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22版与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时间:2024-07-06

浙江外国语学院 王春晖

一、引言

现代意义的课程标准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制定、权威部门核准的教育纲领性文件,兼具专业性和政策性,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重要依据。每一版课程标准的颁布,既反映特定时期教育教学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也反映特定国家或地区对自己基础教育系统所应达成的理想状态的具体思考(杨向东,2017)。

为迎接新世纪全球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给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致力于基础教育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是我国自2001年以来的第五部英语课程标准,也是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后,近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成果。本文着重通过比较的视角,明确新标准较之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旧标准”)的变化,探究十年间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顶层设计的发展动态、外语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方法的优化等,以帮助广大英语教师更好地把握新标准的内涵与要求,使之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二、新旧课程标准设计框架比较

课程标准的框架是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的直观体现,制约着课程标准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旧标准的设计框架由前言、课程目标、分级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五个部分构成,新标准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七个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从框架结构上看,新旧标准都包含有关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等诸要素,都采用分级方式对不同层级水平做出要求,且对实施方案做了说明。体例上两者都采用国际上学科课程标准的通用设计,反映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图1 新旧标准设计框架比较

新旧标准的设计框架大体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新标准将“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从旧标准“前言”中分离出来,以单列成章的形式叙述主旨,使之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栏目并列,可见新标准十分突出对课程本质的界定,强调英语课程的价值导向,体现课程标准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国家意志,也使框架结构更加合理、对称。第二,新标准以单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从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两个方面详细描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掌握的英语学习内容及其教学实现路径。它吸取了当代国际外语教育最新成果,围绕“学什么”“怎么教”展开阐释。旧标准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的分级标准作为课程内容,造成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界限不清。第三,新标准新增学业质量标准,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描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三个学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是教、学、评的重要依据。第四,新标准的“附录”重点呈现了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从综合特征和分项特征两方面分学段加以详细描述,使核心素养内涵不再抽象生涩。新标准保留了语音、词汇和语法项目表,删除了旧标准中的功能意念和话题项目表,这是针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其背后是语言观的更新。此外,新标准不再保留评价方法、技能教学参考、课堂用语等列项,除了避免与“课程实施”部分重复,也反映了当下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普遍提升的现状。

总体而言,新旧标准的设计框架都包含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及实施建议等要素,在体系结构上差异并不显著,所呈现的体例形式和栏目功能大体相似,只是在不同部分的内容侧重、归属分类、表述方式有所不同。较大的差异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上。

三、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现代学科课程标准均有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为了进一步探究新旧标准的差异与变化,本文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五个方面就两者的具体内容做深入比较。

(一)课程性质

明确课程性质是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的前提。新旧标准都强调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重要属性,肯定英语课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祖国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表1所示)。但在英语课程的价值阐述上却有所不同:新标准强调英语对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意义,而且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国家价值角度强化英语课程性质,即充分肯定英语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起到的作用。中国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中外优秀文化,汲取文化精华,更通过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传递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和中国智慧,这是英语课程的国家价值所在。旧标准侧重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含义做出解释,明确语言既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概括、推理、评价等思维活动的工具,充分肯定英语学习对学生丰富认知、开阔视野、涵养精神起到的作用。它从语言水平、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却没有突出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显然,新标准在立意上超越了它本身的学科属性,表现出对英语课程性质更为完整和本质的定位。

(二)课程目标

新旧标准都从总目标和学段(分级)目标两个层面建构课程目标(如表2所示)。新标准的主要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规定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教育部,2022),可见核心素养是统领新标准的灵魂。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新标准在课程目标构建上的重大进步。

表2 新旧标准课程目标比较

就总目标而言,在界定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新标准规定了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和提高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总目标。例如,针对提升思维品质,强调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学习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等(教育部,2022)。旧标准则突出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教育部,2012)。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展人的思维、素养等育人主旨。不同的是,新标准按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来具体建构课程总目标,使目标指向更加明晰、可鉴;而旧标准相对简单笼统,一句话带过,没有具体指明其内涵要求。此外,旧标准又提到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英语课程总目标(教育部,2012),造成上下文概念不统一的状况。总目标是课程要实现的总体培养预期,而语言技能、情感态度等是课程所选择的学习内容,两者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而且,在提出上述目标后,其后的内涵阐释,特别是所提供的课程目标结构图,却只指向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没有将“心智发展”和“人文素养”两大要义含括进去,给广大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扰。

