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4-07-06

黄 虹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330200,南昌)

1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背景分析

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培育良好创新环境。”强调“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习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要求:“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江西省委“24字工作方针”,将“创新引领”作为推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抓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高地”的目标定位。形成了国家研究所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学科创新发展为使命、高校研究所以服务学科创新发展为使命、地方科研院所以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技术服务为使命,企业技术中心以服务生产技术保障的自主开发成果工程化技术集成为使命,地方科研院所与高校研究机构错位发展、与企业技术中心的协同发展的局面。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带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积极响应,颁布相应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细则与行动方案,已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体系。据初步统计,国家及地方在内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多达 300 余项。从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 /2015)”、省级“江西省鼓励科研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赣十条””,到近期的“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赣人社发[2020]31号)”,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必须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等阶段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各个阶段需要高效畅通和有效对接,各个部门需要精准协同和高效配合,才能提高成果转化率。而应用型研究院所处在中端,一个科技创新和知识增值的最关键的纽带环节,承担着科技创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使命驱动及管理者实践与各方利益共享的平衡是成果转化的问题关键所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积极参与构建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企业及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协同高效、多元互补、开放竞争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使命所在。

2 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2.1 农业科技成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由于农业生产与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地域差异非常明显,生产规律各不相同,特别是种植业的主栽农作物品种以及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域内的种植技术差异极大,加之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明显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地域性特征,突显了地方农业科研院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2.2 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突出的公益性特性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与其他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不同,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从立项起就具有了公益性性质,由政府公益性免费提供全社会使用,政府主导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全社会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等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2.3 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受体类型多样性特点

目前中国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包括传统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以及“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组合类型,而且新的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及组合类型不断涌现,受体类型的成果需求和人员素质的差异形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多样化。

2.4 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影响因素复杂性的特质

农业生产从物质资料投入到产出产品,时间周期长,跨季甚至跨年度,品种选育则至少需要几年时间;生产期间影响因素复杂,既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管理方式的影响,还有市场政策的影响,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可控性较低,市场化资本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化服务力量相对动力不足。

3 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021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总体转化率已达到5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企业技术中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约占被转化成果的30%[1]。2021年江西省科研院所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1 027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2 208项,全省各类人才共登记科技成果1 218项,其中企业占比50%以上,江西省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2-3]。因此,提高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当前科研单位、政府和企业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广大科技工作者倍受鼓舞,积极主动参与,而大量的企业对技术创新也有充分的认识,科技成果的需求旺盛。近几年科技成果成倍增长,但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未达预期,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从农业科研院所的角度来看,既有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矛盾问题,也有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还有承接企业科技能力不足的问题,还须从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三方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细化和落实、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专业服务平台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强工作。 科技成果转化受社会、环境、政策、机制和转化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家已出台了大量激励和优惠政策,在社会、环境、政策等方面已经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8年的调查显示,我国 51.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家的创新政策环境较好[4]。

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突出的公益性特性,要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积极参与,特别是市场化社会资本参与,壮大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亟需加大政策引导撬动力度,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农业科技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风口,社会资本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培育新的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是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农村领域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功能的重要力量,而地方农业科研院所正是政、企、研、商协同创新的桥梁,各方接受具有风险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价值体系的媒介,是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落实举措、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的主要支撑,对促进科技创新体系与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体系和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4.1 科研成果转化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的地域性、公益性、受体类型多样性和影响因素复杂性的诸多特点,需要政府对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科研管理部门为营造创新环境出台了诸多政策措施,但项目申报周期过长,研究内容调整不及时、预算报销不合理等问题还存在。科研院所与企业在成果转化节奏上不同步,企业目标单一,他们面对的是市场是客户,需求变化快,时效要求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客户提出的实际问题,否则就占领不了市场,而科研机构所考虑的因素太多、指标太复杂,按照项目期限进行,节奏偏慢,往往跟不上市场的节奏,所以,科研机构虽然有技术优势,却抢占不到先机。

4.2 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公益属性,成果转化获益难,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同时,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时间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难导致供需双方难以达成交易,科技成果转化对提高科研人员收益作用不大;用户对农业科技成果中试条件、中试熟化的风险承担难以达成共识,导致产出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或转而难化;以论文、奖励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考核等成果导向不合理,对成果所有人和企业的税收激励政策没到位,影响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4.3 科研院所与企业融合不够

科研人员不仅要研究前沿热点,发文章和申请专利,更要以现实市场需求和成果转化为导向。由于双方信息上不同步,理解上不对称,沟通渠道不顺畅,科研人员过多的追求新颖性和学术水平,忽视了产品化、工程化的可行性及市场需求与容量,效益估计太高,大部分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需求是错位和脱节的,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影响因素复杂性的特质,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急于求成的思路导致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长远规划,不愿意与科研院所进行长期投资和合作;企业的承接能力不够,农业企业的装备工艺、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设备条件较差,对高新技术的承接能力不够,成果转化的主动性、时效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不高。

4.4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不强

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受体类型多样性特点,研究制定的技术标准或者技术指标需要充分考虑多数农业企业的生产人员素质和设备条件,实验室的“小实验”到企业的“大生产”,不同的人员、设备和环境都直接影响效果,选题立项和科研成果转化前,需要与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充分沟通,相关企业提前参与人员培训和设备选型,以及转化后生产的跟踪服务工作,才能提高成果转化效益;成果转化中科研单位与企业技术衔接不畅,科研单位要建立有层次、有结构、有执行力的科研团队;转化过程涉及产品设计、设备选型、人员培训、项目管理等多学科人才团队的参与,要完善效益分享奖励机制,激发团队人员的巨大潜力;科研单位内部交流、团结协作不够,影响跨学科的联合与新技术的整合集成,必须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尽快让成果进入市场、产生效益。

5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种重要而又有效的形式。它主要是指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下开展的合作。地方农业科研院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5.1 强化地方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使命意识

农业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位是长期国策,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是根本性决定力量,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把创新发展作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使命,拓展创新思路,把成果转化作为科研院所科研工作的目标导向,把成果转化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检视问题,补齐短板,承担起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的职责。

5.2 严格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任务

以成果转化作为科研项目全程目标管理,把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建立科研单位与政府、市场、投资机构、企业的定期交流机制,向外准确传递科技成果信息,主动承担起政策的宣讲、多方的沟通、资源的调配、服务的细化等职责,研究所领导既当管理者,又当参与者,紧盯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集中资源攻坚克难,务求实效。

5.3 细化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

充分释放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能,完善考核机制,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效作为项目资助、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深入调研科研人员需求、解决他们的顾虑,提出针对性措施;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建立不同的奖励制度,引导科研人员走出“重论文、轻转化”的不利局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赋权后的全链条知识产权创造、评估、运用、保护、管理与服务,解除科研人员创业后顾之忧。

5.4 构建成果转化新模式新平台

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探索“企业+科研单位”“工业园+科研单位”和农技小院、专家大院等共建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在院所外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服务场站,联合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本共建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基地,拆掉科研单位思想上的围城,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围墙;构建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品化系统集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强化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让科研成果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