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理论线上课程建设研究

时间:2024-07-06

黎世红, 刘思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67)

线上课程建设是线上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疫情防控期间的实践经验表明,线上课程建设不仅是公共应急管理的需要,也是互联网背景下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线上课程建设长期滞后,与互联网思维的缺失密切相关。思政线上课程建设在未来的高校教学中将会成为常态,这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趋势。目前,思政线上课程的理论研究还不能满足课程建设实践的要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尚待明确,对线上课程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认知不足,线上课程建设存在盲目性在所难免。以互联网思维认知线上课程的规律,是思政线上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政线上课程的虚拟性

网络空间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世界,是相对于物理空间而言的数字空间,是相对于物质环境而言的数字场域。思政线上课程就是借助互联网在数字空间建立的课程,思政线下课程就是在物理空间建立的思政课程。虚拟性是思政线上课程的本质属性。因此,思政线上课程建设不能照搬物理空间的课程建设经验和方法,而应按照互联网思维的要求,探寻虚拟社会的活动规律,遵循网络空间的教学规律,建设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思政课程。

首先,思政线上课程必须依托特定的网络空间。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形成了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网络社会,不是必须通过面对面交流才能实现的社会交往功能,都可能在网络空间里实现,包括传递教学信息、交流思想观点、实现教学互动、传递习题检测等。互联网为思政线上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托的空间,这是思政线上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

其次,虚拟性是思政线上课程的本质属性。思政线上课程的本质属性不在于运用互联网技术,而是在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建立思政课程,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根本区别。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都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设施,二者的区别在于教学活动中的社会交往方式不同。以互联网思维厘清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区别,突破以互联网技术区别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学术认知,构建线上课程的认知体系,是建设线上课程和开展线上教学的理论前提。

再次,思政线上课程必须遵循虚拟社会的教学规律。线上课程不能照搬现实社会的课程建设路径和方法,而是要满足互联网思维的要求。课程设计应当遵循虚拟交往的学习规律,课程管理应当满足虚拟社会活动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符合虚拟社会交往的心理活动规律,体现与现实社会交往的不同特点。比如,在线下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可以持续45分钟,但由于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活动没有严格的教学场域纪律约束,自主观看教师授课视频的时间难以持续这么久。在线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受课堂纪律的约束,但在网络空间则“单独一人没有学习氛围”[1]119,而主要依靠学生自律。互联网丰富多彩的资源随时可能使学生脱离学习状态,在线不一定在学习状态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因此,线上课程建设必须符合虚拟交往的教学规律,才能真正建设具有吸引力的思政课程。

线上课程的概念在认知上局限于把互联网技术运用于现实社会的教学活动中,局限于运用互联网建设现实社会的思政课程。自从有了互联网,就有了虚拟社会,高校思政课程既要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又要存在于虚拟社会中。存在于现实社会的思政课程就是线下课程,存在于虚拟社会的思政课程就是线上课程。而线上课程的概念缺乏平台思维,线上课程概念中“线”应当理解为“互联网的连接”[2]29,但并不是有了互联网的连线,就能够建设思政课程,思政课程必须建立在专业的网络平台上,这个平台必须具备专业的课程建设功能,所以线上课程应当被称为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概念符合互联网思维的特征,反映了互联网思维的规律,是一个更科学的概念,只是由于网络课程的认知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网络教学所需条件没有形成,在临时应急的疫情防控特殊条件下,线上教学被提上日程,线上课程的概念应运而生,但这并不能证明概念的科学性。

线上课程与网络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教育理念。在未来的教育话语中,网络课程的概念将会取代线上课程的概念,网络教学的概念也将会取代线上教学的概念。本文基于现行教育话语的实际,继续使用线上课程的概念。不管使用线上课程的概念,还是使用网络课程的概念,在网络空间建设思政课程都应当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教育理念,从虚拟社会交往的角度探究课程建设的规律,才能得出科学的认知结论。

