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旅游开发视野下的汾州文化遗存

时间:2024-07-06

郭丽萍

(吕梁学院 汾阳师范分校, 山西 汾阳 032200)

汾阳,因处汾水之阳(西)而得名。汾水即汾河水,是黄河在山西省境内的一级支流。汾阳市境内的早期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汾阳出现县的建制,一般是从春秋时期的古晋国的“瓜衍”算起,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属赵,为兹氏县,兹氏县城遗址在今汾阳市区之南约7公里处的巩村境内[1]。如今古城城墙轮廓依旧清晰,南城墙还在。南城墙之外的护城河和城中生活用水的河道依稀可辨。考古显示,古城四四方方,东、西、南、北城墙长度均为700米,古城面积49公顷,其规模之大,比四川省广汉三星堆的古城遗址还大19公顷。[2]

兹氏县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魏黄初二年(221年),置并州西河郡于兹(氏县)。魏西河郡的治署就在当今汾阳市区的位置上。

西晋咸宁三年(277年),陈王司马斌改封西河王驻此,县易名为隰城,县署在今汾阳市内太和桥北口。唐至明初的西河县署,明代的汾州署均沿袭此址。北魏太和八年(484年),汾州从隰县(今属山西临汾)迁至隰城,此后近千年,汾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正式地名。[3]

汾州古城经过元代快速发展的阶段,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为汾州府,下设汾阳县。汾州府自此成为明清时期的九府十六州的大府之一,直至民国初裁撤,共施政三百一十多年。

汾州文化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一、汾州府城古城墙及遗存

明清时期的汾州府城具备了集守御、审美为一体的完整功能。清康熙《汾阳县志》载,明朝成化年间,汾州城内的中心地带筑起了鼓楼(今“鼓楼底”地名仍沿用),沿线向东筑起了钟楼,汾州古城的十字中轴线开始形成。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汾州升格为府,下设汾阳县,府县合力对汾州府城及城内的古街老巷进行规划整合,并在主城府城的外围,建有四座关堡,形成五朵莲花状格局拱卫之势。[4]这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古代五连城,城防坚固,而且五城相互照应。

明清时期的汾州府城垣呈四方形,周长九里十三步,砖砌城墙高4.8丈,比现在的平遥古城高一丈六尺。城墙座底4.2丈,上宽1.8丈,可并排行驶三辆木轮大车,这样的规格,在清代山西绝无仅有,史称“控带山河,肘腋秦晋”。

汾州府城垣筑有四座坚固的城门,四门均筑有半月状瓮城,内可容纳二百名弓弩手。即使有敌兵攻破外城,城内守兵也可拒敌于瓮城之内,万箭齐发,可谓瓮中捉鳖。

在拱卫汾州府城的四座关堡中,东廓堡最大,周九里,高三丈,有六座堡门,每座堡门上均有堞楼。南关堡周长五里十三步,高三丈;西关堡周长三里,高二丈五尺;北关堡周长二里 ,高三丈二尺,此三堡各有四座堡门,各堡门也均有堞楼。

遗憾的是,汾州府城墙后来被严重损毁,现仅存古城垣北城东段约200余米,系“山西省汾阳监狱”外围墙,高13米,宽6米,顶部筑有2米高的挡马墙,大墙、马面、垛口仍保持原貌。

汾州府城的建筑特色还表现在,整座城垣沿子午线向东南倾斜约45°,而并非正南正北方位,这样的格局使得城池四面均可受到阳光照晒,因而又称“四阳城”“祝融城”。有关权威人士认为,它“开华夏筑城学标新立异之先河”,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现在的汾阳城仍保持了这样的方位特点。