新标准首次采用“学段目标”的表述形式,指出它是本学期结束时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学业成就的预设或期待,是总目标在各学段的具体化(教育部,2022)。新标准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分成三个学段(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对应三个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又将每一项核心素养具体分成三个方面,例如“语言能力”分设“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表达与交流”三个要素。这样围绕核心素养,按四个维度、三个表现方面和三个学段层级进行细化描述,构建起维度清晰、层级分明、内容具体的学段目标体系。旧标准设置五个分级目标,整体描述不同层级的预期学习结果,但由于未能厘出明确的维度和表现方面,导致目标描述过于笼统。

(三)课程内容

新旧标准都根据课程目标厘定出较为丰富的课程内容(如表3所示)。新标准设置明确的“课程内容”列项,规定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构成,并强调它们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教育部,2022)。此外,内容要求按三级分层方式呈现,还设置了预备级和三个“级别+”,目的是为了兼顾学生的不同起点和能力水平,满足差异化选择需求。旧标准没有明确列出“课程内容”,以“分级标准”代之,分别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做内涵阐释,并按五个级别给予分级要求(教育部,2012)。可见,此“分级标准”既是课程目标,又是课程内容,同时又兼顾学业质量标准的性质,导致课程标准内容概念交叉,栏目分类不清,功能模糊。此外,除了“语言技能”给出了五个级别的完全标准,其他四项只提供两个级别的标准,造成分级衡定不均。再次,未能有效阐明这五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联,相当于在原来教学大纲双基目标的基础上简单增加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要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内涵的把握。

具体而言,新标准的六要素比旧标准的五大方面在内涵上有许多创新和发展。新标准新设“主题”和“语篇”,不再单独设立“情感态度”,而是将态度、价值观、兴趣动机和策略方法等内容融合在“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之中。此外,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方面,新标准也增赋了新的含义。新标准对课程内容的创新和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突出主题。新标准规定“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并下设相应的主题群,划分中外两大文化范畴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主旨和意义。第二,强化语篇。新标准指出语篇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单位,语篇有不同类型,涵盖不同文体形式。语篇承载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蕴含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思想表达提供不同的承载类型和内容素材。第三,重构语言知识。首先,新标准删除了旧标准中的“功能”和“话题”,新增“语篇知识”。例如,语篇知识内容一级要求中提到“识别对话中的话轮转换”(教育部,2022),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篇章结构和学习语篇如何表达意义。其次,新标准新增“语用知识”,即强调根据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参与人的身份和角色等要素准确地理解他人和得体地表达自己,凸显交际语言观的要求。此外,新标准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都强调在语境中的表意功能。第四,用“知识”代替“意识”来界定文化。旧标准用“文化意识”来界定有关文化的课程内容,而新标准将“文化意识”提升至课程目标范畴,将“文化知识”作为具体的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知识”指具体的、可学习的内容,而“意识”则侧重“素养水平”,是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总和,属于上位目标。可见,新标准理顺了“文化”归属的层级和范畴。第五,新增“看”的技能。多模态交际理论认为,人类交际都是集语言、听觉、视觉、空间等多种模态动态联系的方式建构和表达意义的。新标准在传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基础上新增“看”的技能,突出发展针对影像、图形、标识和色彩等非语言符号体系的识读能力(武和平、李乐,2021),顺应和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对学习者多元识读素养的培养要求。

表3 新旧标准课程内容比较

总之,新标准通过删减、增补、调整和强化的方式,厘清了旧标准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混同以及概念划分不够合理、内容之间缺乏关联等问题。这些变动,不应简单归结为文字修改,而是课程内容厘定更加科学化、学术化的结果。

(四)学业质量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标准在本质上属于内容标准,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各学段教学内容的规定和阐述,没有将培养目标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这种学科内容取向的编排模式,导致课程实施程度和学业质量标准模糊不清,使教学管理和改进、学生学业评价缺乏明确的参考依据,以及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和知识点传授(邵朝友等,2015)。当前国际上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共同做法,即不根据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实际表现水平,而是以基础教育总体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未来社会的公民素养模型和具体学科核心能力模型为基础制定规范性成就标准或表现标准(杨向东,2012)。新标准首先确定英语课程核心素养(能力)框架,再将核心素养(能力)进一步分解细化,构建起完整的学业质量标准,刻画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后应达到的能力表现预期。新标准的学业质量标准依据不同学段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分三个级别描述学生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例如,三级学业质量标准中提到“能通过图书、影视作品等材料获取与中外文化有关的基本信息,比较文化异同”等(教育部,2022),规定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后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料,感受中外文化现象,并能自觉比较文化差异以及分析背后的价值立场等培养要求。新标准厘清了旧标准学科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含糊不清的问题,单列新增具有国际视野又符合我国实情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新标准的一大重要成就。

