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为例

时间:2024-07-06

李金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2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为例

李金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2

高校学报作为传承优秀文明、传播先进文化成果的载体,在数字出版的时代潮流中,应做到拥抱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文章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为例,探讨数字出版在高校学报的应用及影响。

高校学报 数字出版 转型升级 技术创新

一、互联网+学术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所谓的“互联网+”,就是敦促各行各业去登上驶向未来的诺亚方舟。如今,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传播业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意见》:“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1]在这一大形势下,数字阅读、网络游戏、手机报、电子书包等新型的阅读方式已经出现在大众眼前,并以势如破竹之势进军到整个出版行业。高校学报作为传统新闻出版的一块特殊阵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出版的“洗礼”。

高校学报是以传承优秀文明、传播科学理论为己任,还肩负着为高校科研教学服务的重任,在双重使命的驱使下,高校学报需要努力突围,既要敢于从固有的体制制约中解放出来,又要在数字化出版改革的洪流中迎击而战。这就要求期刊出版业进行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才能满足广大作者、读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下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为例,探讨数字出版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及影响。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概述

(一)版本简介及前期高科技软件的应用情况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现有学术期刊6种,分别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哲社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汉文哲社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汉文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语文学刊》,是我区高校学报资源数量之首。6个版本明确各自的服务对象,设置各版本的特色栏目,定位科学,避免交叉重复现象。

在2006年,期刊社与中国期刊网签订了“反学术不正当检测系统”永久性使用协议,期刊社的4个汉文版本的期刊,已经开始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在我社4种期刊所发表的文章。编辑将来稿批量上传到系统的稿件库中,系统将即时显示稿件的检测结果,并列出疑似学术不端来稿的重合来源文献,文字复制比例等相关检测指标,具备与重合来源文献的原文逐段比对等功能,并可提供详细的检测报告,我社对检测结果超15%的文章一律不予采用。[2]是我区高校学报中较早使用该系统软件的单位。该系统的使用,确实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诚信度和影响力度。为了提高刊物的编校水平和质量,在2002年初,引进一套正版的黑马校对软件,由4个汉文版交叉使用。囿于语言所限,当时两个蒙文版的刊物无法使用这两套系统。

为了扩大刊物的阅读群,提升刊物的下载量,在2003年先后,陆续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签订了期刊网络传播协议,由期刊社提供出版后的纸质期刊,三家网络媒体制作成JPG或PDF格式上传到各自的数据库上,供读者阅读和下载。在这一过程中,期刊社只是单纯的内容提供者,不参与任何的网络制作过程。甚至有的编辑认为,网络传播是神奇、高深莫测的,比纸质出版难得多。在当时有此想法并不为过。在20世纪初期,我校学报编辑多是生于40-50年代的人,审理稿件都是以纸质为主,对计算机的使用不是很精通,对网络传播及其技术也是知之甚少。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我社相继引进70-80后的专业新人,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编辑梯队。年轻人在网络技术的掌握上较老编辑有了很大的改观,弥补了期刊社以往在这方面的不足,这也为期刊社今后数字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期刊社数字化发展之路

1.利用学校的网页大做文章。我校已经为各个学院建立了网页,为宣传、展示各个部门的教学、科研成果及多方面的信息服务。在使用之初,我社的网页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2008年,我社安排专人负责网页信息处理。现已形成由“行业动态”“出版研究”“学报历史”“文章检索”等栏目构成的网页。做到深度挖掘网络资源的利用,如将我社期刊做成全文检索、目录索引,和其他期刊网站的对接等。购进正版排版软件,发排成PDF格式,以图片的形式链接到网页上。这对于两个蒙文版的刊物来说是一个突破,打破了以往蒙文版刊物无法上网的局限。通过对期刊社网页的全新打造,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构建期刊数字化发展平台。除了保持与原有的知名数据库合作之外,如:积极使用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同时参与知网的优先出版平台,4个汉文版期刊被万方、中超数据库全文收录等等,加快与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网络媒体合作。与超星数据库合作,采用该数据库最新研发的期刊在线采编系统、期刊智能出版传播平台及域出版系统。期刊社的6种期刊自2016年起,全部被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在线采编系统的应用,拉近了作者、编辑、审稿人与读者彼此之间的距离,作者通过在线投稿,可以了解编辑的工作流程与时效,审稿人的审稿进度和修改意见,提高了审稿的效率、准确性和权威性;增强了编辑与作者、审稿人及读者的互动性,减轻了编辑的工作量,缩短了出刊时间。在高质量的稿源竞争上处于优势,而且使每个编辑部的作者群、专家群和读者群日益国际化。

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立体式、便携式的阅读方式是新兴媒体的优势所在,手机书、电子书、在线阅读等数字出版的全新载体已然兴起,而且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期刊社对每个编辑进行超星数据库的APP学习通软件培训。每个编辑能够熟练操作刊物的二次编辑、专题推荐上传等内容,与区内外的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开阔了编辑们的视野,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信仰。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建设之路

数字出版被公认为21世纪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传统出版业只有尽快地向数字出版转型,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刊物建设,关键在人。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制度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出版管理要有宏观调控机制,编辑出版责任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期刊社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经验型、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知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而人力资源的再开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期刊社的人力资源要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各种岗位要求,建立一个开发型、创新型、竞争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为此,我们必须制定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为实现期刊社的长期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导向和制度环境。

数字出版业有这样一句流行语:“数字出版短期看终端,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内容。”这说明,无论是传统的纸媒时代,还是现代的数字出版,都是以内容为王,才能长久。在期刊转型升级中,要以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整合资源、加强保障为原则,勿以传统纸媒自居,切忌数字出版的“唯技术论”。总之,纸质传媒应与数字出版强强联合,协同并进,营造一个健康、多元的出版环境,为更好、更多地传播先进的文明和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做出贡献。

[1]新闻出版总署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意见.2010-08-24.

[2]李金秋.加强审读工作 提高学报质量——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审读工作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6).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30.7

A

2096-0751(2016)11-0006-03

李金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 副编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