二、浓厚的王府文化

在厚重的汾州文化中,王府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代在汾阳城设置王府,最早可从西晋年间西河国王司马斌的府邸算起。到唐代宝应年间,朝廷派郭子仪平定河东兵变,加封郭子仪为汾阳王。唐代名将郭子仪,祖籍山西。据考证,“瓜衍”县就是郭氏先祖的发祥地,郭子仪平定叛乱,再造唐室,衣锦还乡。据传,今汾阳栗家庄、田村、石塔、堡城寺村、冯家庄一带是唐王封给郭子仪的饷田,郭氏家族将朝廷长安的风俗带到了汾阳,栗家庄乡流传至今的地秧歌,据传就是从唐朝廷长安传来的。汾阳地秧歌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汾阳人自古崇祀郭子仪,明万历四十三年,为了祭奠方便,汾州府同知杨伯柯在南关堡内建成汾阳王庙,并在汾州府署、县署、关帝庙内尽设汾阳王神阁。1995年,汾阳县政府建成“汾阳王纪念堂”,迎来了世界郭氏宗亲会来汾祭祖。

汾阳冀村镇的爱子村至今还流传大量有关郭子仪的传说。有史书记载,汾阳王郭子仪于85岁高龄离世,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陵墓,位于陕西咸阳城西)。在古城汾阳却有另外一种传说。在汾阳爱子村,郭氏家族的祖坟有很多,从爱子村外,到小仁岩,一里坟、二里坟……八里坟一直到后面的元宝山、子夏山间,沿途有众多的郭氏祖坟,但其中也有不少是空穴。当地人讲,汾阳王去世后葬于子夏山上,但具体的位置却谁也说不清,据说是为了防止被盗,才将墓室修了一处又一处,葬礼也举行了好多次,所以没有人知道汾阳王郭子仪的真正墓地到底在哪里。[5]

关于汾阳王的故事被改编成地方戏曲,流传最广的晋剧《打金枝》,讲的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皇室公主,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公主自恃身份高贵不肯去拜寿,郭暧怒打公主,最后和好如初的故事。2017年汾阳市新编创作了大型精品历史晋剧《汾阳王》,在全省巡演了40场,所到之处,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明代永乐年间,汾阳城内建成著名的“庆成”“永和”两座王府。庆成、永和两位郡王是晋王朱木冈的儿子,朱元璋的嫡孙,他们的王府宏伟壮观,堪称小龙庭,占据着汾阳城内大片的区域。两座王府在汾阳存在了260年,子孙繁衍了十几代,他们从明代京城带来的京都文化和生活习惯,影响到汾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行为礼仪到建筑艺术,从隆重的家庭宴席到民间小吃,从服饰装扮到文化娱乐,从婚嫁庆典到丧葬习俗,都深深打上了王府的特色。

周边各地谈到汾阳的时候,总会由衷地感慨:汾阳人很讲究!其实这种讲究正是来源于汾阳悠久的城市文化积淀,尤其是王府文化的影响。

三、驰名的汾州饮食文化

汾阳人最讲究的是“吃”,他们擅烹饪,精厨艺,汾阳也是名符其实的“厨师之乡”。

汾阳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宴席“八八席”,也是汾阳美食的集大成者。“八八席”是指配有八盘八碗菜肴的宴席,选料讲究,营养丰富,选料注重细、特、鲜、嫩;烹饪涉及炒、炸、烩、熘、炖十几种技法,核心技术则是熬制和使用不同的汤料。而且对锅具、笼具、刀具、案具、叉具、餐具的大小尺寸都有严格规定。菜品的造型鲜活,色泽清亮,精巧雅致,与器皿在色彩、图案与形态上都要达到和谐搭配。“八八席”曾引来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组前来采访,现已被收录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汾阳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美食。在传统的节日庆典中,最常见的是月饼和花馍。月饼和花馍非常讲究,不同的节日要做成不同的样式,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别的地方,月饼只在中秋节做,汾阳一年当中在春节和中秋节做两次,样式并不相同。用传统方法做的月饼,好吃好看而且久放不坏。在信息和物流高度发达的今天,汾阳月饼已随着汾阳人的脚步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走出了国门。

囫圙、黄烧饼、石头干饼、油散散、油花花、芝麻云子等都是汾阳独有的干粮点心。山西人爱吃面,汾阳人能用粗粮做出十几种面饭来,擦尖、抿尖、剔尖、扯尖、斜旗旗、掐疙瘩、柳叶面、刀拨面、刀削面等等,光吃面食,也能做到半月二十天不重样儿。

