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计专业学生个性培养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4-07-06

钟 周,彭小鹏

(1.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90;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一、学生个性在学习生活中的体现及影响

作为设计专业的一线教师,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个性鲜明的学生,他们时时处处都在标榜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在外表上,这类学生总喜欢以奇怪的造型出现,时常穿奇装异服,甚至用异性的物品来装扮自己;在行为上,他们喜欢以不协调的表现来显示自己的“另类”,故意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故意违反规则,制造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在思想上,这些学生不认同现有的道德观念,对很多传统思想嗤之以鼻,也不大接受别人的观念。

以上这些表现在某些程度上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困扰。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需要有统一的教学安排,教师也要有统一的教学步调,都希望学生能密切配合、听从教导、服从安排。但就是因为有这些个性学生的存在,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去考虑和处理滋生的问题。

二、设计专业学生个性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存在即合理”,我们看到设计专业学生存在不协调的个性,它们的存在并不由个人意志所决定,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我们只有找到其客观原因,才能研究应对的办法。

(一)家庭对独生子女的错误教育方式形成学生的不良个性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大量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孩子从小就是“小皇帝”和“小祖宗”,家人的迁就使他们的成长没有受到任何约束,滋生了各种不良习惯,形成各类怪异的脾气,包括不尊重长辈、凡事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等。到了读大学时,这些思想与行为已经形成了其“个性”,于是就产生了很多不良的现象。

(二)高考政策使个性另类的学生集中到设计专业来

经过调查,大概70%~80%的设计专业学生选择该专业是因为文化课基础较差,为了能考上大学而中途改学美术。他们为什么文化课没有学好?一是能力特点,其天生不擅长逻辑思维,习惯于用形象思维去认识世界,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较差;二是性格问题,他们从小喜欢自由,不喜欢条条框框,自我约束能力差,没法安下心来承受寒窗苦读的辛苦。以上因素使这类学生最终集中到了设计专业里面,他们的集中又产生了群体效应,使各类问题更加明显和突出。

(三)宽松的大学环境使学生的个性有了更大的存在空间

大学校园是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与中学相比管束更少。在这里,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对各种校园活动也有更大的选择权,也能更多地在各种社会实践平台上展现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在这里能接触到更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更多的思想可以交流,即使有一些较偏颇的思想与行为都可能找到共鸣者与支持者。

这些前提让更多学生的个性有了存在的空间,使一向自由惯了的艺术生就像猴子放回山林里,可以更加由着性子“做自己”,其个性体现就更加充分。

(四)设计专业的特点与教学方式使其个性进一步得以张扬

学生个性的差异也表现为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个性倾向[1]。与其他专业不同,设计专业的特点是任何作品都强调创意,讲究打破常规,要求推陈出新。从素描色彩课程开始就要求学生要“从独特的角度去表现”,在其他设计课程中也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要求。在教学方式上,设计类课程不像其他专业一样要求学生必须齐刷刷地坐在课室里听讲,而有很多的参观、写生、采风、分散辅导、专业考察等,这些灵活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与个性表现空间。

另外,基于以上的原因,人们对设计专业学生的某些另类行为也有更多的包容,这让他们的个性又得到进一步的张扬。

三、学生个性与设计创新能力的关系

很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你利用了它的某些优点时也必须接受它的缺点。对于个性而言,太强烈的或不良的学生个性也许是我们不需要甚至是应该摒弃的,但是我们需要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作为一名设计专业的学生,没有创新精神是学不好此专业的,甚至是没有发展前途的。那么,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良好的个性是创新能力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人的性格爱好与能力特长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关联。不可否认,拥有创新能力的人都是一些有怀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规则的人。他们一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应对各种突发事故,承受各种压力。而具有这些特质的人往往就是一些有良好个性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没有一点个性的人是很难有创新能力的。安于现状、逆来顺受、唯唯诺诺的人只会被动地接受现有的事物,无法突破种种藩篱,在新的领域有所开拓。因此,良好的个性是创新能力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应该要具有一定的个性。