二、思政线上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界有关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互联网思维在思政线上课程建设中的运用研究尚未受到重视。理论研究的滞后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进展,导致线上课程的理论研究不能适应线上课程的建设实践,线上课程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思政线上课程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思政线上课程的网络平台没有形成虚拟学习空间。思政线上课程的网络平台应当建设成为虚拟学习空间以区别于物理空间中的线下课程,但已有的线上课程对网络平台的建设没有体现出虚拟性的本质特征。线上课程虽然加入了录播资料,但依然存在“互联网技术+线下课程资料”的现象,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区别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在疫情发生前,少数高校建设了专业的思政课程网络平台。疫情发生后,线上教学的相关平台不断涌现,而真正能够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专业平台并不多,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可以看作专业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仍然处于探索之中。能够开展线上教学的网络平台未必具备专业的课程建设功能,一些聊天平台“许多功能稍加研究都可以方便教学”[1]118,但聊天平台不是专业的课程教学平台,只能传输教学信息,不能建设线上课程,不能长时间保存教学活动过程记录,教师不能在平台上保存教学资料。用聊天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只是一种临时应急措施,不符合课程建设的长远要求。

第二,思政线上课程的教学设计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目前,思政线上课程的教学设计依然存在复制线下课堂教学的现象,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线上教学没有体现个性化、针对性。

在疫情发生之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运用于思政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网络教学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没有得到普及。疫情发生后,网络教学因客观需求而被普遍推广。由于缺乏完善的网络平台,网络教学实际上以线上教学的形式开展。于是,网络教学与线上教学概念并用。有的线上教学采取与线下课堂教学相似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互联网传输与线下课堂教学近似的授课内容,把线下课堂搬到互联网上,物理空间中面对面近距离信息传播方式变为数字空间中远距离屏对屏传播方式,线上教学只是线下课堂教学的迁移。

恢复线下教学后,线上课程建设也受到重视。由于理论研究滞后,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线上课程规律认知不足,未转变教学理念,未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对于线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缺乏认知,线上课程设计照搬线下课程的经验,线上课程的虚拟性与线下课程的现实性差别没有体现出来,线上课程没有形成符合网络空间教学规律的设计方案。“目前绝大部分在线开放课程线上教学内容高度模式化,一般包括教学视频、章节测试、作业、讨论、考试几个组成部分。”[3]81线上课程的教学设计没有反映网络空间虚拟交往活动中的教学规律,线上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如果教学设计照搬线下课堂教学,反而因为线上教学缺乏有效管理而不能达到线下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第三,思政线上课程的资源建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线上课程的资源建设就是在网络空间建设教学资源,为网络空间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供资源保障,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提供条件。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高校线上教学资源“是对既有教材的简单重复,有的甚至就是将教材内容电子化”[4]65。目前,线上课程网络空间的学习资源与线下课堂学习资源差异不够明显,互联网技术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包括网上已经开放的各种精品课程,线上课程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体现。多数线上课程的资源建设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数据,不能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足够多的学习资源,线上课程资源设计尚未摆脱线下课程模式的束缚,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

第四,思政线上课程建设的跨界协作机制没有形成。线上课程建设必须通过相关领域的跨界协作来完成,跨界协作涉及教育行政管理、教学业务管理、课程教学专业设计、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硬件条件、网络平台管理与运行等领域。线上课程建设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分工协作,缺少相关方的有效参与和推动,线上课程建设就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线上课程建设在疫情发生后开始出现跨界协作,但主要出于自发,缺乏相应机制,影响协作效果。在疫情防控期间,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下,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学校与网络公司为了应急而开展一定的合作,比如解决网络拥堵和系统崩溃问题,但在公共危机结束后,各方协作关系就很难保持常态化,更难主动建立协作机制。

第五,思政线上课程的迭代更新机制没有建立。及时更新是网络空间思政课程的生命力所在,网络空间的课程内容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可能过时、失去吸引力。线上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设计、复习检测、交流设计等项目都要根据课程运行效果及时更新,及时总结运行的经验与教训,依据新的学情分析补充新的内容,特别是思政时效性很强的内容,必须及时更新。这种迭代更新不能建立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自觉性上,而应当建立在完善的更新机制上,这是课程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

三、以互联网思维建设思政线上课程

虚拟世界和互联网思维都是互联网技术的产物,也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特征。思政线上课程的建设应当根据互联网的平台思维、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和迭代思维的要求[5]7-8,建设虚拟世界的思政课程,才能避免线上课程被简单地看作“互联网技术+思政课程”的认知局限。

