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个体倦怠动力机制研究

时间:2024-04-24

李慧萍+牛莉霞

摘要:为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作用关系,从个体自身、学校、社会等层面建立大学生倦怠动力机制影响指标体系。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各动力机制间的相互作用,建立3级解释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主动型人格、创造力、创造意愿、师资力量建设等,中层潜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关系、支持力度、创新氛围等,深层根本影响因素主要为技术水平和政策鼓励。在个体自身因素调节下,从师资团队建设及学校创新氛围等角度为促进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学习倦怠;大学生;动力机制;解释结构模型(ISM)

在一个以创新与知识较量的信息化时代,培养人才已成为社会重要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后备军,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不少大学生并没有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甚至还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期望不强烈,从而引发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倦怠情绪,导致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不过关,谋求生存能力也下降。因此,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动力机制,找出其影响因素,针对实际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行为尤其重要。

过往学者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有着一定研究,付立菲等学者从心理资本角度,研究了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成负相关关系。石雷山等成就目标和学业自我效能定向角度,研究学习倦怠行为,结果表明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接近定向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负向关系。王小新等學者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他学者也从时间管理倾向、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专业承诺、学校气氛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因素都与学习倦怠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本研究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总结出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随后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on structure model,以下简称ISM),找出各动力机制之间层次关系,为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树立可行的学习目标、提供更适合的资源避免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建立科学依据。

一、大学生注意力分配影响因素分析及体系构建

经过对国内各高校大学生问卷抽样调查和文献回顾,总结18个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进一步通过专家评审,确定出大学生学习倦怠受3个方面影响,细分为12个因素。

自身因素:情绪智力S1、自我效能感S2、目标定向S3、时间管理S4、成人依恋S5、学习压力S6。

学校因素:专业承诺S7、学习氛围S8、关注度S9。

社会因素:国家政策S10、环境适应性S11、社会支持度S12。

二、基于ISM的大学生学习倦怠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方法,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在已知的复杂散乱的系统要素关系下,分析这些复杂散乱的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将大学生学习倦怠动力机制进行层次性分类。

在列出的12个影响因素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和访谈分析法,判断出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建立邻接矩阵A,矩阵元素Aij为“1”表明要素Si对Sj有影响;矩阵元素Aij为“0”表明要素Si对Sj无影响,以此确定各要素间的关系图,即邻接矩阵。

(一)建立可达矩阵

根据布尔矩阵运算规则:0+0=0,0+1=1,1+0=1,1+1=1,0×0=0,0×1=0,1×0=0,1×1=1,由邻接矩阵A与单位矩阵I求和,并对(A+I)进行幂运算,直至(A+I)K-1≠(A+I)K=(A+I)K+1时,矩阵M=(A+I)K即为可达矩阵。经过运算,当K=4时,符合上述公式,得到的可达矩阵为M=(A+I)3(见图1)。

(二)生成缩减矩阵

分析可达矩阵发现:S1和S2、S4、S6、S7可替代,S3和S8可替代,S5和S9、S10、S11可替代,从而组成可达集R(Si)和所有能影响到Si的要素,组成先行集A(Si),最后找出所有既影响Si)又被Si)影响的要素,组成共同集C(Si))。依据R(Si))∩A(Si))=C(Si))条件划分层级,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可达集等于共同集的方式进行层级划分,经计算,第一节点:L1=[1,2,4,6,7];第二节点:L2=[3,8,11];第三节点:L3=[5,9,10,12]。于是去掉S2、S4、S6、S7、S8、S9、S10、S12可得出缩减矩阵(如图2所示)。

(三)提取骨架矩阵,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依据上文计算与分析结果,提取出骨架矩阵(见图3),并且构建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动力机制解释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层级分析

利用ISM理清了大学生创新行为动力机制的表层、中层和深层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体系是一个三级递阶结构模型,反映了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影响因素的内部逻辑关系。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模型层次结构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层为表层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个人方面,分别是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时间管理,还有专业承诺、学习压力因素。大学生需要加强自我的情绪控制,区分学习各方面的差别,由此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学习不如意或者遇巨大压力时,保持好积极的心态,提高对自我能力的控制,加强自信心的建设,根据自我的时间管理,制定合理的计划并付诸于行动,增加对自我专业的了解,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研究,寻找兴趣点,并通过其他方面缓解自我的压力,从而降低学习倦怠感。

第二层级为中层影响因素。分别为:学习氛围、目标定向、环境适应性。中层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表层因素来影响大学生倦怠感。学习倦怠感不是一直存在的,很多时候是受他人影响,比如同寝室同学都不热爱学习,自控力不足的大学生也会被他们感染对学习产生疲倦感,所以在降低学习倦怠感时,同时更换学习地点,让自己在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多与优秀的学姐学长沟通,帮助自我设定远大目标。了解自我能力,提高自我环境适应性,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从容面对,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到自我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endprint

第三层级为深层影响因素。分别为:国家政策、社会支持、关注度、成人依恋。深层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中层和表层因素来影响大学生行为。在大学生远离家乡求学后,对于父母和他人的依赖减少,对自己的保护和环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自我意识得到提升,学习倦怠就会相对减少,国家政策多通过对于专业研究、学校建设支持、具体制度等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倦怠感,社会上对大学生支持、关注度越高,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肯定就越高,对通过一切途径展现自己能力的心理就越强,学习倦怠感就越弱。

四、建议

研究得出此上因素与创新行为产生的层次关系,为有效的、侧重性的刺激和引导大学生创新行为产生提供理论指导,具体分为以下三点。

1. 个人方面。加强自我管理,培养独立意识和目标感,积极了解专业知识,降低自己的学习压力,培养自己专业方面的兴趣,同时发展其他方面的优势,将能力转化为成绩,降低学习倦怠状况。

2. 学校方面。增加更多的学习渠道和多样化教学,加强学校规律管理,在一定的规章制度底线下给予大学生创新性想法理解和支持,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3. 社会方面。多给予大学生支持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可行的目标,培养大学生成为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给予大学生成长的空间,例如家长不要将自我的思想灌输给大学生,让他们根据自我的兴趣和目标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

[2]石雷山,高峰強,王鹏,陈英敏.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2(06).

[3]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2(01).

[4]李连玲,刘晓丽,袁靖姣,井西学.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06).

[5]李彩超,陈昕,刘慧晨,朱洁玉.大学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

[6]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01).

[7]吴艳,戴晓阳,温忠麟,李碧.学校气氛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03).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指导老师:牛莉霞)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