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清代南部档案俗语词考释五则

时间:2024-07-06

杨小平, 阳 能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以下简称《南部档案》)主要记载了顺治十三年(1656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这256年间南部县的相关历史,内容涉及朝廷的诏旨、上级的札令、同级的咨函和民间的契约等,现存18232卷、83848件、113605页。《南部档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料新,是十分珍贵的文献材料,具有极高的档案学、文物学、历史学、书法学、法学、语言学、文学、辞典学等学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俗语词的第一手资料。《南部档案》中含有大量的俗语词,这些俗语词往往十分生僻,意思费解;有的虽看似寻常,但也暗藏玄机,易让读者产生误解。本文根据语境、辞书的释义,结合传世文献,对《南部档案》中的“矜财”“口岸钱”“呩”“扫厫”“总役”这五个俗语词进行考释,以期既有助于读者疏通文章大意、扫除阅读障碍,又有助于学者对《南部档案》档案学、文物学、历史学、语言学、辞典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也为大型辞书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或补充。

所有括注目录号、卷号、件号的例子均引自《南部档案》,不再赘述。

一、矜财

例1 《为具禀王家定等抗缴派捐夫马钱文事》:“蚁所管乡甲内粮册花户王家定、王家宾等余户,俱仗衿财两势,抗出夫马钱文。蚁屡至伊等家内催收钱文,清还款项无如。伊等欺公藐法,不惟分文不出,而反将蚁凶辱百端,莫奈恶何。”(3-43-30,嘉庆十三年九月十五日)

按:“衿财”一词费解,在《汉语大词典》《辞源(第3版)》《近代汉语词典》这些词典中均未收录。

例1“俱仗衿财两势,抗出夫马钱文”指“仗着自己有衿财两种势力,而拒绝缴纳役夫与车马钱文”。由此可以看出,“衿财”指两种势力,应是一个复合名词。雷荣广、姚乐野《清代文书纲要》注:“蚁,蚁蝼。百姓在官员面前自称为蚁,是为谦卑,以示自己微不足道,如同蚁蝼。”[1]136《南部档案》中经常出现这一用法。

“衿财”一词不仅在《南部档案》中出现过,而且在明代以来的其他文献中也曾出现过,但用例不多。

例2 明汤宾尹《睡庵槀·田来无诗》:“鹿鸣之先,一夕邂逅一小姫田氏,小字三儿,遂为引衿财,十二岁世路悠悠,一别不复知所在。”[8]1103

例3 清董鸿勋《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四:“咸丰粤逆之变,库款支绌或道路阻塞,氏间有绅衿、财富者,或自筹饷募勇或民间围练壮士,废从官兵杀贼谓之义勇。”[9]688

例2“遂为引衿财”即“于是为(他)引荐家族势力雄厚且拥有众多钱财的人”。此处的“矜财”意思和《南部档案》中的基本无异。例3本无“衿财”一词,而是“绅衿”和“财富”二词,刚好与“衿财”一词所指的两种势力相对应,也可以说明“衿财”即“绅衿”和“财富”。不过,例1中的“衿”与“绅衿”稍有区别。《汉语大词典》释“绅衿”为“绅,绅士,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衿,青衿,生员所服,指生员,泛指地方上体面的人”[7]9卷780。《汉语大词典》对“绅衿”一词中的“绅”“衿”二字分别释义,“绅”指“绅士”,“衿”指“生员”,即“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后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通称秀才”[7]7卷1503。而“矜财”中的“衿”不同于“绅衿”中的“衿”,即“秀才”。普通的秀才在古代虽然有一些特权,如免除徭役、赋税,或区别于老百姓的打扮等,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权力,如果某些秀才拥有较大权势,必然与其家族背景有关。实际上,“绅”与“衿”同义连用,都是绅士,都属于乡绅势力。故笔者认为,例1中的“衿”引申为“乡绅家族势力”比较合适。

二、口岸钱

例4 《为具禀敬大珍等欠米银欺异估撇事》:“民家贫,领东赀本,贩米营生。治民敬大璋、大珍,同工敬宗万,凭行户叶昌合,欠民米银八十三两,有票为凭。欺民异孤,屡限抗偿,陷民站城半载,食欠口岸钱三十余串。”(6-110-1,同治十二年四月十一日)

例5 《漆洪瑞为具告蔡国保等刁逃逼嫁事诉状》:“四月初一,蚁往寻获,伊反恃强不许蚁领妻归,勒蚁开销口岸钱。”(5-188-1,咸丰七年四月七日)

