿堂形象逐渐与大众文化脱离,导致近年来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止步不前。而媒介融合的多元传播形式因其具有的交互性,能降低红色文化的传送难度,促进信息间互相融合,使红色文化推广,诸如: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优秀的大众文化结合,以新的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加深了博物馆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深度。通过展厅多媒体互动设施、编绘红色系列漫画、线下组织社区互动游戏、线上直播、H5小游戏等有创意的方式,推动博物馆策划多种数字化展览和活动,改善博物馆本身的严肃氛围,寻找更能与观众沟通的媒体形态,从而使观众更容易接受,甚至能主动接触红色文化,营造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三)打破受众屏障,扩宽传播幅度

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和观众之间屏障逐渐模糊甚至有被突破之势。红色博物馆本身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媒介,担当起红色故事叙事者的责任。信息的接收程度与传播方式和目标受众之间的密切度有关系。一是利用新媒体创建信息发布时,充分考虑观众因素,明确观众的层级分类,增强选择目标群体的准确性。二是红色文化要主动利用社交媒体等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一员。而为了打破固有的只有党员参与的受众屏障,增加普通群众甚至外籍观众等的受众,博物馆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线下联动线上,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受众普及红色文化,扩宽红色文化在社会各界的传播幅度。

(四)创新传播模式,加大传播效度

纵观历史,文化传播与人类可以使用的媒介休戚相关。迈入媒介融合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为博物馆创新展示和传播手段的组合提供了无限可能。红色博物馆在挖掘红色精神的同时,还应培养创新的眼光,加大红色文化的传播效度。随着第三维度媒介数字技术的逐步兴起,诸种不同的技术经历无缝整合,形成新兴媒介。以展览、活动以各种新媒介为平台,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大大激活了红色文化生命力。新兴媒介可以用新的方式,创造性重新赋予红色文化更新的时代意义,带动红色文化发散传播,提供传播红色文化的新路径和新模式,让红色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二、媒介融合下,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红色文化传播现状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是省市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2021年6月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完工,重新开馆后,纪念馆在跨媒介传播工作上做出尝试,借助社会主流媒体、自媒体等社交媒介,向社会推广和弘扬红色文化。

(一)借助媒介融合视角,掀起区域红色文化浪潮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构建红色区域主流舆论格局,抓住建党百年契机,实现多元联动,先后与地区交通龙头企业合作,让红色文化“在路上”,以主题公交、专题巡展等的传统传播方式,博物馆和企业联合,发起区域红色文化浪潮。市民通过搭乘交通工具,在途中就能学习党史。借此建构全媒体海陆空全方位布局红色宣传矩阵,创新“纪念馆+”宣传模式,形成区域化红色文化传播热点。

(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三大红色文化品牌

作为传播红色文化最为重要的媒介之一,红色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创新性地转化和发展革命历史、红色精神,使精神内核与现代个性化审美表达相结合。由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开发的“美好生活”系列文创,围绕三大历史,通过提取历史建筑艺术元素,结合广府艺术风格等设计制作而成。生活类产品颠覆以往大众对纪念馆严肃、传统的印象。除此之外,纪念馆以青少年红色教育为目的,创设的党员红色教育品牌和“点燃理想之光”青少年品牌教育,每年吸收大量党员干部、青少年团体争相报名参加,创造交互体验,探索人性化教学方式,在人际传播间无形竖立品牌口碑。

(三)线上线下联动,增强互动体验

疫情期间,博物馆面临限制人流等尴尬处境,随时随地联动的“博物馆+”互动形式受到社会关注。中共三大基本陈列里运用了多种数字化媒介,例如会址模拟建筑中采用三折幕虚实结合全息影像技术,实体艺术雕塑和虚像影片相结合,再现了代表们会议上激烈的讨论场景,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和体验感。为推广“中国这十年”主题影像展,纪念馆在疫情期间利用线下展览带动线上云展览,开发线上H5小游戏,制作红色主题文创,并推出一系列相关研学活动,以互动游戏、问答、实景课堂等形式,给观众提供与纪念馆对话的平台,增强红色文化互动体验,推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三、媒介融合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对策

