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上的应用

时间:2024-07-06

徐颖莹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徐州 221300)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内容为对课堂时间进行划分,将一半的时间交给教师用来讲解知识,用另一半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之中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一、对分课堂的基本概述

基于眼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立足于传统课堂教学与讨论式授课模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分课堂”。其关键在于将原先的授课时间“一分为二”,一半交由教师讲解知识,另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期间,教师要将授课和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完全隔开,要使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至少有1周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于知识点的内化吸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讨论变得有意义。与传统授课模式相比,对分课堂其实是将教学过程分成了讲授、内化吸收以及讨论三个阶段,且在这三个阶段都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反思时间。[1]

过去,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所秉持的大都是以教学为主、单向传输式的授课模式,因此教师进行的讲解始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也大都是由教师做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利用该教学模式基本可以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但却影响到了学生逻辑思维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对英语学习来说,课本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倒是其次,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运用能力[2]。阅读是主要的信息输入过程,学生可以依靠英语阅读来获取知识资讯,也能够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但前提是他们可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之中,灵活掌握教师讲解的方法或技巧。基于此,我们需要依靠对分课堂来克服传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其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之后才能够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为起点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阶段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从大环境来说,英语阅读教学已经逐渐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及重视,无论是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角度分析,还是从提高他们考试分数的角度分析,阅读教学都是必须要重视的内容。近些年,围绕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所进行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其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结合实际教学现状分析,我们所使用的仍是“先让学生读完整篇文章,再让其翻译全文,最后再完成课后练习题”的阅读教学规则。基于此,教师关注的可能只是学生是否可以完成习题,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或接受程度。这种忽视学生阅读感受的做法看似是在讲阅读技巧、讲题,但却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语法及词汇量储备严重不足

对大学生来说,其语法及词汇方面的储备将直接影响到其阅读能力。如果学生在拿到一篇课文后便不停的查单词,不仅阅读效率无法保证,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会受到干扰。因此做好语法及单词方面的储备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摆正认识并在日常学习中做好积累。在积累单词或语法时不应仅记忆词典中提到的用法或含义,而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记忆,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高阅读效率。[3]

三、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一)教师讲授环节的优化策略

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需要着重做好教学环境建设,并依据课文或语篇资料的主题及内容就背景知识、长句难点、文章结构以及阅读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尽可能使学生准确把握其中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为了降低学生理解课文或语篇资料的难度,教师还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中涉及到的语法、单词以及背景知识展示出来,这一措施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在依托课文展开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总结适合他们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而在潜移默化间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以上述工作为基础,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讲解阶段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体验,这可以让其提前进入讨论交流的状态,为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4]

(二)内化吸收阶段的优化策略

完成第一阶段的课堂讲解后,便进入了对分课堂的第二阶段——“内化吸收”。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而指导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对于特定语篇资料的学习。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与身边同学交流阅读感受、体会,为了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前期可尝试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其次,要利用现有的社交媒体将交流范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期间,教师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帮助其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为了提高学生内化吸收知识点的效果,还可以尝试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之余让其从现有的素材出发进行二次创作。这可以让其对相关问题建立起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三)课堂讨论阶段的优化策略

对分课堂理论的要求是在前两个阶段结束后1周左右的时间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一点一定要把握准确。教学中,可以尝试在每一单元最后的两节课上组织相关主题的讨论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讨论主题。当然,为了保证讨论活动的有效性,还是应当将讨论细节限定在语篇资料的内容、文章中涉及到的批判性思维、作者的观点以及写作风格等内容之上。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则是解疑答惑的角色,因此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准确把握[5]。此外,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也可以尝试组织一下游戏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述工作为基础,教师若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还可以尝试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这也避免了过去只通过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而产生的盲目性,之后如果能够根据评价反馈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便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当然,在评价学生学习表现的基础上,对那些上课插科打诨、滥竽充数的学生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惩戒措施,以端正其学习态度。

四、对分课堂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

(一)切忌拘泥于绝对意义上的“对分”课堂

按照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理念,我们需要对授课时间进行对分,但这样的“对分”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把控。在面对晦涩难懂的课文或语篇资料时,要多留出一些讲解的时间,这可以为学生的内化吸收打好基础。同样,如果语篇资料的题材过于偏重实践,其中没有涉及到过多的理论知识,那就应该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讨论交流的时间,并引导其就现有的主题进行拓展、提高认识。总之,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对分”时机或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对分课堂的灵魂。

(二)发挥好教师的个人经验及能力

对分课堂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这需要教师全方位把控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在适当的时机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干预,所以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或经验都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具体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分组讨论并就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疑答惑。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化吸收以及讨论阶段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效果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以确保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6]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意愿

相关资料证实,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实际教学水平,还有效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分课堂模式虽然有着显著的教学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它适用于所有的受众群体。在正式开展这一教学方式之前,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性格、英语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如果班上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参差不齐,且课堂气氛沉闷,那学生自然就会对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产生抵触心理,而是更倾向于传统学习,那教师就不能在阅读课堂上强行开展对分课堂模式,以免起到反作用。总之,围绕着对分课堂所展开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中,尊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意愿至关重要。

五、结语

以上笔者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托,在分析对分课堂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究。实践证明,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应用克服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缺陷,提高了英语阅读教学效率。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对分课堂的操作方法,做好对分课堂的推广工作,希望对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