按:“口岸钱”一词费解,《汉语大词典》《辞源(第3版)》《近代汉语词典》中均未收录。

例4“陷民站城半载”即“导致我在城里面住了半年”,“站”即“住”的意思。“食欠口岸钱三十余串”即“吃饭欠了口岸钱三十多串”。《汉语大词典》释“串”为“量词。旧时制钱一千文之称”[7]1卷623,一千文也就是一串钱,“三十余串”即“三万多文”。同时,例4中的“食”在此为动词,即“吃”。据此可知,“口岸钱”似与吃食有关。结合例5,“我”去寻找妻子,找到妻子他们却不允许“我”将妻子带回,这个过程中“我”也是需要吃住开销的,故“口岸钱”与吃食有关无疑。虽然《汉语大词典》《辞源(第3版)》《近代汉语词典》等词典中未收有“口岸钱”一词,但在《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有“口岸”一词。“口岸”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①堤岸;②港口。”[7]3卷6《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口岸”为“供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境的港口、机场、车站、通道等:通商~|~城市”[6]749。但两部词典对“口岸”的释义均与吃食无关,故与《南部档案》中“口岸钱”的释义似并不相符。

东汉许慎《说文·屵部》:“岸,水厓而高者。”[3]19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厓洒而高者。各本无洒字,今依尔雅补释。丘曰:‘望厓洒而高岸,夷上洒下不漘。’”[4]442《汉语大字典》又释“岸”为“靠江、河、湖、海等水边的高地。如:河岸;湖岸;海岸。”[5]790经查找相关字典发现,“岸”的释义也与吃食无关。笔者在检索相关文献过程中,发现傅崇矩在《成都通览》释“口岸钱”为“店账也”[10]275。从例4中也可以看出,该民因住店时间过长,而欠下了较多的费用,所以“口岸钱”释义为“店账”也是说得通的。但“岸”字释义与吃食无关,这一释义究竟从何而来,同样令人费解。

在《汉语大词典》和《近代汉语大词典》中收录有“口案”一词与之音同。《汉语大词典》释“口案”为“口头判决书”[7]3卷8。可知《汉语大词典》中“口案”这一释义也与吃食无关。而《近代汉语大词典》释“口案”为“伙食费,饭钱”[11]1058。引例清省三子《跻春台·川北栈》:“店主唤幺师曰:‘那杨客人,你快喊他走,若是无钱,口案我也不要,免得死了打脏我的店房。’”[12]227“省三子”即刘省三。《近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这一释义与吃食有关,故推测“岸”通“案”,二者应是同音通假字,“口岸”即“口案”。同时《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对“口案”的释义也包括“钱财”这层释义,故“口岸”也就是“口岸钱”。上文提到,傅崇矩在《成都通览》说“口岸钱”为“店账”,那“口岸钱”就不仅仅指伙食费,还应包括住宿等费用。故“口岸钱”应为“住店所产生的相关费用”之义,也可简称为“口岸”。

在《南部档案》的同一案件不同诉状和供状中,同时出现过“口岸钱”和“口案”二词,更加论证了“口岸”即“口案”这一说法。除此之外,“口岸”一词,在《南部档案》中也频频出现。

例6 《为漆洪瑞具告蔡国保等刁逃逼嫁事供状》:“当有蔡国保来劝小的将蔡氏嫁卖与王老六,议彩礼钱五千文,被蔡国保扣还口案外,下余无钱。”(5-188-6,咸丰七年闰五月十二日)

例7 《为再告敬大珍等拖欠米银数月不还事》:“刻下期逾,大珍、大璋仗势不缴,宗万估撇不给,害民站店数月,口岸拖深,衣物典□□□□。”(6-110-6,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五日)

例8 《为具禀程章父子违断抗缴债银事》:“民年迈六旬,久羁旅店,口岸拖深,乏钱开销,难以回籍。”(6-67-6,同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

例9 《为具禀东路首事向东洋叠加盐厘私吞恳究事》:“刻下口岸滞塞,生等盐无营销,既出银钱,厂盐停积,又欠官项,谁肯甘服?”(6-628-2,同治十二年三月初八日)

例10 《为请转详恳留办盐票厘局委员张杰接办一年事》:“上路口岸滞塞,盐不行销,下路余党滋横,挑负裹足。局主查除积币,不准书巡等需索苛求。”(14-516-1,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十六日)

