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丰富多彩的山西民歌

时间:2024-07-06

郝宇崎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主要以汉族为主。山西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土文物中,有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夏代的石磬、春秋时的甬钟、战国时的编钟、编磬。在侯马出土的东周时的晋国铸铜作坊中,还发现有铸造编钟的陶范。山西民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击壤歌》《康衢童谣》相传都是尧时的民歌、童谣。《南风歌》相传是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山西民歌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源远流长。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丰富的民歌产生。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其中有不少是流传在山西地区的民歌、童谣,如晋时人民为庆贺除掉一个残忍的恶霸而唱的《并州歌》,再如兴县“昆曲”、离石“审录”、左权“大腔”中的一些曲牌名中,如《混江龙》《拜月儿》《南妆台》《偏坡扭》等,可以看到宋元以来的民歌和民间散套的痕迹。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进入民歌盛行的时期。二十世纪进入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也有很多“新民歌”出现。本文试从类型、旋律、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对千姿百态的山西民歌做简要的叙述。

一、山西民歌丰富多彩的类型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按照民歌一般的归类,总体可归纳为五大类:山歌、号子、小调、秧歌、套曲。

(一)山歌

山歌是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山西的山歌形式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两句的乐段结构;词、曲格律自由,歌唱者常根据自己的感情做灵活的变动;山歌的歌词大都即兴编创,感情真挚、朴实无华;无须伴奏,调高自由,随时随地都可演唱。山西的山歌随着地域的不同名称有所不同:在晋西北高原或者吕梁地区(包括河曲、保德、偏关、五寨、神池、宁武、静乐、兴县、临县、离石等各县)称为“山曲”,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这些“山曲”儿,高亢、嘹亮、悠长、舒展,富有山野风味。流行在太行山区(包括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的山歌称为“开花调”,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开花调”委婉、清秀,节奏比较规整。五台、定襄、忻府区、原平一带的山歌称为“卷席片”(烂席片),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卷席片”的风格特点,与河曲一带“山曲”基本相似,只是在曲调上不似“河曲山曲”那样多的平行式结构,节奏也较为紧凑,其歌词也更近于口语化。

(二)号子

号子是人们从事沉重的劳动时,为了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而唱的歌。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以上各种号子都是采取一领众和的形式,大都无固定唱词,唱词都是在劳动进行中领号人见景生情,随时即兴编出的。山西劳动号子节奏鲜明有力,音调流畅,虽然数量不多,但具有鲜明的特点。

(三)小调

小调是指日常生产生活中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调在山西民歌中数量最多,遍及全省各地。小调的结构一股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山西小调的歌词也较整齐、规范,以七字句为基本格式,其次是十字句,再次是五字句,也有不少是上述三种形式的混合结构,还有少数长短句。

(四)秧歌

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种繁多,分布也很广,有属于戏曲类的秧歌,如襄垣和武乡秧歌、朔县秧歌、代县秧歌等,也有属于民歌体的秧歌。其中有的虽然也正逐渐向戏曲方面发展,或已形成一种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地方小戏,但其唱腔却仍然保持着民歌特点并以民歌的面貌在群众中继续传唱。如: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祁县过街秧歌、原平凤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其中最为突出,影响也最大的是祁太秧歌(因流传于晋中平川各县,也叫晋中秧歌)等。除上述各种秧歌外,山西还有许多“地秧歌”。如“汾阳地秧歌”“曲沃地秧歌”以及其它民间歌舞形式,如晋东南的“花篮灯”“九莲灯”,晋南的“花鼓”“打花棍”等等。这些民间歌舞形式,都是以舞蹈为主而以间播形式进行演唱,所唱的大半是“四季”“十二月”等歌咏花卉、风物或表述古人古事或表达美好祝愿的娱乐性歌曲。由于这些民间歌舞大都是在元宵灯节进行活动,所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灯歌”。

(五)套曲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左权“大腔”,有序曲(蒜圪瘩)、正曲(“劈破玉”)、尾声(“打岔”);兴县“昆曲”,是当地俗称,它是流传在兴县一带的一种民歌坐唱形式,内容都是唱梁山泊英雄故事的;离石“弹唱”,《审录》是其代表性曲目,由近二十首曲调组成,内容是歌唱苏三和王金龙的爱情故事。

二、山西民歌丰富多彩的旋律

音乐的风格,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山西各地在经济状况、语言色彩、文化传统等各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进行的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旋律采用的调式

晋中地区的调式最为丰富。既有五声调式,也有六声、七声调式。既有单一调式,也有调性非常发展的调式移宫、交替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大量运用,其中,以徵调式最多见,其次依次为宫调式、羽调式、商调式、角调式。

例1《看花灯》(文水县)

上例为六声E羽调式,加变宫。

例2 《扛长工有苦没处言》(沁源县)

上例为七声C徵调式。

(二)旋律进行的特征

从旋律进行上来看,晋北一带高亢嘹亮,节奏相对自由,旋律进行中音程运用大量跳进;晋南一带节奏相对规整,旋律进行中音程以平稳为主;晋东南一带旋律跳进平稳相结合,流畅热情;晋中一带的民歌,节奏稳中有变,旋律刚柔相济,细腻的抒情与直率的情感表达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它们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非常有表现力。

三、山西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

(一)创作体裁

从创作体裁上来看,山西民歌中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不相配》等。

(二)创作题材

从创作题材上来看,这些民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广泛。它们或歌咏劳动生活,如《割莜麦》《刨洋芋》;或倾诉人民生活的痛苦,如《长工熬活》《灰驴儿打滚还不完》等;有唱历史故事或者民间传说的,如《李逵磨斧》《霸王鞭》《八洞神仙》《三国调》《张生戏莺莺》《苏三起解》等;有反映革命斗争的歌,如左权县的《窑洞保卫战》、代县的《打飞机》、忻县的《围困蒲阁寨》等等;更多的是反映婚姻或爱情生活的,如《人家都在你不在》《二姑娘梦梦》《绣荷包》《送情郎》等等。从这些民歌中,可以看到劳动人民纯真的感情以及他们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歌,在山西民歌中数量亦很多,反映的生活面也极广,凡是农民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几乎无所不包。每首民歌,都从一个小小的生活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各种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自然现象的看法和意见,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民歌是群众共同创作的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歌在传承的过程中,除了旋律音调的逐渐变化发展之外,歌词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编唱民歌是劳动人民抒发自己思想感情、寄托自己喜怒哀乐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每逢节日,尤其是春节、元宵节,除了进行踩高跷、跑旱船、打花鼓等一系列民俗活动之外,夜晚,还会进行各种形式的民歌演唱。这一传统习惯,在山西不少农村至今仍然保持着。还有一些民歌艺人,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随时根据当时当地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编成新的民歌。这些新编出的民歌,在各种场合演唱,一些词、曲都编得好的作品,便很快流传开来。不过,如今由于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化,以及其他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民歌正在逐渐失去它产生和发展的土壤,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有好些甚至都到了濒临灭绝的“申遗”地步。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痛心现实。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文化逐渐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相关部门应该对我们优秀的音乐文化重视起来,创造有利民歌发展的宽松环境,对丰富的音乐遗产进行深入的挖掘,不断继承与创新,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