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供需双边匹配视角下辅导员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路径探析

时间:2024-07-06

林 强,王文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重庆 400067)



供需双边匹配视角下辅导员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路径探析

林 强,王文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重庆 400067)

精细化管理思想已普遍应用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但存在重管理形式、轻内容实质的现象。贯彻落实“以生为本”育人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切学生工作皆要服务于学生之所需。在“供需双边匹配”理论视角下,结合实际调查数据,从转变认知观念、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四个方面,探讨高校辅导员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的实现路径。

供需双边匹配;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路径探析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落实“以生为本”育人理念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等九大板块的工作内容、能力标准和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为辅导员开展精细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此外,高校自身也建立了学生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精细化学生教育管理,为身处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规定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辅导员在与大学生互动中,是否能够真正践行“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服务学生之所需,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也关系到学生是否真的能够成长成才。本文以“供需双边匹配”理论为视角,结合实际调查数据,探讨辅导员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的实现路径,以期为辅导员在具体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提供现实借鉴。

一、供需双边匹配理论与学生工作精细化思想

(一)学生工作中的“供需双边匹配”理论

在经济学中,双边匹配理论是指将不同市场主体有效匹配起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1]。比如,商品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工人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学生与学校的匹配等。双边匹配理论因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福利,从而在经济、金融、教育、就业、医疗、科研、干部选拔与任用等领域广泛应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同样存在双边匹配问题,如学生工作者的职责内容与学生的期望需求之间的匹配、学生工作者的认知观念与学生的认知观念之间的匹配、学生工作者的方式方法与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的匹配等,统称为供需双边匹配。由于高校学生工作有学校层面与辅导员层面之分,这里的供需双边匹配仅指辅导员在具体执行学生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认知、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等服务体系与学生的观念、认知、期望的形式、期望的帮助等需求体系之间的匹配。另外,与“服务迎合需求”的单边匹配理念不同,供需双边匹配侧重于辅导员的工作对学生需求的针对性满足,同时也强调对学生需求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有服务约束的需求观,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辅导员的工作,从而达到双方良性互动、相互满足、互惠共赢的目的。比如,学生对普世价值观感兴趣,但作为辅导员就不能在学生中间宣扬普世价值观,而是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并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工作中的精细化思想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2]。越来越多的学生工作者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学生工作实践,将学生工作“做精、做细、做实”,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生工作质量。

目前,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的实践主要有两种视角:学校层面和辅导员层面。在学校层面,主要从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学工队伍培训、构建与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注重过程管理、制度管理、细节管理和保障机制[3-6]。在辅导员层面,一是注重差异化管理和服务,如“五因”施教模式,即因专业、年级、班级、层次和类别施教[7];二是注重大数据管理,构建学生综合信息库,通过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信息、家庭信息、就业信息、公共信息、心理信息和奖助信息等来实施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8];三是注重应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运用,为学生提供便捷式的服务,实现辅导员与学生高频互动,弥补线下互动的不足[9-10]。

(三)“供需双边匹配”理论与精细化学工思想的关系

“供需双边匹配”理论与精细化学生工作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供需双边匹配”理论侧重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完善工作方式和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辅导员和学生构成双边互动主体;精细化学工思想侧重加强和改善学生管理工作,优化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和管理细节,强调管理育人观念,学生工作者是单一实施主体。从本质上讲,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二者的共同出发点和落脚点,即统一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辅导员在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中,坚持“供需双边匹配”原则,能够有效规避重管理形式、轻实质内容的风险,这是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地方,也是有制度、有管理却仍然难有效果,甚至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所在。

二、背离与封闭: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为了比较分析学生的认知观念、期望需求和辅导员的认知观念、工作实践之间的匹配情况,笔者于2016年5月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对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和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学生问卷1200份,回收1195份,其中有效问卷1195份;发放辅导员问卷40份,回收40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在受访的1195名大学生中,女生占75.26%,本科生占85.19%,符合本科师范院校特点;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分别占39.55%、41.64%和16.9%;在现实综合表现方面,仅有41.99%的学生获得过校级综合奖学金及以上奖励。在受访的40名辅导员中,男性辅导员占38.6%;25~30岁辅导员占24.56%,31~40岁辅导员占50.88%。

(二)调查对象的认知与期望

1. 对辅导员身份信息的认知

调查显示,59.06%的学生对自己辅导员的职称信息不清楚,58.19%的学生对自己辅导员的职务信息不清楚;而69.57%的辅导员却认为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信息十分清楚,因为曾告知过学生。显然,在对辅导员身份信息的认知上,学生和辅导员出现了认知冲突。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经常会认为讲过的事情学生就会放在心上并牢牢记住,其实不然。

2. 对师生之间互动关系的期望

调查显示,72.65%的学生最愿意与辅导员建立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其次是师生关系,占20.73%;而78.26%的辅导员认为与学生的首要关系是师生关系,21.74%的辅导员认为朋友关系最为重要。这一明显的认知背离,将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冲突,由此,学生和辅导员均难以达成各自的期望,影响师生互动关系。

