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来华留学生“三全育人”教育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时间:2024-07-06

王 娟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开放教育端口,吸纳多维度人才到我国学习和深造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我国是亚洲最大,世界排名第三的留学目的地。这不仅得益于我国有广阔的教育资源,更加离不开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带来的更大吸引力。来华留学生群体越大,在教育系统中的占比就越多,如何调整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模式,平衡内外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了关键的问题所在。“三全育人”管理模式的精髓在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1]。讲求与学生群体之间的融合度和教育的持久性。原本这是面向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的一种管理方式,因为土生土长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来华留学生本身也是具有特殊应用符号的教育群体,“三全育人”的教育管理积极性也不应当只局限于部分教育教学群体之中。为此将“三全育人”教育管理模式深入应用到来华留学生群体中,可能更加有助于教学应用,推动留学教育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一、“三全育人”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理念及优势

(一)应用理念

“三全育人”的三全分别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他们代表了教育对象、教育过程、教育尺度,是涉及到教育全面性的管理模式。全面育人关系也涉及到了教育双方之间的关系,谁是具体的教育对象,谁是被教育对象。在三全育人机制中,教育对象有很多个,而被教育对象被精准定位在高等教育学生个体。也就是说,全员教育环境下,学生可以在学校教师、社会资源、家长、其他社会角色个体中学习到知识。全社会都有育人的职责,学生个体既是教育的承担者,也必须是输出者。全员育人强调“四位一体”教育方针,即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这四个单元的紧密结合,只有将这四个部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育人机制的全员性才能够被调动起来[2]。全过程育人是指教育的长度,高等教育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应该要保持长期稳定的育人输出,甚至于在脱离校园的更长时间里,也要保证育人体系的完整性。三全教育强调教育时长和教育持续性,高等教育不能够被空间或时间限制,在校期间学生受教育时间是有限的,而将有限的时间融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需要更具备发展价值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加以辅助。最后的全方位教育,旨在培养多维的复合型人才。在校教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文化课、实践课、运动课等完成多方向的教育教学任务。甚至可以体验多渠道多环节的工作,将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在应用的过程中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体制素质的培养应该与专业能力教学融合在一起,体现全方位的概念。

(二)应用优势

从个体和整体的发展上来看,“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应用优势非常鲜明。首先从整体角度思考,当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走到了拐点,教育系统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也都步入了正轨。当摆脱了初期发展的“迷茫”之后,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大方向才慢慢地清晰坚实了起来。“三全育人”从教育系统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针入手,给出了最适合当下中国教育系统应用的一套标准。将体制化统一化的教育人才输送到社会[3]。在校教育期间,学生会受到较为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而进入到社会之后,这种教育过程仍然在延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育一体化和持续化。从个体角度考虑,三全教育非常重视教育人才的基本素质,通常情况下,素质教育和理念教育要高于基本知识教育,作为人才教育的上层意识形态存在。这对个体来说是很好的发展契机,除了能够学习到自己感兴趣或者在应用范围之内的知识,还能够进一步的强化知识的能动性,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取得全面的发展。

二、来华留学生当下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文化壁垒明显

教育的出入口一旦打开,接纳的就是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从不同教育水平的国家而来,经受的也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熏陶。因此融合的问题非常关键,文化的壁垒始终是在华留学生需要突破的第一道关口。首先教育管理模式在这方面呈现出的最为显著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主观文化的刻意弱化,二是社会分离感与文化分离感的出现。实际上主观意识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所有留学生都会因为教育系统或文化系统的不一致,而产生“文化休克”,对教育符号的认知不同,是影响教育成果的关键。至于社会分离感和文化分离感,其实也能用文化冲击作为这一问题的答案[4]。

(二)约束体系不同

中式教育拥有非常明显的规制感和规范性,这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均非常常见。这对来华的留学生是一道难题,因为适应教育规则就意味着自我意识会有一定程度的束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适应这种束缚。教学模式、评优模式、教育行为甚至是师生关系都会给留学生造成不小的冲击,很多留学生在来华学习时对中国的教育环境并没有过多认识,贸然介入到一种体制化的教育环境中,人会本能的出现排斥心态。尤其当教学系统也带有一定的硬约束性质时,这种心态会被无限放大。由此看来,还是要适当地尊重留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习惯,不能把对内的一套理论照搬照抄着应用到留学生的身上,这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主体力量不足