上述几则例句出自清代不同年间的《南部档案》。例5、例6出自同一案件同一人的诉状和供状,无论是例5中的“口岸钱”,还是例6中的“口案”,都指“住店所产生的相关费用”。结合上下文可知,例7、例8中的“口岸”也指“住店所产生的相关费用”。例8“久羁旅店”即“长时间居住在客栈”,此处的“羁”同例4的“站”一样,都是“住”的意思。例9、例10中的“口岸”指《南部档案》中的盐房。清代南部县衙共有九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盐房、承发房、仓房。光绪年间户房和仓房合并,称户仓房,则光绪年间清代南部县衙共有八房。例9、例10“口岸滞塞”即“口岸阻塞不通”,如果把此两例的“口岸”解释为住店所产生的相关费用,肯定是说不通的。而此两例中的“口岸”应是《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港口”义,即“江、河、湖、海沿岸,具有一定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停靠、旅客上下和装卸货物的地方”[7]5卷1444。故《南部档案》盐房中“口岸”并不等同于“口案”,也不是“口岸钱”的简称,而是《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港口”义。“口岸”即“等同于‘口案’,为‘口岸钱’的简称,住店所产生的相关费用”这一义项,《汉语大词典》似可加以增补。

“口岸钱”一词不仅在《南部档案》中出现过,而且在清代以来的其他文献中也曾出现过。

例11 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下乡决讼喻民词》:“半途拘野店,保铺羁城闉。口岸钱屡贯,草鞋费几缗。牌悬伺质讯,高衙听鼓振……”[13]93

例12 清徐栋《保甲书》:“乡民细微事故,投经乡约理论,向有口岸之费。有种恶约,将人唤齐,坐食店中,推故不与理论,以致口岸钱日多一日,其人恐为累益深,只得托人向乡约许给钱文,始肯拢场理论。”[14]178

例13 曾凤鸣、韦廉舟《木梳记·布依族民间琴书》:“散去的人群,边走边在议论,‘哎,姓孙的也太霸道了,一个过路的妇女,讨几文盘川口岸钱,又没有要他掏荷包,又碍他啥事,偏把大家哄走?’”[15]67-68

例11原文注:“奉差唤人,多押途中;至城中又另羁保铺。官常不知。差役、词证共食保铺中,为‘口岸钱’。”[13]93-94“半途拘野店”即“半路中住在乡村的旅店”,此处的“拘”也是“住”的意思。保铺也相当于客栈,差役和证人在客栈中的伙食费即“口岸钱”。“草鞋费”即指“路费、差旅费”,与“口岸钱”所指的伙食费相呼应。从例12也可以清晰地知道,“口岸钱”即“住店所产生的相关费用”。《汉语大词典》释“坐食”为“不劳而食”[7]2卷1047。例13“讨几文盘川口岸钱”即“讨要几文旅途中所需的费用”。《汉语大词典》释义“盘川”为“旅费”[7]7卷1459,此例中的“盘川”和例11中所说的“草鞋费”都指“路费、差旅费”。

在检索过程中发现“口岸钱”还有另一释义。

例14 明清广东省社会经济研究会《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1793年澳门海关总督责备船只停泊燕子湾,要求将船只驶入内河丈量(若外船开入河内,需交巨额口岸钱),否则一律开出海外口,迫使外国鸦片走私船只离开澳门。”[16]178

例14中“口岸钱”既不是“口岸”的简称,也不等同于“口案”。此处的“口岸”和《南部档案》盐房中的“口岸”同义,皆是《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港口”义。此处的“口岸钱”即“通过关口、港口所产生的费用”。

三、呩

例15 《为具供赵文朝与赵仕友互控案内情形事》:“今蒙审讯,小的情愿把地土出卖,已沐饬令赵文朝所接买,并呩中证与书差们公议价值,小的遵断就是。”(4-98-6-1,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初十日)

例16 《为具供任张氏具告任国祥等乘死霸占案内情形事》:“今蒙审讯,断令任国祥弟兄与小妇人止买二约田地,并呩中证张定玉、何大朋们公议价值。小妇人遵断求做主。”(4-97-4-1,道光二十年十月初八日)

按:“呩”一词易误解,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误以为“呩”同“嗜”。《汉语大字典》释“‘呩’同‘嗜’”[5]646,释义有两条,即“①喜好;爱好。②贪求”[5]716。但此两条释义放在例15、例16中均说不通,故《南部档案》中的“呩”并不等同于“嗜”。其二,“呩”为“示”的俗字。但查阅《敦煌俗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未找到相关例证。