3. 对服务内容的期望

调查显示,在专业指导、关心生活、心理帮扶、思想引领、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其他与学业有关的具体事务的处理六个方面,学生最想获得的帮助(排在前三位)是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思想引领和专业指导,分别占29.97%、25.26%和17.07%;而辅导员认为最应该为学生提供的帮助是思想引领和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分别占60.87%和21.74%。虽然在服务内容上,学生与辅导员的认知是一致的,但是对服务内容的偏好上却有很大差异。辅导员以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自然会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容易忽视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而大部分辅导员与所在二级学院专业不对口,极易导致在专业指导上的弱化。

4. 对互动次数的期望

调查显示,35.71%的学生认为与辅导员保持一周见面一次为好,17.42%学生认为应该一周见面多次,也有25.9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而54.55%的辅导员认为每周应该与学生互动多次,仅有4.55%的辅导员认为保持一月一次为宜。总体上,学生还是比较愿意与辅导员保持沟通交流的,但师生之间毕竟存在身份代沟和角色差异,因此,大部分学生并不希望经常与辅导员打交道,尤其是没有事情的时候。

5. 对辅导员个性品质的期望

调查显示,在亲和力、忠于职守、幽默风趣、正直诚信四个选项中,71.2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最为重要的个性品质是亲和力;而63.64%的辅导员认为最为重要的个性品质是正直诚信。仅有12.72%的学生认为正直诚信是辅导员最为重要的个性品质,22.73%的辅导员认为亲和力是最为重要的。显然,学生和辅导员对个性品质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事实上,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朋友关系,学生在与辅导员互动中更希望辅导员表现得亲切、随和、易于沟通,而非严肃、死板、不近人情。

6. 对辅导员做事风格的期望

调查显示,在公平公正、高效率、认真负责、无私奉献四个选项中,53.66%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工作中最应该注重公平公正,38.33%的学生认为是认真负责;而59.09%的辅导员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认真负责,31.82%的辅导员认为是公平公正。可见,大部分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希望辅导员能公平地处理各种事情,尤其是在奖助学金及各种评优评先方面;而辅导员更容易站在学校和自身的立场上,注重自己的做事态度及组织、领导与同事对自己的评价。

7. 对辅导员某一方面评价的偏好

调查显示,在为人、做事风格、知识涵养、工作技能和思想观念五个方面,64.03%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最需改进的是做事风格。其次是工作技能,占34.94%;思想观念,占32.7%;为人,占20.65%;知识涵养,占10.33%。而52.17%的辅导员认为学生最看重的是自己的为人。其次是知识涵养,占21.74%。由于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扮演着“保姆式”的角色,在与学生互动中更多的是处理各种事务性的工作,而辅导员又是竞聘上岗、优中选优,基本不存在为人方面的问题,因此,学生最在意的是辅导员的行事风格,而非人品。辅导员则站在自身角度,注重自我形象,故较多关注自己的为人与知识涵养。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由于辅导员和学生各自所持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双方对同一问题的认知观念与期望产生了背离。如果双方缺乏良好的互动,在封闭与自我封闭的状态下,这种背离逐渐扩大,会严重削弱辅导员的工作实效,甚至在某些方面演化成师生冲突。在与部分学生和辅导员的访谈中,也印证了这一结论。《标准》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学生和辅导员在认知观念和期望上的背离无疑为辅导员的角色实现带来了很大的现实挑战。

三、契合与互动:辅导员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的实现路径

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是育人的工作。与学生打好交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意味着辅导员要经常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采取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带给学生真正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既要将学生工作做精、做细,又要做实。而做实的关键在于坚持“供需双边匹配”原则,在有效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师生认知观念和期望需求的双向契合。

(一)树立新常态思维,转变认知观念,在思想认识上更加理解学生

如今,高校学生工作处于“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新的时代背景中,需要面对高等教育改革、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定位等新的时代要求“95后”大学生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挑战。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要树立新常态下的工作思维,转变僵化的认知观念,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加强对“95”后大学生个体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了解并主动适应。在“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理念下,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较真式”的关注。在与学生互动中,学生经常会对辅导员的工作立场进行判断,即辅导员服务的主体是谁。因此,辅导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想,在认知观念上主动契合。但也要契合有度,并不是学生的任何想法、任何观念都要接受和满足,要及时转变学生的一些错误观念,比如,学生随意调换寝室、转专业、不满学校的管理制度、无故逃课、考试作弊、排挤他人等。调查显示,65.11%的学生表示“在辅导员的建议下,会积极参与各类学生活动和支持辅导员的相关工作”,表明大部分学生是信任辅导员的,如果辅导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会得到更多学生的信任和支持。