第一,按照平台思维的要求建设网络空间思政课程的虚拟学习平台。线上课程必须依托独立的互联网专业平台,建设一个独立的虚拟世界,形成线上课程教学活动的虚拟社会。如果线上课程仅仅被看作借助互联网设施,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建设思政课程,那就是背离了互联网思维的要求,把互联网技术仅仅看作一种手段,而互联网技术所引起的人类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和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教育理念转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第二,按照用户思维的要求制定网络空间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要求遵循用户价值,增强用户体验。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思政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线上课程建设应当按照用户价值的要求,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知识创造条件。按照用户思维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是线上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数字空间的虚拟交往过程中,学生在面对冰冷的键盘和电子屏幕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心理厌倦和视觉疲劳,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被置于教师的有效管理之下,如何不被虚拟世界中与本课程教学无关的趣味性资源吸引而中断学习,是线上课程建设必须关注的问题。仅仅出于完成任务而学习的动机可能导致线上学习无效,播放视频资源而人不在线和顶替学习等缺乏实际效果的学习方式随时可能存在。

线上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从虚拟社会交往的本质特征出发,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有效管理的条件下,能够按照虚拟空间教学规律的要求,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组织设计必须遵循网络场域的活动规律,发挥教师的“导学、督学和促学”作用,“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6]99。

第三,按照大数据思维的要求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大数据思维要求线上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为改进资源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线上课程的学习资源存储于数字空间中,可以实现丰富的资源链接,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网络空间中的教学资源包括学习资料、测试资料、拓展阅读资料等,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线上课程应当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随时为学生提供资源检索与整合服务。“线上资源的直观性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内化吸收,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对于教学活动的限制,学生学习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6]99线上课程应当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的针对性学习提供依据。目前的线上教学平台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数据统计,包括出勤、阅读文献资料、观看视频资源、参与教学互动、完成测试题等,实现了对教育对象数据样本的采集。数据统计应当“为学习者精准‘画像’,开展一对一的研判与诊断,并为学习者提供精准建议”[7]56。在线上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既能调动积极性,又能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将是思政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必须重点关注的目标,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透过数据的表象,去追寻数据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本质”[8]5,才能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第四,按照跨界思维的要求形成网络空间课程建设的协作机制。思政线上课程的网络平台应当是多主体共建的开放系统,平台建设必须借助跨界协作才能避免对线下课程的复制。线上课程建设必须由专业的互联网管理公司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实行市场化营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提供政策导向和投资指引,为网络公司规范运作提供政策指导和监管要求,引导网络公司与高校之间有效协同和合理分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监管和协调参与线上课程建设各方的关系,高校与网络公司应当密切合作,形成线上课程建设和运行的保障机制。作为线上课程建设的不同主体,高校与网络公司之间的协作是关键,这种协作需要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引导,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协作关系,确保跨界合作有序开展。

第五,根据迭代思维的要求建立网络空间思政课程的更新机制。保持线上课程的时效性和吸引力,才能把思政线上课程建设成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政课教学平台,为学生在虚拟社会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创造数字空间,为学生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开展自主性学习创造条件。网络空间的思政课程应当按照互联网迭代思维的要求,建立更新机制,不断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将思政课教学的新理论、新动态和新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的及时更新。在思政线上课程建设的实践中,虚拟学习平台的搭建、课程学习内容的构建、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思想交流方式的选择,都要不断地迭代更新,以便思政线上课程更加符合网络空间虚拟环境下的学习规律,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结语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教育方式,正在改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方式。线上课程建设是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互联网创造网络空间的必然产物,线上课程建设在互联网时代只能强化,不能削弱。思政线上课程建设应当遵循互联网思维的规律,树立网络空间思政课教学的新理念,建设符合虚拟社会交往规律的网络空间思政课教学平台,根据互联网的平台思维、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和迭代思维要求,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学生在虚拟社会交往中主动构建知识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思政线上课程建设为了应对考评而风行一时,最终缺乏实效性和生命力的结局。这项事业的推进必须依靠相关各方跨界协作,形成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建立网络空间的思政课程,形成与线下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