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生劳动素养多元评价的内涵、问题与策略——以桂林市合心中心校为例

时间:2024-07-06

吕保桦

(桂林市合心中心校,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充分强调了加强劳动教育对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大中小学生劳动总体目标,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1]同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2]劳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动手实践课程,学生的劳动素养需要在具体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培养并显现。缺乏课程实施,评价就如纸上谈兵,泛化肤浅;缺乏评价,课程实施就可能流于形式。课程实施与评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如何在系统、正确的评价引导下,让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完善;如何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保证劳动课程实施的实效,进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内涵

劳动素养是指劳动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表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2]

劳动素养多元评价是以衡量劳动教育成果为载体,以劳动教育目标为参照,多主体、多维度、多方式了解分析评定劳动教育的具体成果。评价主体多元是指学生本人、教师、家长、同伴、社区干部、邻居街坊均可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具体项目的学习成果及时作出评价,促进学生产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碰撞和反思,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内容多维是基于劳动教育的真实环境,围绕两大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围绕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在“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劳动”三个领域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二是围绕学校的劳动清单,对“自我服务、家庭服务、班务劳动、校务劳动、社会服务、田园劳动”等项目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是指革新评价载体,重视过程性评价,加强增值评价。

三、问题

在以往的劳动素养评价中,桂林市合心中心校(以下简称我校)存在以下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评价内容不全面

对劳动素养的基本内涵以及评价维度进行研究后发现,劳动素养评价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非常明显,包含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知识的培养是基础,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的培养是核心。教师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深入了解劳动素养评价的重点及核心,综合考量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我校在以往的实践中过多关注对学生劳动技能和知识的评价,没有整体关注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忽略了对学生劳动行为习惯的有效引导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规范,最终导致学生的劳动素养形成进度较慢,实质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二)评价形式简单传统

作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方法的宏观统筹作用不容忽视。不同评价方法的作用有所区别,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成果的检验水平。我校在以往的实践中过于注重量化评价而忽视质性评价,实质的评价标准比较简单,评价等级也较为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素养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无法得到保障,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不同评价主体的立场以及视角有所区别,评价结果也会有所差异。单一的评价主体较难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真实性,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反思和大胆评判。我校在以往的实践中忽略了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评价结果失之偏颇,难以综合客观地反映学生整体的劳动素养评价成果。

以上问题影响了评价的真实性、全面性,无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因此,我校开始构建学生劳动素养多元评价体系,开展多元评价实践研究。

四、策略

在劳动素养多元评价实践中,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坚持科学评价原则

劳动素养多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劳动教育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参与、体验、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我校在评价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激励性原则。倡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基础和兴趣爱好,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使学生激发兴趣、调动潜力,从而对劳动产生持久而浓厚的兴趣。

第二,发展性原则。倡导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劳动过程的动态发展,通过评价反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劳动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断改进提高。

第三,系统性原则。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系统设计,贯穿学生劳动学习始终,兼顾校园劳动评价、家园劳动评价、田园劳动评价和社会劳动实践评价;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制定循序渐进的评价目标体系;发挥学生本人、教师、家长、同伴、社区干部、邻居街坊等多元主体的评价作用;革新评价载体,重视过程性评价,采用项目实践、技能测评、成果展示、现场点评、评语反馈等方式,持续反馈信息,促进劳动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组建评价团队,实现评价主体多元

小学阶段,学生劳动实践的场域非常宽泛,校园、班级、家庭、劳动实践基地、社区等都是学生的训练场,因此,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家长、街坊邻里、社区工作人员等都会对学生的劳动学习状况有所了解。收集他们对学生劳动实践的评价意见,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劳动素养现状。

学校劳动教育鼓励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劳动育人价值,实现跨学科融通,因此,除了班主任教师,全体任课教师也可成为校内劳动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综合多方意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更全面、更客观地形成评价意见。

家庭劳动、社会劳动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延展,是学生劳动素养表现的重要场域。由于家庭种植、日常生活劳动、社会志愿服务劳动等实践是在校外进行的,评价的重任自然会落到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的肩上。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劳动评价,有助于了解劳动课程育人价值,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在劳动实践中开展评价,可以对发现的不足给予及时引导,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同时,家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作为劳动的主体,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开展个人反思,有助于主动剖析自己的劳动表现,客观公正地理解和认知自己的劳动素养,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对同伴的日常劳动表现了然于心,他们的意见也应作为重要参考。受年龄、经历知识水平、心智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无法站在客观理性的视角主动评价他人,未达到合格的“评价员”的标准,因此此阶段的劳动评价应以学校、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开始前应明确劳动项目质量及星级评价标准,印制评价表格,做好评价培训。教师可聘请学生担任劳动“观察员”,并指导“观察员”运用文字记录等方式深入了解同伴的劳动实践状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指导,以保障评价的质量。