(二)创新工作方法与载体,把握时代潮流,在形式上更加吸引学生

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互联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得到重视并积极推进。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等交互式新媒体平台因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便捷性、易于传播性、接地气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这些平台都凝聚了大量的学生,成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宣传学校和服务学生的网络阵地。调查显示,87.63%的学生愿意在网络平台上与辅导员互动。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可以利用QQ红包、微信红包、QQ相册、美拍、小咖秀、QQ投票、随手记、问卷星等各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平台和工具,扩大工作载体,丰富工作形式,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辅导员利用QQ口令红包功能开展宣传工作和进行安全教育;利用美拍记录活动现场,及时发布,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利用QQ投票进行班级民主管理;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虽然“互联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便捷性、互动性和高效性,也容易被学生接受,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工作都适合搬到网上,比如与学生谈心谈话、主题班会、查寝等。“互联网+学生教育管理”仅仅是一种思维、一种新增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完全替代所有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一切学生工作的中心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无论有没有互联网这种媒介和载体,抓住学生的内心偏好,进行有效互动永远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法宝。

(三)完善工作制度和措施,注重细节管理,在过程中不断感化学生

精细化学生工作思想注重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和细节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和任务分工。在遵循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中也要制定更加具体、更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较多的人为管理和人为控制的混乱局面。制度的意义在于事前约定和集体遵循,一旦公布,对所有学生都有约束力,所有学生都应该在制度框架内行动。比如,辅导员可以建立更加具体的综合测评制度,以便更好地开展奖助学金和评优评先工作;建立请假制度,规范请假手续,避免学生随意请假;建立班级事务公开制度,鼓励学生监督班委工作和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建立学工动态简报制度,及时记录学生的综合表现情况,形成大数据,方便掌握学生情况并开展针对性教育,也能够为各类评优评先提供依据;建立周末(假期)集中教育(班会)制度,一是能够及时掌握学生返校情况,二是定期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班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升班级凝聚力;建立学生干部定期碰头会制度,以便督促、提升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好的制度和措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辅导员在设计制度和措施上要合乎法纪、合乎情理、合乎规律,也要人性化。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按制度办事的同时,也要在原则之外适当开放“情感”之门,毕竟很多时候“以情化人”比“以理服人”更容易实现,也更有效果。

(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真实需求,在行动上更好地服务学生

当前,学生工作成效不明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辅导员没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二是辅导员没有搞清楚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做了太多的无用功。事实上,搞清楚学生所思所想并不难,难就难在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互动交流。这既受辅导员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比如有些辅导员下班后就不再查看QQ信息、假期不接学生电话等,又跟辅导员带班人数太多有关,很多辅导员要带300~500名学生,这大大削弱了辅导员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

1. 掌握学生真实需求的途径

一是定期设计主题问卷,开展问卷调查,这是一种很简便且能够大范围实现的方式。二是发挥学生干部的渗透作用,通过班委、学生党员、寝室长等干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三是建立学生与辅导员良性互动的畅通渠道,深入教室、学生寝室,利用好QQ和微信等互动平台,定期找学生谈心,引导学生主动与辅导员谈心。四是注重在其他非正式场合与学生沟通交流,比如在食堂用餐时、在路上、在体育场等。调查显示,除了网络平台,学生更容易接受的互动方式是一些非正式场合。

2. 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是针对学生需求进行归类建档,在继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教育(班会)等课外活动时,应着重加强针对小众需求开展小范围的教育和辅导活动,比如进行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就业创业、人际关系、考研等团体辅导。二是在与学生互动时,还应重视学生对互动方式和场合的偏好问题。调查发现,30.14%的学生更倾向于网络平台,29.62%的学生倾向于其他非正式场合,22.47%的学生倾向于办公室,13.94%的学生倾向于教室,还有3.83%的学生倾向于书信往来。三是对学生特征与需求、需求与需求之间进行关联分析和深度挖掘,进一步深化对学生需求的认知,因材施教、因类施教,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准服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具有不同特征标签的学生对最想获得的帮助在某些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关系诉求的学生在最倾向的互动方式方面也有不同的认知。调查结果足以启示和引发辅导员对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再思考。

[1]宋紫峰,石光.稳定匹配理论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N].中国经济时报,2014-02-17(005).

[2]张科.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路径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98-101.

[3]马领弟,高峰.高校学生工作中精细化管理模式探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94-96.

[4]林艳.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5]朱平.构建高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5(5):41-43.

[6]沈律明,刘翔.高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服务模式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3(3):30-32.

[7]孙素芳.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高校辅导员“五因”施教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85-86.

[8]冷磊,王海洋,卫斌.完善数据信息系统,加强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J].职业教育探索,2009(2):57-58.

[9]黄新业.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10]林强.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思考[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4):53-57.

[责任编辑 石 悦]

2017-01-03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级青年项目“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的模式与路径研究”(KY201532C);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创新大学生第二课堂的胜任力模型与构建研究”(15SKS033)

林强(1988— ),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文峰(1982— ),男,山西阳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451.6

A

1008-6390(2017)04-010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