取名于贾樟柯同名电影《山河故人》的主题餐厅“山河故人·家厨”已在汾阳市贾家庄隆重开业,在贾家庄三晋民俗文化体验地——贾街也可以品尝到汾阳各种美味小吃。

四、独特的地名文化——九街十八巷

初来乍到的游客总会被汾阳大街小巷的地名所吸引,有的地名让人莫名其妙,有的地名会让人浮想联翩。细细品味、探究才能恍然大悟,感觉饶有兴趣。比如“杀猪巷”根本与“猪”没一点关系,“豆腐巷”也并不与“豆腐”有关联。看到“庙前街”“庙后街”的街名时,一定会想到,在附近肯定会有或者曾经有过一座比较有名的庙宇吧。

汾阳的老街老巷,当地人俗称“九街十八巷”,每一条老街老巷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其实“九街十八巷”仅指以旧城鼓楼底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直线延伸的四条主干大街的分段街名,以及和这些老街直接贯通的老街老巷而已。更多的老街老巷分布在老城十字线中轴线街道之外的四个区域中,据统计,清代末期至1995年10月,汾阳旧城共有老街102条,加上建国后消失,易名、合并了29条老街巷,共计131条。

从老街老巷能了解到汾阳的历史沧桑。从明清的汾州府城至建国后的1956年,鼓楼一直是汾阳古城的中心所在,从鼓楼向四面延伸的四条主街道分别是鼓楼东街、鼓楼西街、鼓楼北街和鼓楼南街 ,从这四条主街道出古城,分别通向四座城门,所在的街道在城门这段街名就分别叫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和南门街。

明蕃的两座王府在古城中占据了大片的区域,庆成王府设于古汾阳城东北隅,旧址在今汾阳市山西省汾阳监狱,王府外有汉白玉石“太和桥”,今太和桥地名仍在沿用。永和王府设于汾阳老城西南隅。两座王府附近的街巷名也带有了王府的标志,如西府街、二府街、府夹道、府前门、府文庙巷等等。这些地名现在也都在使用。

汾阳自古就是晋中、吕梁一带的佛道教圣地,唐代时,汾州西河县曾是山西四大佛教传播中心之一,曾在今汾阳东关寺巷建有全国著名的大中寺,是当时与五台山同等级的佛学院。宋时,大中寺改为太子院,北宋著名的临济宗派善昭禅师在此设坛讲经,现今汾阳城内的海洪塔即是善昭祖师的舍利塔。明代崇祯年间,汾阳“玄天上帝庙”建成,汾阳成为吕梁山下平川地区的道教中心。1956年之前,城区及四个关堡内有过规模不同、大小不等的寺、庙、观、祠、坛等共146座。在汾州府城最鼎盛的清代,几乎每条街巷中都有寺庙分布。在这一大批古代寺庙中,最古老的是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南门街铁马老爷庙(今尚存)、南关隋代资福寺。现在汾阳城南大街还有 “庙前街”和“庙后街”的街名存在。

在汾州府城中街头巷尾和民居院落中,曾经存在过18眼甜水井、124眼咸水井,是汾阳古城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城内人口激增、工业用水增加、气候干旱等原因,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这些水井逐渐枯竭。但是与这些水井有关的地名还有存在,汾阳师范学校的西北校门外的巷子,名字还叫“甜水巷”,清代旅俄商人牛允宽建造的欧美风格的牛家大院就坐落在南水井街。

194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汾阳专区,行署驻县。1951年,撤汾阳专区,隶属榆次(晋中)专区。1971年划归新成立的吕梁地区。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汾阳撤县设市。2003年10月,撤销吕梁地区,设立地级吕梁市,县级汾阳市改由山西省直辖。汾阳迎来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崭新时代,汾州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五、结语

笔者来汾阳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逾20个年头,从初始踏上汾阳这块土地,就被她浓厚的文化所吸引,工作之余,一直在收集整理研究有关汾阳的历史变迁,探访这片土地上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存,一直想为第二故乡汾阳写点什么。但是,毕竟水平有限,今天的这点成果一定显得还很肤浅,对于深厚的汾州文化而言,只是冰山一角。相信,古老深厚的汾州文化一定会吸引更多更专业的人士来做更深入的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