(三)优化劳动课程,实现评价内容多维

劳动教育要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要出发,引导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实践是其核心内涵。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在丰富的劳动课程实践过程中实施学生劳动素养多元评价,可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我校以培育勤劳动、会创造、有担当的喜耕善读好少年为目标,从校园、家园、田园、社会实践园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构建了具有层次性、衔接性、系统性的“四园联动”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该课程以“多维实践,培育劳动精神”“家校协作培养劳动习惯”“自主管理涵养劳动品质”“躬身实践砺练劳动技能”为目标导向,以“四园”为课程主体内容,在课程的纵向设置上,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将劳动课程分为三层: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高阶课程。在课程的横向设置上,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劳动内容出发,对十大任务群进行校本化整合延展,形成了“四园联动”十二项主题劳动任务群,如表2所示。

表1 “四园联动”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表2 “四园联动”十二项主题劳动任务群

1.校园劳动课程,自主管理涵养劳动品性

一是劳动基础课程“班级卫生打扫”,让学生在整理个人书包、课桌,清洁班级地板,擦窗户等内容的学习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二是劳动拓展课程“校园环境净化美化”,让学生在校园、楼道卫生的打扫,荷花池、花草树木的养护等学习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三是劳动探究课程“校园义务劳动”,让学生主动承担红领巾监督岗检查评比、小小学校图书管理员、红领巾宣讲员等劳动任务,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2.家园劳动课程,家校协作培育劳动习惯

家园劳动课程包括清洁收纳(基础性)、美食制作(拓展型)、创意劳动(提升型)。一方面,对于一些受学校场域限制无法实施的项目,教师设计劳动任务及评价指标,邀请家长担任教练和考官,指导孩子学习劳动技能并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带回家中操练,教师通过班级群对家长进行评价要点的培训,家长协助教师完成劳动打卡,以帮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3.田园劳动课程,躬身实践砺练劳动技能

在学校与家长联手打造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合心田园”中,全校12个班每班都有自己的自留地。田园课程根据季节的变化选取时令蔬菜瓜果开展种植养护(基础型)、采摘储藏(拓展型)、生产制作(高阶型)等学习实践。春耕种南瓜,夏耘施肥除草及养护,秋收摘南瓜、储藏南瓜,冬藏课程教如何制作南瓜饼、南瓜面包,学生在学习使用锄头铲子、平底锅、电磁炉、面包机等劳动工具的过程中提升劳动技能,领会“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幸福”的内涵,树立劳动最崇高的观念。

4.社园劳动课程,多维实践形成劳动精神

组织学生到职业体验基地开展职业体验,到渔鼓基地与传承人一起制渔鼓、唱渔鼓,到桂花文化体验场馆制桂花糕,到社区开展卫生清扫、文艺宣传等,让学生在多维实践中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树立劳动最伟大的观念,养成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习惯。

该校本课程因地、因校制宜,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场域和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每个课程均根据劳动项目要求拟定相匹配的评价标准。例如,“学做姜茶”项目从准备工作、安全规范操作、口味等方面制定了评价指标,对学生能否独立完成食材买、洗、切等准备工作,能否安全使用养生壶、独立完成煮姜茶,能否在食品制作后能及时清洗炊具并放回原处,以及姜茶是否甜度适宜、味道好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程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改进、激励的功能,是课程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3]课前,教师可利用评价指标诊断学生已有基础后再展开教学,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后,教师可用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测评、反馈,同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课前也可根据评价指标明晰自己需要达成的技能水平和素养表现标准,在不断对照、审视中改进自己的劳动行为。当然,量化指标并不是引导教师将学生的劳动素养完全量化,走向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而是让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让评价有据可依,解决劳动评价凭印象、看感觉的肤浅问题。[4]

(四)创新评价方式,实现评价多样化

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常见手段,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各有优缺点,教师需要综合衡量不同评价手段的功能和不足,真正实现多措并举以及协同并进。量化评价以数据分析为主体,评价结果相对比较客观,但是难以全面系统地展示劳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主体收获;质性评价以融合价值认识和事实认识为基础,评价策略和手段比较单一和机械,存在明显的模糊性以及笼统性,容易千篇一律。[5]教师需要在客观分析和理性判断的过程中有机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劳动素养,积极实施劳动素养评价工作。

在有效融合量化评价与性质评价时,教师需要坚持多措并举。一方面,以制定量化评价为基础,整合利用劳动实践手册以及劳动教育记分卡综合评价学生的用具保护、组织纪律、劳动出勤、劳动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劳动熟练程度,坚持客观评价的主阵地,明确具体的评价等级,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表现。另一方面,坚持质性评价,及时密切地跟踪学生的劳动任务达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劳动体验,鼓励学生深入感知、全程参与以及自主反思,唤醒学生的思维。[6]

