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视角

时间:2024-07-06

毋靖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视角

毋靖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其实践育人的活动体系、学以致用的活动属性及三全育人的活动机制构成了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剖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发现存在重复开发、过度利用、闲置浪费、缺乏资源意识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应用型高校可通过建立学以致用的文化体系,整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整合

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其实施现状,开发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关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普遍较低,缺乏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寓育人于活动、融应用于行动的知行过程,有效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彰显教育的实践属性与实践的育人功能。鉴于此,本文就应用型高校如何整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构成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在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谓种类繁多,诸如课程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其质上是资源利用和整合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整合状况影响并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实践育人的活动体系符合活动资源的价值追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直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是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前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来实施,后者则有多种实施方式,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一切课程课堂教学,各种隐形的教育资源,如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园文化、各种文体活动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实施途径,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2]。

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类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其活动资源,合乎其价值追求——实践育人,即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才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以及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3]。应用型高校立足于应用技能型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并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点面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能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又能实现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二)学以致用的活动属性与课程资源培养理念相契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躬行所识、砥砺品格、磨炼意志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从本质上可视为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即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属性,并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包含课程资源,即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集合。作为应用型高校,其学以致用的文化体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理念的升华。学以致用,其前提是“学”,即学校的“办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求学”[4],其关键在“用”,即“能用”、“活用”和“善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体现的学以致用,已然需要依托于高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教师的实践教学及学生的实践学习,最终体现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以致用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成为其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理念,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旨在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以期能用、活用和善用。

(三)“三全育人”的活动机制与人力资源表现形式相融合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属于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讲,更是一项学生工作。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为先”的总要求,明确“立德、立学、立行、立人”的工作理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力深化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活动机制[5]181,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三全育人”活动机制。“三全育人”涵盖了全员,即高校的教职员工;包含了全过程,即学生从进校至毕业;覆盖了全方位,即学生培养中的德、智、体、美等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及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如家长、社会等。如果高校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其育人功效往往难以有效发挥。同样,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下,如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会影响实践育人的效果。因此,高校要鼓励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与职业道德素养的熏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思想引领及工作部署,行政人员及社会实践单位通力配合积极做好后勤、组织工作的保障协调,将德、智、体、美等内容有效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逻辑思路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构成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高校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建设,挖掘、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内容多样,加上人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多停留在“粗放型”阶段,存在重复开发、过度利用、闲置浪费等现象,缺乏更经济有效地资源整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现状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投入(资源开发)与产出(实际育人效果)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中所暴露的投入与产出的矛盾,实际上折射出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两种意识。其一,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素进行资源意义的分配与处理,更多的则是缺乏资源意识状态下的浪费、闲置。其二,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意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或流于形式,或只重结果、忽略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中还暴露出教育工作者缺乏整体思维和协作能力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人力资源上也容易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如各院系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缺乏通力合作意识,往往存在形式过多或内容重复的活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符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观的价值取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观普遍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出发,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与现实意义。杜威批判传统的学校教育,认为“在传统学校的教室里,一切都是有利‘静听’的,儿童很少有活动的机会和地方,这样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6]456。他主张“从做中学”,即从活动中学,从学生已有经验中学。应用型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计划时应从实践中求学问,在求学问之中学以致用,而所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7]200。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观也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再以一套思想价值体系为呈现,也不是由强制灌输构成的说教式教学过程,而是师生基于杜威所言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建构“创设-融入-共生”的生活世界道德准则,注重学生德行、认知与社会共生和谐的成长发展。

如何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完善与结构协调,实则是回答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价值取向问题。资源的整合,既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过程,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结果。作为实践育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积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时,其内部各要素的存在应是内容完整、结构协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资源,涵盖了政治理论、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要素;这些要素结构协调表现为各要素之间不断进行互补与优化。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实现路径

应用型高校要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其资源结构与属性,从课程、人力、活动三大资源进行整合分析。

(一)整合课程资源:融合三个课堂,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高校要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育人工作为主线,统筹整合各种实践课程资源,着力构建“以第一课堂为基础、第二课堂为重点、第三课堂为阵地”的实践教学体系。