实际上,例15、例16中的“呩”即“示”,“呩”是加旁字,在“示”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口”字旁。“在既有字上附加偏旁而形成的新字为‘加旁字’。‘加旁字’大抵为形声字,但其所加的偏旁不一定只是形符,声符也可以。”[17]157而“呩”所加的偏旁为形符。梁顾野王《玉篇·示部》:“示者,语也,以事告人曰示。”[18]10《汉语大字典》又释“示”为“告诉;告知”[5]2553。通过嘴巴说话把事情告诉别人,所以《南部档案》中的“呩”加了“口”字旁。而例15、例16中的“呩”并不单纯是“告诉、告知”之义,还有“官员对百姓的吩咐、要求或命令”等义,故此2例中的“呩”即“示”的加旁字,为“指示,口头发布的命令”之义。

在《南部档案》中“呩”这一加旁字不仅单独出现,而且和其他字组合成词或短语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如“吩呩”“遵呩”“沐呩”等,所组成的新词不同,其意义也不同,而在《南部档案》中,“呩”即“指示,口头发布的命令”这一基本义并未发生变化。下面对“吩呩”“遵呩”“沐呩”等词语的有关例句进行分析,以验证这一说法。

例17 《为具供高世顺具告邓允进等拒付铺房培修费用案内情形事》:“今蒙审讯,小的不应上控,把小的掌责,至于小的培补铺房费用,吩呩工书至彼,估计费用多寡,三股之中邓允进们与小的认出一股就是。”(4-85-8-2,道光十五年九月十八日)

例18 《为具供程正发具告高舒斗等套买躲撇案内情形事》:“今蒙审讯,这高衍不应横撇滋事,把他掌责。至于他应还小的炭银十七两,断令高舒斗们拆三银八两五钱与小的押缴承还。小的遵呩承领就是。”(4-100-5-1,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例19 《为侯泽庆具告敬大珍等拖欠米银数月不还事》:“今蒙审讯,查小的们该欠侯泽庆银两,狡供含混账目,不合沐呩,书差协同词证集祠,把小的们两造账目核算明确,并令小的们投具,限状如数与他缴还,小的们遵断就是。”(6-110-8,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结合对上述3例的分析,足以证明“呩”虽在《南部档案》中和其他字组成了新的词语且不断出现,但“呩”即“口头发布的命令”这一基本义并未发生变化。在《南部档案》中,“呩”除了组成以上三词,还另有“嗯呩”“面呩”“断呩”“呩令”等,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再赘述。

“呩”虽然在清代其他文献中也曾出现过,但“呩”是否同“示”,意义又是否与《南部档案》中的相同,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例20 清何全吉《乾隆郴州总志》卷终:“今幸仁宪抚镇,伊始加意作人,时值军需,孔亟米蒙吩呩,理合呈鸣,垦恩,仍照旧例赏,免恩。”[20]1332

例21 清郑璇《民国三台县志》卷七:“前清邑令张公赠以呩厚传家匾额,八十终于里庐。”[21]267

例22 清邓梦琴《乾隆洵阳县志》卷四:“会县令缺州倅史公,奉监司檄呩篆我,洵召浮家泛宅之民,聚商沙碛相对,歔欷喟然叹曰:‘社稷人民膜外置之乎。’”[22]67

例20中的“吩呩”和例17相同,即“吩示”,为“吩咐”之义。“孔亟米蒙吩呩”即“孔亟米听从吩咐”,故此处的“呩”含有《南部档案》中所释之义。例21中的“呩”即“示”,为“表示”之义,和《南部档案》中的释义并不相同。例22中“奉监司檄呩篆我”即“接受监司用檄文告诉我所任之职”,此处的“呩”即“示”,为“告诉”之义,但所告诉的内容是通过檄文来传达的,故此处的“呩”和《南部档案》中的“呩”也存有一定的差异。《汉语大字典》释义“篆”为“官印的代称。也借指官职”[5]3196,此处指的便是官职。

结合以上例句,“呩”作为加旁字,即“示”,不仅在《南部档案》中有这一用法,在清代其他文献中也曾出现过,但并不是意思都和《南部档案》中的相同。故“呩”作为“示”的加旁字,各大辞书可增补说明。

四、扫厫

例23 《为具禀王廷臣等抗完派捐夫马钱文恳赏究追事》:“蚁系现年里排,承催捐帮剑州夫马钱文。蚁遵呩先行垫给半分缴案,支应差事。但差竣之后,蒙恩比较,面谕各里排俱照绅士议定完纳,蚁随徃各花户催收,俱已续完。惟王廷臣等捌人,徃催数次,抗不完纳。前蒙复此追缴,惟蚁责咎,蚁实畏责,只得替伊揭完扫厫。”(3-43-34,嘉庆十三年九月十四日)