(五)课程实施

新旧标准都高度重视“课程实施”部分的建构,分别从教学、评价、教材、资源等几个方面为课程实施提供明确的建议和要求。较之旧标准,新标准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优化。一是提升教学建议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旧标准的教学建议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指向,但后续所阐述的合作学习、学习策略等内容没有直接与课程目标关联;新标准的教学建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要,指出须加强单元整体教学,重视语篇研读,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等措施,都在回应如何通过教学让核心素养目标落地这个问题。二是突出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旧标准略微提及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要性,但并没有提供具体措施;新标准将其从“教学建议”中分离出来,专门设置“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列项,强化教师在课程中的价值和要求。新标准要求充分发挥教研和培训的作用,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适时更新课程观和育人方法。此外,特别指出教研员要率先、主动学习新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要基于实证分析开展教学诊断与研究,促进教师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是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对教师和教研员开展教学研究提出明确要求。三是增强评价和考试命题的指导性。旧标准只是提出“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等九个宏观评价原则(教育部,2012),但未能具体指导教师如何进行评价和命题实践;新标准对教学评价的作用和基本原则进行了充分的释义,更具体示例指导如何开展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等教学评价。新标准强调学业水平考试须严格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进行科学命题,综合测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例如,针对思维品质的考查,要设置能够体现学生分析、比较、推断、评价等思维过程和方法的题目(教育部,2022)。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呈现了多个具体参照样例,增强了对“怎么评、怎么考”的直观指导。以上可见,新课标细化了课程实施要求。

四、结论与启示

新旧标准的设计框架体系主体构成差异较小,体例相当,功能类似,只是在具体的章节编排、要点侧重、表达详略等方面有所区别,体现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研制渐进发展的特性(屈凌云等,2021)。

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上,即理念与要求的差异。在课程性质的定位上,旧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该论断对扭转语言与思维脱节、语言与人文分离具有重要意义;新标准强化国家价值,明确英语课程承担着促进“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使命。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旧标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指向,表明课程设计尚未跳出学科本位的局限,未能从“育全人”的视角重构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屈凌云等,2021);新标准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出发,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细化为核心素养,是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课程内容的建构上,旧标准提出语言知识等五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它既是课程目标同时又是课程内容,界限较为模糊;新标准提出六要素课程内容,强化主题、语篇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完善了语言知识体系,厘清了“文化”归属问题,是课程标准研制的一大重要突破。在学业质量方面,新标准以单列形式新增学业质量标准,规定各学段的学习结果表现,为教与学提供测评依据,也是课程标准研制的又一创举。在课程实施部分,新标准实现了对旧标准的全面优化,不但使教学要求紧扣课程目标,而且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通过对新旧标准设计框架和具体内容的深入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洞察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的历史发展,更好地把握新标准的理念和精神。

第一,充分认识英语课程的国家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改革都必然与该国的战略发展需要和国家意志联系在一起(王蔷,2011)。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和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国外语教育的使命是在中外文化比较的视角下,更加厚植民族情怀,培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新时代社会公民。

第二,坚持课程核心素养目标,把握课程内容整体性。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提出,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为此教学须突出在语言知识和能力培养过程之中融入思维、文化、价值观、审美等“育人”内涵和行为。此外,要正确认识课程内容六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任意分割分块进行;要明确教学应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一系列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重视学业质量内涵,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和测评。学业质量不是知识点学习之后的成就表现,而是素养导向下对知识、技能、思维、态度和品格的综合衡量,实现了从“双基”到“素养”的升华,是所有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执行依据。教师要严格把握学业质量标准,让它成为具体教学和测评工作的指南。

第四,强化教学研究意识,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师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要认真领会新标准的内涵精髓,按新标准的要求规范教学实施,同时要将教学研究纳入日常工作职责之中。一方面,通过小课题、教研总结、教学反思等方法发现教学问题症结,探索解决路径,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实践智慧,加深对教学与育人本质的认识,切实提升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

新标准是为实现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目标而进行的系统设计,是新时期我国英语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做出的呼应和表达,标志着我国英语课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旧标准的前后变化,不仅是概念和表述形式的优化,更是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历史演进的有力见证。需要指出的是,新标准不是对旧标准的全面推翻或否定,而是在旧标准实施十年基础上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必将深刻影响下一阶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