有效发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在实践育人中的主导功能。高校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的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上强化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借助专业理论课程将实践育人系统化、知识化。

重视发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在实践育人中的感化功能。第二课堂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学生群体中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实践育人体系要深深植根于高校校园文化中,注重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打造以服务学生、增长见识为主线的系列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高校应营造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文化氛围,扩大实践育人的覆盖面,增强实践育人的感化功能。

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社会体验在实践育人中的养成功能。秉承“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在实践育人中,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结合所学理论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生产实践、劳动实践、创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等[8]。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阵地,以校企合作为契机,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依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提供符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岗位,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

(二)整合人力资源:落实“三全育人”,强化实践活动效果

高校要以全员育人为基础,以全过程育人为重点,以全方位育人为贯穿,统筹整合各种人力资源,逐渐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三全育人”的活动机制。

全员育人理念要求实践育人全员化,注重普及性。在校内,实践育人的工作要让所有学生知晓,责任落实到全体教职工;在校外,依靠学生家庭的支持,积极调动社会参与,形成学校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态势,着力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格局。同时,学校在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实践效果,依靠专业教师在实践育人中发挥引导作用,紧抓重点实践团队,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精品,依托品牌项目提升实践层次,扩大社会实践影响。

全过程育人理念要求实践育人全程化,强调系统性。学生从进校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借助重大节假日活动精心安排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始终。对大一至大三学生而言,学校要加强培养其创新创业实践意识,由专业教师带头积极参加大型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融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于一体的带薪实习活动;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爱国主义与民生关怀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毕业年级学生而言,学校以实践和就业指导为重点,系统强化岗前教育,提高就业质量。

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求实践育人全面化,凸显层次性。高校应以各种主题教育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为提升诚信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开展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为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鼓励社团、文化艺术团等学生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发挥社会实践文化辐射功能。

(三)整合活动资源:搭建三个平台,优化实践育人平台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多。多数高校也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应用技能。但是,日益繁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占据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有的甚至还影响了常规上课时间,这对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应用型高校需要理顺并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实践育人载体、统筹整合不同层级的活动资源,逐步形成“二级院系的实训平台、学校层面的展示平台、市级以上的提升平台”的实践育人局面。

二级院系搭建实训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强调“覆盖”的活动属性。高校将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尽量放至班级、寝室。活动定位于丰富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从而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因此,应用型高校积极贯彻落实社会实践育人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引导并号召全体学生立足学科专业所学,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或寝室)文化建设来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氛围。此外,还要鼓励大学生结合所学主动走出校门,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基层、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然,这类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学校及各二级院系积极推动校地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平台,从而服务大学生成长。

学校层面搭建展示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强调“精品”的活动属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应立足于各二级院系。理顺学校及各二级院系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层级、关系,尽量避免重复开展内容和形式相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将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定位于各二级院系学科专业的示范展示。这类活动以打造社会实践活动的精品项目、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为主,以全方位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目的。比如学校开展大学生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学校的社团活动月、科技月等活动,均是繁荣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增强能力、提升素质的平台。

市级以上搭建提升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强调“榜样”的活动属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定位于学校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示范展示,并通过榜样示范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这类活动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层级,通过一定范围的选拔来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榜样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比如全国高校艺术展演等。同时,这类活动不同于二级院系层面注重班级、寝室大学生全员普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特点,也不同于学校层面所强调的学科专业的“精品”示范,而是强调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塑造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榜样,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优秀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从而打造实践育人品牌,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王晓勇.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9-11.

[3]黄蓉生,孙楚杭.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36-38.

[4]徐安军.学以致用理念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体现[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51-54.

[5]张伟,李家智,严国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三三”工作模式的实践与创新[M]∥明国辉.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6]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8]杨宏志.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以新乡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3-7.

[责任编辑 石 悦]

2016-11-2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优化整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策略研究”(KY201553C)

毋靖雨(1986— ),男,河南郑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G641

A

1008-6390(2017)04-0092-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