按:“扫厫”一词费解,在《汉语大词典》《辞源(第3版)》《近代汉语词典》这些词典中均未收录。

例23中的“蚁实畏责,只得替伊揭完扫厫”即“‘我’害怕承担责任,所以只能帮他们借钱交纳(捐帮剑州夫马的钱文)扫厫”。此例句在“揭完”这里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只不过“完”后面省略了“捐帮剑州夫马的钱文”这一宾语,故猜想“扫厫”一词应是副词,修饰“完”即“交纳”这一动词。《正字通·彳部》:“往,俗作徃。”[23]347“徃”即“往”的俗字。

“扫”,《中华字海》释义为“全部,所有的”[24]347。《近代汉语词典》“扫”释义为“尽;全部”[25]1861。例引元脱脱《辽史·赵延寿传》:“太宗潜由他渡济,留延寿与耶律朔古据桥,敌不能夺,屡败之,杜重威扫厥众降。”[26]1248“厫”,《正字通·厂部》:“旧注:音敖,仓厫。按:廒,旧本载《广部》不误,讹省作厫。”[23]122故“厫”即“廒”。《汉语大字典》释“廒”为“粮仓”[5]959。据查证,“厫”只能是名词,且只有“粮仓”这一释义。故“扫厫”即“全部的粮仓”之义,是定中短语,这与之前猜想的“扫厫”一词为副词并不吻合。

在《南部档案》中,除“扫厫”一词,还有“扫数”“扫数全完”二词与之类似,下面详看此二词的例句,再来讨论“扫厫”一词。

例24 《为具禀杜维烈等抗完派捐夫马钱文恳赏究追事》:“蚁等奉催议捐帮办钦差马价,甲内花户俱已遵示完纳。惟杜维烈等四十四人,谈粮八石有零,徃催数次,抗不完纳。蚁以理斥横,称赌禀,欲徃复催,必酿巨祸。陥蚁公项不得扫数、农业不得工作。”(3-43-36,嘉庆十三年八月二十日)

例25 《为具禀张文耀抗缴派捐夫马钱文恳赏究追事》:“张文耀与蚁等俱系四甲里首,协同承办钦差夫马钱文。蒙恩此追,蚁等二人照粮应缴钱文,俱已完纳清楚。其同当里首张文耀项下谈定钱文,蒙恩差催,亦系蚁等揭借,扫数全完。”(3-43-27,嘉庆十三年九月初八日)

例26 《为具禀罗正辉抗完派捐夫马钱文恳赏签追事》:“役督管金兴下分承催、帮办剑州夫马钱文。但各排俱已扫数全完,惟有金兴八甲里排、罗正辉名下应缴钱四千八百文,硬不呈缴。役难受此责,只得在街揭借呈缴。”(3-43-32,嘉庆十三年九月十八日)

例24《汉语大词典》释“扫数”为“全部,全数”[7]6卷729。《汉语大字典》:“‘陥’同‘陷’。”[5]4446“陥蚁公项不得扫数、农业不得工作”即“导致‘我’所负责的议捐帮办钦差马价这些公项不能全部收齐交纳,农业方面也不能去劳作”。而此例句中的“扫数”即“全部交纳”之义。例25、例26“扫数全完”即“(捐帮剑州钦差、夫马钱文)全部都已交纳”。由此可知,上文“扫厫”一词中的“扫”释义为“全部,所有的”,是符合此处义项的。那“扫厫”一词究竟是何意思?接下来对例23、例25采取对比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探讨。

例23“蚁实畏责,只得替伊揭完扫厫”和例25“亦系蚁等揭借,扫数全完”,两例句都是说“我”帮他们借钱交纳捐帮剑州钦差、夫马的钱文,这样“我”负责的公项才全部收齐交纳。例23中的“揭”对应例25中的“揭借”,且例25、例26中的“揭”“借”同义连用,即“借贷”之义。例23中的“完”对应例25中的“完”,二者都是“完纳”一词的省写,即“交纳”之义。例23中的“扫厫”对应例25中的“扫数”即“全部”之义,二者皆作副词,只不过在两句中所处位置不同,且例25“扫数全完”是“扫数”和“全”两个副词连用的情况。故“扫厫”即“全部,所有”之义。例24中的“扫数”则为“全部交纳”之义。故“扫数”“全完”是同义连用。例23的“扫厫”与例25的“扫数”相对应,“扫厫”也应为“全部交纳”之义。故“揭完”“扫厫”也是同义连用,即“全部交纳”之义。