红色博物馆由于场地小、内容限制等原因,在感官博物馆理念的运用上与综合类博物馆有较大差距。然而伴随第三媒介互联网的盛行,线上世界改变了大众对博物馆的想象。

(一)坚持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开发

红色文化内涵研究在不同时代都有价值和意义。红色文化表现出来的伦理规范、道德规范和政治规范,彰显了先进性,满足社会普遍认知的期待;其所蕴含的牺牲精神、斗争精神和民主精神,能够为当下社会发挥意识形态引领作用。[4]其次,媒介是信息的载体。红色文化信息的专业性、权威性需通过传统媒体编辑,形成跨媒介叙事,其全球性、数字化、交互性则需新兴媒体帮助扩散。所以,弘扬红色文化最重要还是要归根到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开发上,要重视信息的管理和提炼,从内容的信息化处理和收集做起。

红色博物馆文化传播可综合各种媒介的优劣势,探索实现对传播信息的深度发掘和利用,找到宣传最佳途径。例如,利用大数据、三维数字化、OCR图文识别技术整合博物馆文物、文献资源,借鉴Google在古籍数字化中利用验证码分摊人工校正工作以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的做法,信息化采集、统计受众信息,搭建信息平台等。将研究成果从文字、图片等的一维媒介和高新技术相融合,借助观众的集体力量,实现高效定位、提取红色文化关键信息,利用多种传播工具,才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找到红色博物馆独特属性,科学阐释红色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和无尽价值。

(二)深化红色资源整合,寻求媒介融合新渠道

延森曾在书中提出:“媒介是文化和社会最基础的构成单位,它强调了任何个体都是特殊的个体,并在传播过程中将各个社会个体囊括其间。”[5]假设媒介是一个信息集成系统,那在传播进行时便形成了特定的媒介制度。也就是博物馆可利用内部本身拥有的信息资源,在由外部多种媒介集合而成的传播环境的作用下,借助传播功能让自身文化发挥社会影响。同样,红色博物馆应给予更好地统筹和规划,在原有传播范围基础上不断拓宽信息传达范围,从而提高社会影响力,形成符号鲜明、更具号召力的红色主流文化IP。

目前,红色博物馆在文物保管领域资源整合程度上普遍不高,存在文物藏品品类、数量、展览空间有限的问题。革命文物大都是朴实无华却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生活器具、文献等,难保存,更难活化利用。但通过新兴技术例如AI+XR等,就可以将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的复刻,建立与红色资源的联系。这样不仅便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由此形成的数字巡展还能降低文物运输成本。

(三)优化交互技术水平,提升红色博物馆个性化感官体验

随着红色文化逐渐被大众所熟悉,越来越多的观众自愿走进红色博物馆。不少年轻观众愿意把这里作为“知识充电站”和“文化交流站”。红色博物馆能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不得不承认,技术与科技是媒介革新的主要推手。[6]媒介融合时代,红色博物馆要坚持与时代对接,融合5G、AI、XR等甚至更新的数字技术应用。例如让XR技术和历史建筑本体相结合,制作沉浸式互动游戏、交互式数字文创等,以此构建未来的博物馆数字交互世界。

同时展览需重视提升感官体验,可以普及利用XR眼镜等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个性化的展馆导航导览和讲解服务,通过导入不同主题的场景情境设置,制造沉浸式的多感官体验和人机交互等方式;通过声光电、艺术造型及不同材质和技术传播手段的媒介运用。让红色故事依附于这些体验中,让观众与历史对话,调动观众多维度的感官参与度。

四、结语

综上,科技的进步让媒介融合不再是单纯的媒介互联。红色资源迫切得到活化利用;红色文化也期待更多的“破圈”效应。通过元宇宙技术打破“次元壁”和“时空壁”不仅是综合博物馆的传播导向,更是红色博物馆发展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红色博物馆要发挥媒介传播的优势,结合传统传播和新兴传播媒介,打破线上线下结界,创建互融共通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聚焦于新时代传播理念,才能让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都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