在传统的中式教育系统中,传达思政教育理念和常规教育任务的一般是教师或者辅导员队伍,这二者是高校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能动集体。但是对留学生来说,这部分主体力量的带动性似乎没有那么强大,没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加持,只依靠一部分普通教师或者辅导员,似乎达不到对留学生进行教育和思政指导的目的。这种“不适应性”一共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留学生普遍没有很好的中文交流能力,中文授课虽然遵循了一贯的课程发展方针,但是应用主体的改变导致很多学科的教学效率并不高。目前能够提供全程英文授课的学校并不多,而且留学生并不是以统一集体的形式出现,他们内部的文化冲突也非常严重。这样一来,语言障碍成为了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也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第二,师资力量的配备不到位,除了有严重的语言障碍问题,还有知识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衔接问题。在华留学生选择学科和学校,无法选择教师和课程内容,但通常来讲,要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是必须要考虑学生教学基础的。这一点在当下的教育系统中没有体现出来,也没能很好的反馈到留学生身上。

第三,主体的能动性不强,很多时候留学生教育系统的监管职责仍然会落在辅导员的身上,考虑到留学生教学过程中有诸多的问题存在,辅导员应该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管理板块进行专研。但事实并非如此,辅导员的存在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板块,其他的管理板块需要更大的精力,因为内容更加琐碎,处理的事物更加复杂。这导致很多时候管理人员是被动发现问题,而不是主动找出问题,没能带动留学生群体在教学活动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很多的问题都无从发现。

三、来华留学生当下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提升“全员”教学能力

针对文化壁垒问题,应当积极的以“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理念给予解决。来华留学生首先要解决的一定是文化差异和语言不通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环境中不断地潜移默化,多吸收正面积极的中国文化,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积极性。首先对于刚刚来华学习的部分留学生,要先接受汉语语言班的教学,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层次将其灵活分配到不同的班级中,以后这种分配形式还可以沿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甚至于教学团队和教学负责人都有一定的差别。充分调动“全员育人”的教学管理模式,由专人负责该班级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和预估学习能力为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不强制学生一股脑的吸收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而是遵照循序渐进的标准,将教学的具体行为下方到个人,完成一对一的彻底协同。除此之外,还要强调班级内部的互动和交流任务,对于存在强烈文化冲突的留学生个体,可以酌情给予分调,尽量让学生在更加自由舒适的环境里学习中文,学习本学科的内容。文化壁垒实际上是个“伪命题”,从小接触的文化体系不同,未来生存的文化环境不同,也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壁垒问题彻底解决。所以教学管理模式能做的就是尽量的将壁垒的负面作用下压,利用主动协调和主动升级管理行为的作用来提高留学生对文化的认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重视“全过程”教学行为

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在特定的教学班级中,而是要多于中国学生互动,积极的参与到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全过程参与度,加强文化教育的融合度[9]。首先在前期要尽量地避免出现留学生与普通中国学生之间教育模式的等级制划分。此前在很多学校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味照顾留学生,给予留学生超越基本标准的关照和爱护,对于普通学生只强调基础的师资建设和硬件设置。这本身就是非常错误的一种“帮助”行为。即便留学生在华留学期间会遭遇很多文化和生活中的冲击,但学校这个大的教学空间没有改变,留学生应该拥有的教育和生活资源也应当与普通中国学生持平。学校管理人员要深入到留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对确实存在生活困扰和不便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对于大部分能够适应的留学生个体要积极的督促其参与日常的同学活动和生活。其次是要鼓励留学生集体打破自身束缚,投入到学校活动的组织和建设中去,让自己充分的融合到大学环境中,不断地弱化自己与周边环境的排斥感,有意识的与文化系统进行融合。全过程教学管理实际上更加强调学校对学生集体发展细节的关注度,这些超越了教学系统本身,是塑造学生个体素质和能力的必要行为。

(三)强调“全方位”文化教学

全方位教学管理放在普通的学生身上就是强调其教学模式的能动性和全面性。而放在留学生身上就多了一道“文化”教学的任务。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均可以与其他的高等教育学生持平,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放在文化教学上,强调“全方位”文化教学对在华留学生的重要应用价值。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或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用实践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接触中华文化,从而被这种文化感染。也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文化交流或者社会研讨活动,让学生以另外的作业形式深入到中国社会中去,发现那些烟火气息浓厚,而平常在学校环境中难以发现或接触的社会文化,由此来与学生的教育能力相结合,培养其思考意识和主动吸收文化的意识。最后是尽量主动的让留学生参与到一些国际交流和活动中去,发挥自己“国际学生”的优势,不断地在文化多样性空间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有包容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国际公民。

四、结语

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与“三全育人”理念重合度很高,其三个全面的发展方针很适合对留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特殊学生群体,学校要通过“三全育人”教育管理模式,帮助学生拥有跨文化认同感,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