“扫厫”一词不仅在《南部档案》中出现过,而且在清代其他文献中也曾出现过。

例27 清于大猷《乾隆西华县志》卷三:“查本年二月内,前署县史倅任内,将汇报秋禾等事,案内详有扫厫余谷三百五十二石,照减价平粜之例,出粜价银解司充公等情,详蒙批示。”[27]104

例28 清杨锡绂《漕运则例纂·脚价银两》:“雍正七年,议覆抗米到厫打扫厫底等银四厘,大捲签厫等银一厘,回空记袋等银一厘二毫……”[28]541

例27“扫厫余谷三百五十二石”即“全部交纳粮食有三百五十二石”。《汉语大词典》释“平粜”为“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7]2卷945。例28中并未出现“扫厫”一词,只是“扫”和“厫”挨在一起,应是“打扫”“厫底”这两个词语,即“打扫粮仓底层”之义。

五、总役

例29 《为具保陈朝经充当总役事》:“具保状春秋班总役曹英、曹俊,今于太爷台前为保状事。当堂保得,役等班内头役陈朝经,在衙办公勤慎,堪可充当总役。”(3-47-6,嘉庆十九年二月十八日)

例30 《为具保何林等充当头役事》:“具保状春秋班总役宋学林,今于太爷台前为保状事。当堂保得役班内散头役何林、何均文,在衙办公勤慎,堪可充当头役。督率班内散役,不致违悮公件,倘有违悮,惟役是问。”(3-47-4,嘉庆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按:“总役”一词易误解,在《汉语大词典》《辞源(第3版)》《近代汉语词典》这些词典中均未收录。

初以为“总役”即“头役”,《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衙役中的为首者”[7]12卷300。但仔细分析例29中“役等班内头役陈朝经,在衙办公勤慎,堪可充当总役”,意思是在衙门办公谨慎勤奋者,就可以从头役升为总役,从此处可知,“总役”应是比“头役”更高一级的衙役。同时,例30中还出现了“散头役”“散役”二词。《汉语大词典》释“散役”为“没有固定职事的差役”[7]5卷476。例引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只这内而门印跟班以至厨子火夫,外而六房三班以至散役,那一个不是指望着开个口子弄些工程吃饭的?”[29]28六房三班指吏、户、兵、刑、工、礼六房和快、壮、皂三班,此三班均为差役。故推测“散头役”即“衙役中没有固定职事差役的为首者”。结合例29、例30,“总役”“头役”“散头役”“散役”这四个职位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应是总役、头役、散头役、散役。

由上文可知,“总役”也是衙役中的一种,但等级高于一般的衙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总”为“概括全部的;为首的;领导的”[6]1743-1744。民国时期,“总役”也俗称为老总,即“旧时民间对士兵、警察的称呼”[7]8卷630。例引老舍《茶馆》第二幕:“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30]36民国的士兵、警察就相当于清朝的衙役,故“总役”即为“衙役中的领导者”之义。

“总役”一词不仅在《南部档案》中出现过,而且在清代以来的其他县志中也曾出现过。

例31 清熊松之《同治高安县志》卷二十五:“夜中忽唤总役银怀至前,曰:‘桂平县差通匪,去秋曾戮总役二名,尔视我比桂平县官何如?’”[31]1465

例32 清张謇《光绪赣榆县志》卷五:“列名者快、壮、皂三班,有总役、副总、散总各名目。又有为总役牙爪羽翼者为白役,亦名拨役。”[32]72

例33 民国戚星严《民国海城县志》卷二:“有三班轮流值月,每班置总役一名,衙役二十余名,此亦犹置辅陈殷之制也。”[33]499

这3例中“总役”和《南部档案》相同,都是指衙役中的领导者。例32“副总”指“副总役”,主要担任辅助总役的职务。“散总”指“散役”“散头役”这类衙役中的领导者,他们的工作都是没有固定的。

《南部档案》是十分珍贵的文献材料,在档案学、文物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极高,同时也是文字学、语言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对《南部档案》中较为费解或易误解的五个俗语词进行了考释,以期帮助读者阅读时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也期有利于学者对《南部档案》其他方面进行研究。《南部档案》中还蕴含有大量较为费解、易误解的俗语词或难以解读的语法现象,还需要广大学者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