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上行开采回采巷道支护设计研究

时间:2024-07-06

许 浪,李春香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某矿为了解决煤层透气性差、瓦斯难以抽采的问题,提出了以下部赋存条件较好的22号煤层作为下保护层先行开采,从而形成了上行开采的方案。在上行开采中,下伏煤层开采后,会导致上覆煤岩层下沉移动以及应力的重新分布[1],在采空区边界上方区域形成应力增高区和应力降低区。[2]上行开采对上覆煤层进行卸压的同时,也降低了上覆煤层回采巷道的围岩强度,造成上覆煤层回采巷道维护更加困难[3],目前,下伏煤层开采对上覆煤层回采巷道的采动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很少。[4-7]为此,本文结合工程概况,对上行开采回采巷道变形与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确定上覆煤层回采巷道围岩破坏范围,提出锚网索互补性联合支护的支护方案,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该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

1 工作面工程概况

11171工作面走向长约751m,倾向长120 m。工作面运输巷布置标高为+1820m,长751m。工作面实际揭露煤层平均倾角为22°,厚度为0.63 m~8.93 m,采高3.5m。11171工作面顶底板围岩力学性质如表1所示。

表1 煤层顶底板围岩力学性质

2 上行开采回采巷道变形与破坏机理分析

2.1 回采巷道顶板变形与破坏

上行开采过程中,对上部煤层回采巷道开挖时,顶板岩体内部的应力平衡再次被打破,造成岩体内应力重新分布,表现为局部升高或降低。[2]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当重新分布的应力超过岩体承受极限时,势必产生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造成巷道顶板岩层产生垮落、离层或弯曲变形等破坏。巷道顶板的破坏范围受应力分布和巷道断面尺寸影响,应力分布越不均衡、巷道跨度越大,顶板越容易发生破坏。在巷道的顶部两角处,因巷道两帮的支撑作用,应力相对集中,易形成剪应力,使顶板发生剪切破坏,产生纵向裂隙,在顶部两角处发生裂隙伸张,造成掉块等现象。巷道开挖后,由于煤层倾角的影响,顶板岩层相互挤压,从而在悬空部位形成拉应力,在其作用下发生原有裂隙扩张、产生次生裂隙或离层剥落等现象,使其破碎更为严重,稳定性更差。

2.2 回采巷道底鼓变形与破坏

在上行开采过程中,回采巷道底鼓的变形与破坏主要表现为:

(1)岩层破断后向上皱曲

某矿煤层顶底板软弱,下煤层开采后,上覆煤层的底板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应力重新分布的过程中,使得破碎的底板岩层向上隆起,引起底鼓现象的发生。由于煤层倾角的影响,巷道下帮所受应力较大,其岩体会向巷道内移动,从而产生较大的附加水平应力,作用于底板岩层,使底板岩层发生弯曲破坏,向巷道空间移动而隆起,形成底鼓。

(2)岩体碎胀、离层等引起的扩容

在上行开采过程中,上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塑性破坏,在上煤层工作面回采期间,会形成超前支承压力,在巷道两帮底部产生剪应力,造成底板浅部岩体发生破碎,因岩石的碎胀作用,引起了岩体体积的增大,形成底鼓现象。

巷道开挖后,因岩体的膨胀及应力作用,底板岩层向空间释放,加上巷道两帮的挤压作用,应力重新平衡,从而在底板岩层中形成垂直的拉应力,使得层状结构的底板岩层沿弱面发生离层现象,向上隆起,从而形成底鼓变形。

(3)地下水的作用

某矿底板岩层为软弱的泥岩,在受到地下水侵蚀时,岩体的弱面摩擦力会减小,从而导致岩体强度降低。根据某矿钻探资料,煤层顶底板岩层强度较低,为软弱岩层。由于软弱岩体具有极强的崩解性和膨胀性,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崩解膨胀,体积扩容,从而形成底鼓破坏。

2.3 回采巷道两帮变形与破坏

上行开采中,上部煤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较为破碎,其强度和承载能力较低。下部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发生下沉,并伴随着相互挤压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煤层受到挤压会经历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软化变形阶段。在多次开采扰动的影响下,煤层的强度会随变形的发展而逐步衰减,但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可简化为塑性应变软化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角为煤体的塑性软化程度。

图1 煤体塑性应变软化模型

随着煤体的进一步破坏,煤体达到屈服极限,主要体现为塑性软化变形,在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由垂直应力引起的低围压下的变形。巷道开挖过程中,引起应力重新分布,使得煤层顶底板相对移近挤压煤层,从而引起巷道两帮发生变形和破坏。