1.多途径采集

劳动素养信息的采集应遵循“观察对象具体、观察过程全面”的原则,可通过拍摄照片、视频,填写量表,访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信息采集;评价的结果可采用“照片+文字”“视频配文字”等方式呈现,可以线上QQ、微信交流,线下全班、小组集中反馈或面对面私下交流的方式进行。

例如,在评价学生“合心田园”种植情况时,劳动“观察员”一方面要采集学生的劳动工具使用能力、技巧水平以及植物成活率和收成情况等信息,另一方面需要衡量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综合考量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并作出及时反馈,引导学生不断改善,逐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

2.多工具诊断

劳动课程的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准,可运用劳动任务单、KWL(know,what,learn)表、复盘工具、劳动成长档案等工具进行。

第一,劳动任务单是对劳动任务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劳动成果展示以及劳动反思的记录,用于评价学生劳动学习与实践效果、劳动目标达成情况。包括劳动任务名称、需要解决的问题、所需材料、工具和设备、方法和步骤、团队成员及分工、完成时间、劳动计划或设计方案、劳动过程记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体会、劳动评价等内容。

第二,KWL表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而设计的。K代表“我知道什么”,W代表“我想学习什么”,L代表“我学到了什么”。项目学习前,学生梳理原有知识基础,搭建课程学习框架;项目实施后,由学生本人、教师、团队成员对照内容进行评价。表3是我校“当‘莴’们‘苣’在一起”项目的KWL表示例。

表3 “当‘莴’们‘苣’在一起”项目的KWL表

第三,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复盘工具剖析自我,发现优势、正视不足,促进学生劳动素养阶梯性、螺旋式上升。例如,“莴苣知识我知道”发布会后,小组运用复盘工具开展反思,主要包括做得好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以及启示。做得好的地方有:一是小组分工明确,将做PPT、讲解PPT、查背景图、查资料、评价等工作具体分工给不同的组员;二是建立微信群,方便沟通;三是对莴苣的品种、种植的知识、所需的技能进行了介绍。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有:一是精心筛选内容,减少PPT张数,控制好介绍时长;二是需要加入相关的插图,字体稍微大些,方便观看。启示是:一是团队团结协作很重要,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二是任务布置还可以更清楚一些。例如,查资料的学生要提前分工,避免重复和遗漏。学生在反思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个项目的高效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劳动成长档案是学生将从事劳动实践时直接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材料按一定的类型进行永久保存的形式,用以反映学生一段时间内劳动学习实践情况。学生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档案建设的主体。多样化的劳动学习内容拓展了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自主选择劳动项目并记录过程,可在记录的过程中从进步、成就与挫折等方面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终促使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等内隐性认识获得外显性表现。

劳动档案可设计目录、个性介绍、劳动成长历程、自我反思、家长寄语、老师留言等栏目,在劳动成长历程栏目放入劳动作品、劳动日记、劳动清单、劳动测试记录表、学年综合评价、先进个人申报等过程性资料。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全面选择、持续记录、真实呈现”的原则选取过程性资料,全过程全方位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和发展趋势。

3.多方式展评

第一,现场展评。阶段性劳动成果展览是一项跨学科的教育成果综合展示,也是围绕劳动成果开展的一次项目式学习汇报,既可以在学期末开展,也可以在项目结束后进行。

例如,在莴苣种植的收获季,我校六年级二班的学生举办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劳动素养成果展示——美食长桌宴,邀请教师和家长参与并担当评委。首先,各小组的组长对每组的种植情况进行总结汇报,然后按事先分工开展现场菜品制作活动。负责拼盘的学生用勺子把莴苣挖出特定造型,把切好形状的莴苣进行拼盘创意摆放;负责凉拌菜的学生,则将莴苣、豆腐丝、黄瓜等切丝、腌制和调味;负责炒菜的学生,锅碗瓢盆齐上阵,动作非常娴熟。

评委根据各组成员劳动表现和菜品味道评出得分,并当场反馈评价意见,评价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真实发生,既充分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又保证了评价的多维性。

第二,线上展评。言之无物的口头表扬较难打动学生。教师可在班级群建立相册,供学生上传劳动学习、实践操作及劳动成果展示等照片和视频。优秀的劳动作品可配上教师评语在班会课上展示。同时,学校可利用五一劳动节或“劳动周”组织开展校内“劳动技能大赛”活动,为获奖者召开表彰会、颁发证书,将比赛、授奖的影像在家长群、学校微信公众号宣传,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激发自觉劳动的热情和潜力。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必然经常性地动手实践。在反复操练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从而培育劳动精神。

五、结语

劳动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一个主体多元、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可解决劳动教育课程“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难题,这是促进我国劳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必要之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