(二)不同的个性能促进或阻碍创新能力的发展

个性的类型有很多种,有些是良好的,而有些则是任性与故弄姿态。我们要区别对待。一般而言,敢于怀疑、不随大流、不迷信规则、能独立思考、有独特的行事方式,这些是良好的个性,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相反,只追求个人的出位、单讲究表面的另类、自由散漫、哗众取宠等则是心态浮躁、认识肤浅的表现,不但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甚至会耽误个人成长。个性不等于散漫,不等于懒惰,更不是无原则的任性。创新能力不是从天而降的,它必须建立在辛勤劳动的基础上。在广博的知识储备中,用锐意开拓的意志力承受痛苦与煎熬才能获得。

(三)创新能力反过来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个性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2]。良好的个性能发展成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又能反作用于个性的形成与提升,催生新的个性。当学生处于这一种良性循环中时,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能不断提高,知识含量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同时性格也趋于稳定与成熟。

这种良性的循环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的必需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将其放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开端,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形成。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设计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某外国专家指出:中国的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批从有缺陷的流水线上出来的次品毕业生,他们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因此,在世界范围甚至是我们自己国家中,大部分高端设计领域和项目仍是国外设计师独领风骚,我们本土培养的设计人才还远远不具备竞争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它们关系到今后我国设计业的前途。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并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创新能力呢?

(一)社会要形成对设计专业的正确认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的发展使设计专业开始变热,大量设计学院、专业成立。这使众多家长与学生对设计业产生了错误甚至畸形的认识,很多根本没有爱好或潜质的学生进入了这个专业,他们整天散漫不求上进,不但个人没有学好,而且带坏了某些风气,产生了不良后果。

我们需要社会对设计业有正确而全面的认知,用科学的职业规划与自我认知让学生们不再一窝蜂涌进设计专业。要在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发展与竞争环境,使其不再成为无心向学者的文凭产地,而让真正有创意能力与设计潜质的人在这里得到锻炼与成长。

(二)学校要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体制与模式

我国高校设计专业在扩招,但大部分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却没有相应增加,专业设置与教学体制方面也没有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还是固守“统一化”理念,不管哪种类型的学生都是在接受“面上”走过场式的统一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这样当然无法培养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3]。我们要重新在“因材施教”里去寻找培养新一代中国设计大师的方法。学校要营造更宽松的成长氛围,包容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还要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让学生能更快速地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与成长的方式。

(三)加强专业上的引导,用学术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设计工作不是光会画图就能胜任的,除了技法上的水平外,还要有更多精神和文化上的认知,所以我们对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加强理论水平的训练,用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精神境界。当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后,其眼光与品位会相应提高,对专业问题的认识也会较中肯,能分辨哪些是好个性,哪些是坏毛病,也知道该如何去发展个性与提高创新能力。

这种方法的高明之处是不纠缠眼前的琐碎问题,将眼光放远,用高端学术水平去影响学生,当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后,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四)引入市场竞争,让学生在压力中除了创新别无选择

竞争是任何生物发展的必须途径,没有竞争的世界是一片死寂毫无生机的。在设计专业的学习中,无论学校的制度如何好,如果学生没有参与竞争,终将不算真正成长。

我们应该积极把学生引导到社会竞争中去,让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帮助学生成长。为了竞争获胜,学生们必然要绞尽脑汁去开拓创新,自然也就懂得了在竞争中辨别和利用自己的个性。当我们能让学生认识并发挥个性特长,并能在设计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时,也就达到了想要的效果,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大半。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学生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展望未来,中国的设计业必然能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

[1] 赵永东,贺兰.学生个性视角下的专业教育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0 (4).

[2] 丛玉燕.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3] 翟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理念的重大创新[J].教育研究,201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