3 上行开采回采巷道支护设计

3.1 上行开采回采巷道破坏范围的确定

对巷道围岩破坏范围进行确定,是对锚杆支护进行设计的第一步,它关系到锚杆的支护效果和支护参数的合理选取[8]。

(1)巷道两帮破坏深度的确定

根据11171采面工程概况,对巷道两帮破坏深度进行确定时,按式(1)确定巷道两帮的破坏深度。两帮的破坏范围为[9]:

(2)巷道顶板破坏范围的确定

对巷道顶板破坏范围进行确定时,采用极限平衡法[9]计算顶板的破坏范围。将相关参数代入式(2)计算顶板的破坏范围:

3.2 上行开采回采巷道支护方案

在上行开采过程中,按照围岩实际情况,将支护区域分为顶板、底板、两帮三个区,根据上行开采回采巷道的工程情况和所能提供的锚杆产品,通过工程类比及以上理论分析计算,确定巷道的支护方案如下:

(1)顶板支护

顶板采用锚、网、索联合加强支护。根据锚杆支护系统参数的确定并结合现场耗材情况,选用直径为的高强度螺纹锚杆,长度为2.4m,间排距均为800mm,采用3支K2360的树脂药卷进行锚固;木托盘选用厚木板制成,其规格为400mm×100mm×50mm;采用金属网加强锚杆间破碎岩石的防护,金属网规格为1000×2600的钢筋菱形网;钢筋托梁采用的钢筋焊接而成,长度为3.3m,宽度为80mm,以便安装锚杆,在安装锚杆的位置(间距800mm)处间隔80mm,托梁如图2所示。

图2 钢筋托梁示意图

(2)两帮支护

在上行开采过程中,根据两帮的破坏机理分析,两帮比较松软,在对其进行支护时,采用与顶板相同规格的锚杆进行支护,锚杆的间排距均为800mm,每根锚杆采用3支K2360的树脂药卷进行锚固,两帮布置金属网联合支护,金属网规格为10#1000×2600的铁丝网,锚杆配套木托盘和金属托盘。

(3)底板支护

由于17号煤层底板松软,遇水易膨胀,继而发生底鼓现象,根据实践经验,采取巷道底角和底板补打锚杆的方式对底鼓变形进行控制,锚杆规格与顶板锚杆规格一致,底板锚杆间排距为1200mm,每根锚杆采用3支K2360的树脂药卷进行锚固,且布置木托盘和金属托盘。支护方案如图3所示。

在该支护方案下,巷道断面的锚杆、锚索支护平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3 巷道支护方案图

图4 巷道断面支护平面示意图

4 支护效果

4.1 锚网索支护围岩应力、围岩位移分布状况

在该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应力、围岩位移的分布状况如图5、图6所示。

图5 锚网索支护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状况图

图6 锚网索支护巷道围岩位移分布状况

由图5可知,回采巷道进行锚网索支护后,巷道围岩应力得以大幅减小,应力变化趋于平缓、稳定,不均衡程度较小,表明在该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应力得到有效控制,支护效果较好。

由图6可知,巷道进行锚网索支护后,回采巷道附近的围岩位移的变化率逐渐减小,且逐渐趋于平缓,围岩的变形与变化明显降低,说明此时的围岩的位移受到了很好的控制,巷道围岩稳定性得以提高,巷道的变形得以基本控制,效果较好。

4.2 锚网索支护围岩塑性分布状况

在该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位移分布状况如图7所示。

图7 锚网索支护巷道围岩塑性分布状况

由图7可以看出,对巷道进行锚网索支护后,回采巷道附近的围岩塑性破坏范围逐渐减小,围岩的破坏程度也逐渐降低,破坏面积显著减小,破坏变化已趋于平缓,说明巷道围岩的锚固状况良好,因此,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得到成功控制,支护效果较好。

5 结论

本文结合某矿实际情况,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回采巷道支护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上行开采中,某矿上部煤层回采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破碎、松软,围岩受二次动压影响比较明显,破坏比较严重。

(2)通过理论分析和回采巷道破坏范围的计算,结合现场工程实际情况,提出锚网索互补性联合支护的支护方案。

(3)通过锚网索互补性联合支护方案支护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巷道围岩应力变化趋于平缓、稳定,不均衡程度较小,回采巷道附近的围岩位移的变化率逐渐减小,且逐渐趋于平缓,围岩的变形与变化明显降低,回采巷道附近的围岩塑性破坏范围逐渐减小,围岩的破坏程度也逐渐降低,破坏面积显著减小,破坏变化已趋于平缓,表明该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得以成功控制,支护效果较好,对上行开采回采巷道支护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