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查 文,刘光旭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一词。[1]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指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随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方向指引。例如,河南省教育厅等 10 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指出,学校每学年安排一至两次研学旅行。[3]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这些资源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
通过开展地理研学旅行,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记录自然环境,从而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研学旅行能促使学生独立自主、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关键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研学旅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深化课程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道德、职业成就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研学旅行,教师在带领学生体验学习的同时,能借此丰富和深化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基于对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设计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5]、地理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研学旅行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具体要求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学习意识。
2.实践性原则
地理学具有实践性,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想法需要通过实践检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
3.地理性原则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而高中地理课程往往只是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与大自然的联系较弱,容易使学生陷入“读死书”的困境。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应秉承地理性原则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亲身接触、观察大自然,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地理性原则强调的是研学旅行应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展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趣的地理知识,并直观地将所见与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起探索身边真实的地理环境的兴趣,挖掘其中隐藏的地理知识,进而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全球地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4.安全性原则
研学旅行需要离开校园,在大自然或社会环境中进行,且参加人数较多。外界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因此,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需要格外重视。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不仅要避开活动中的危险环节,还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实施策略是指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方面和采取的方法,以达到顺利开展活动、让学生有所收获的目的。实施策略主要从开展研学前、进行研学时和结束研学后三个阶段制订。
1.开展研学前:转变观念,提高积极性
有调查表明,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对地理研学旅行的观念还停留在无所谓甚至抵触的阶段,这极大阻碍了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开展。[6]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地理研学旅行,需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以提高他们参加研学旅行的积极性。
转变教师观念实质上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其关键在于让教师意识到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必要性。为此,学校可以组织研学旅行分享会,让教师通过成功的研学旅行案例认识到,研学旅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等,从而提升教师开展研学旅行的积极性。
转变学生观念实质上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特别是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以往的研学旅行以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为主,导致学生对研学旅行兴趣不高。因此,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设计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发观察和探索大自然。
2.进行研学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知识的方法。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时,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此时其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也要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3.结束研学后:积极交流,及时反馈
地理研学旅行不仅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还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积极交流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既可以学习新的问题思考方式和角度,又可以学习他人的语言表达技巧。结束研学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和交流研学成果和心得,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和探究的方法。教师的适当引导和鼓励能有效调动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
婺源县属于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总面积2967平方千米。婺源县属于丘陵地带,东北方向是群山,西南方向主要是丘陵,山地面积高达80%以上。婺源县气候为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全年整体温暖湿润,冬夏季节长,春秋季短,季节变化性强。婺源县自然生态保持较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银杏、楠木、马尾松、油茶等珍贵的名树名木和经济林,又如黑麂、云豹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世界最大的鹫鸯栖息地,并建立了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等保护区。[7]
婺源县域内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4个,数量众多,旅游资源独特、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7]婺源县也是我国古建筑保存较好的地方之一,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给婺源县增添了古色古香的质感。婺源县还拥有丰富的地方物产,荷包红鲤鱼、婺源绿茶、龙尾歙砚和江湾雪梨一起被称为“红绿黑白”四宝。在民风民俗方面,婺源县的徽剧、傩舞、三雕和绿茶制作技艺、歙矾制作技艺等多项技艺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并且其婚礼、葬礼和祭祀等仪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婺源县开展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条件十分优越,可以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研学旅行设计。本研究选取“探索江岭油菜花”和“寻找婺源‘红绿黑白’四宝之旅”为主题,分别进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1.设计思路
让学生以观察植物为出发点,延伸到地形、土壤、气候和水文等其他地理要素的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和爱护环境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升华研学主题的目的。油菜花是婺源县的名片之一,具体研学旅行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探索江岭油菜花”研学旅行方案
2.案例分析
地理研学旅行包括野外观察、调查和记录等操作,在设计培养目标时既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况。
在培养目标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土壤、气候、水文和生物五大地理要素,学习掌握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和方法,提高实地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并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研学内容包括探究植被、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兼顾学习性与体验性:学习性的内容包括观察油菜花生长情况,探究适合油菜花生长的自然地理特征;体验性的内容包括参观江岭油菜花,近距离欣赏大自然的美。
1.设计思路
本次研学旅行面向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综合考虑学生认知基础、婺源县本地特色和交通可行性等因素后,确定了江湾—篁岭路线,制订了主题为“寻找婺源‘红绿黑白’四宝之旅”的研学旅行,具体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寻找婺源‘红绿黑白’四宝之旅”研学方案
2.案例分析
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学生需提前做足准备工作,通过网上搜索或询问家长等方式初步了解“红绿黑白”四宝,从而培养信息搜集能力。
研学内容涉及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以及农业、工业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例如,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了解婺源绿茶的生长条件特点和砚台的特色营销产业链等。
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书面、画面演示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展示和心得交流。书面形式主要指通过文字报告的形式展示,而画面演示形式是加入生动的图片以汇报的形式展示。成果展示的评价采取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具体评价表如表3所示。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
表3 研学旅行成果展示的评价表
本研究通过文献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思路。“探索江岭油菜花”和“寻找婺源‘红绿黑白’四宝之旅”两个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为婺源县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参考。在相关政策和理论的支持引导下,地理研学旅行将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全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总而言之,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弥补了地理课堂的不足,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响应了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号召。但是,目前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如何建设研学旅行的组织系统,强化研学旅行中的学校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建设,并构建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发挥研学旅行的功能。第二,如何完善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研学交流,实现跨领域、跨学校的研学旅行,从而扩大地理研学旅行的影响范围。第三,如何让更多学生、教师和家长意识到地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