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思政课微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4-07-06

钟 颖,梁炎新

(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529000;2.梁炎新,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江门,529000)

一、引言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以传统的大班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涉及,甚至部分高校基本没有,这也是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打造思政课微实践课程。[1]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念或课程德育理念很难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发展需求,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理念实现的情况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目前,思政课程较为单调乏味,特别是缺乏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对此,思政课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思维和理念,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微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活动,共同为思政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微实践理念指导下,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微实践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本文基于思政课微实践课程概述及其价值引领、课程难点和实效性困境的分析,探讨其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概述及价值引领

(一)概述

思政课微实践课程有利于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衔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使学生能学于课堂、践于行动,习于生活。微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思政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参与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悟理论知识、深化教育内涵。通过直接参与实践,学生能够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将思想转化为行为,做到外化与内化相结合,充分实现知行合一。

思政课微实践课程结合了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的优势,优化整合了各种课堂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状况进行精准锚定,强调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用体验和情绪感染的力量促进顿悟的发生,从而锻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实践教学相比,微实践课程的优势在于更为具体地针对学生的思想需求和实际问题,更具伸缩性,易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并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感受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思想素质。从实践教学到校内实践教学,再到校外实践教学,这种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方式既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模式,又提高了思政课教学效率,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关键作用。[3-4]

(二)价值引领:适应新时代思政课的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思政课实践课程需要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以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深入阐释了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各高校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做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思政课微实践课程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微实践课程应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政课微实践课程应加强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思政课微实践课程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课程难点和实效性困境

(一)难点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提升思政课理论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以大班化的理论课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实践课程拓展和实施较少。[1]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产生负面影响。传统的理论课以教师主讲为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和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习惯,学生被动学习是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思政课实践课程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的时间难以保障、经费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困扰实践教学的重大问题。由于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教师往往无力顾及社会实践,无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即使有机会统一带学生外出,又由于各种因素使思政课实践课程收效甚微。目前,部分院校尚未设立实践课程的专项资金,或需要开展一次申报一次,这些都会挫伤师生开展实践课的积极性。第三,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实践课程往往要求学生以一篇心得体会等方式结课,过程缺乏交流、结果缺乏点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形式而不重视过程,缺乏新意的实践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实效性困境

传统的实践教学难以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学情和社会发展,很难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准确锚定学生的思维漏洞,抵消了教师在教学实效性上的努力。思政课实践课程实效性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资源,包括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践基地等,但实际上这些资源缺乏,往往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第二,实践课程教学环节不完整。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多方面,如社会实践、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总结点评等,但实际教学中很多环节并不完整,缺乏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第三,实践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思政课实践课程需要有健全的评价体系,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难以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改进。第四,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思政课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很多高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体系构建

部分高校师生对思政课实践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对此,需要整合优化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短小精干的微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功能。[5]

(一)搭建实践教学模式

搭建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跨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个维度思政课微实践课程体系,以课堂、学校、周边社区为实践主战场,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教师辅助教学的作用,可以较好配合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

(二)完善实践课程教学设计

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实践性不够的问题,加强思政实践课程教学设计,为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提供一套以“精——小投入的微实践”“新——多样化的新活动”“实——可落地的实项目”为特征,涵盖课堂微训练、校园微活动、社会微实践、师生微竞赛四个层面的实操性强的、可复制的实践教学设计。

(三)形成四个层面的实践模块

课堂微训练、校园微活动、社会微实践、师生微竞赛四个层面的实操性强的、可复制的实践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思政课微实践课程体系

1.课堂微训练

课堂微训练着重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在这种训练方式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应采取一系列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和交流。互动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讨论和辩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话题,让学生彼此交流和讨论,在辨析中理解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二是游戏和案例。游戏和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并通过对实际情景的观察和分析,强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三是演讲和微剧。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自主发挥编写、策划一个故事剧本,或者邀请他们在课堂中进行演讲,以此强化他们的表达能力。[6]

2.校园微活动

校园微活动是在校园内举办的轻松、有趣、带有教育意义的微型活动,如专题访谈、微电影、微视频、微剧场的设计与制作、阅读分享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增强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3.社会微实践

社会微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短时间、轻松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微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一是专题调研。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入调查研究一个社会话题,并分析相关问题和解决途径。这有助于学生提高社会观察力和调研能力,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专家访谈。教师可以邀请社会名人或专家到校园内开展访谈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有趣的话题,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提升文化素养。三是志愿服务。学生可以参与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社会的多样性,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四是寻找红色印记。这种形式主要是寻找红色革命印记,如抗战遗迹、边区遗址等,培养学生对红色革命历史的兴趣,并理解红色革命历史的意义。

4.师生微竞赛

师生微竞赛是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主要是通过开展一些小范围、具体化、有趣味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师生微竞赛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一是红歌比赛。通过演唱红色抗战歌曲、红色革命歌曲等形式,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和历史,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二是红色舞台剧。通过表演一些红色故事、经典戏剧等形式,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故事和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党史知识竞赛。以党史知识为主题,通过问答、竞答等形式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党史知识,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四是讲好党史故事。通过比赛,学生选取并讲述一些真实的党史故事,以加深对历史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讲述和表达能力。

五、课程内容设计

(一)选题设计

通过对思政课微实践课程进行分析,以解决思政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问题为牵引,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合理的实践课程,通过融入校内外实践、专业课程实践等,结合思政理论课程特点,构建思政课微实践课程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升华价值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而微实践课程体系则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以引导学生在思政教育中通过实践来深入理解思想和理论,掌握关键技能和素养,提高创新创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需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设置合理的实践课程。一是在校内开展微实践活动,如在学校内开展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演讲比赛等。二是结合专业课程,如在商科类专业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在体育类专业中开展体育运动实践、在文学类专业中开展文艺创作实践等。三是在校外进行实践活动,如在社会上开展社区服务、公益活动、文化交流等。[7]

(二)教学目标

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思政理论课程挖掘思政教育素材,将实践教学与育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实现“道”和“术”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跨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个维度的综合能力培养平台。

(三)教学设计

一是体验式案例教学。该教学方式以教师或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案例为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撰写论文及展示讨论等步骤,深入了解和思考特定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扮演着探究者的角色,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通过学生参与的过程,教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之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四)个案选取

例如,选取形势与政策课程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分析、设计、优化、整合,通过课堂微训练、校园微活动、社会微实践和师生微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形势与政策的现状和变化,提高他们的思想和实践能力。这种思政实践课程的新模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五)教学实施

具体的教学实施通过选取专题、讲解要点、分组讨论、实践行动、总结分析五个环节实现。其中,对实践教学的定位,强调的不单纯是教学的物质场所,而是理论认知与能力培养,形成教与学全方位、多样化互动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评价和价值推广

建立教学评价和跟踪服务体系,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连贯性掌握学生的学习变化。思政课微实践课程的设计精、新、实, 可操作性强,不受场所和资源的限制,易推广。

六、结语

微实践课程体系是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创新和探索。经过对微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可以看出,该体系从三个维度、四个层面、三个阶段的设计出发,形成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微实践课程体系,能够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校在推行思政课微实践课程体系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切实加强微实践课程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同时,应注意微实践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微实践课程内容,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