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4-07-06

张 蕾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媒体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力量改变我们的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媒体形态,在各种新媒体面前,传统媒体正在寻求融合与发展。在新传播格局下,“新闻评论”课程的传统教法已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不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对评论人才的要求,探索“新闻评论”课程新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已经迫在眉睫。

一、传统“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新闻评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都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培养目标:局限于培养传统媒体的评论写作人才

传统的“新闻评论”课程教材上,通常纸质媒体的评论写作技法讲得最多,而关于广播电视的较少,关于网络媒体的则更少见。关于新闻评论的“选题”“立论”“论证”“短评”“社论”“编者按”等内容占据大半篇幅,“新闻评论学”变成“新闻评论写作学”,使该课程局限于一种应用文写作的思维中,让学生会写各种体裁的新闻评论成为最大的教学目标。所培养的学生仅仅熟悉纸质媒体的新闻评论写作套路,对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新闻评论则不够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在这种写作套路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学会了技法而缺少素养,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环境。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国内报纸评论和其他传统评论体裁

由于我国报纸评论历史悠久、基础夯实,报纸评论几乎成为新闻评论的代名词,“新闻评论”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偏重报纸评论。但近几年,网络媒体的崛起和微博等社交新媒体的风行使新闻评论内容和形式都发生新变化,传统的“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内容已经过时,不能适应业界的现实。同时,传统的“新闻评论”课程缺少对国际新闻评论的关注,大多只研究国内的评论,这也是不适应全球化的传播语境的。除此之外,传统“新闻评论”评论课程非常注重评论体裁的划分和各种体裁的特点及写作技法的讲授,这和目前新媒体的体裁融合趋势也是不适应的。体裁固然有划分,但不能割裂来看,新形势下各种评论体裁相互融合的趋势不容忽视。

(三)教学形式:局限于扁平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讲授是线性的而非网络发散式的,学生的反应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教学工具的运用是单一的而非多元化的。目前,有的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比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的教学模式。但仅仅靠分析单个案例和简单讨论仍然无法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因为新媒体是综合性的、融合式的,评论课程要跟上新媒体的思维,在授课形式上要讲究混搭和跨界,要教会学生综合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要让学生学会策划话题,学会重组和整合媒体资源,组织多媒体的新闻评论。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

“新闻评论”课程的讲授要有前沿的新媒体意识,使学生掌握新闻评论在新媒体上的表现特点和表达方式,确立能适应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全媒体综合性评论写作与表达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实现学生能力与业界的现实接轨

一方面,要能适应时评的快速反应速度。在新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无论是记者还是评论员都要有现场意识,能够对事件进行即时评论,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争取解释权和话语权,从而有效地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有策划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哪家媒体能时时拥有独家新闻,要在竞争中胜出,就需要有资源开发、整合、重组的能力。新闻评论的资源整合重组也是目前网络媒体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发评论资源,把各种评论通过不同的形式传达到相应的受众那里。此外,还要能掌握多媒体的传播技术,仅仅会写评论是不够的,要学会为不同的媒体写出不同视角、不同重点、不同形式的评论,要会用文字、音频、视频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各种新媒体上发布评论,要能做到各种媒体“混搭”,实现角色的自由转换。

(二)赋予学生责任感、正义感和文化内涵的媒体人“灵魂”

快餐式的社会造就快餐式的文化,但媒体人的培养不应该是快餐化的,尤其是对设定媒体基调有重要作用的新闻评论员,更要在深层次上进行教育和培养,树立其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培养其文化内涵,促使其履行好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对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实现教学的网上网下互动,使教学不仅仅局限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上,也不仅仅局限在教师的线性表达上,而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建构“环境+案例+平台+活动”的实践合作教学模式,即要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加大案例教学力度,搭建评论表达与写作教学平台,开展评论教学交流活动等。

(一)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学校首先要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完善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的网络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课堂内外使用多媒体的网络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也要做到网络化、信息化,让学生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了解网络媒介、运用网络媒介。教师上课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通过文字、视频、音频、多媒体链接等手段讲授教学内容。

(二)加大案例教学力度

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新闻评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最新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评论的规律和表达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择要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传统媒体,还要从微博等网络新媒体中进行挖掘。案例的分析也不仅是教师的单向讲解,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再通过讨论碰撞出思想火花。这样的案例教学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评论人才。

(三)搭建评论表达与写作教学平台

建构网络虚拟学习社区,这个社区可以利用第三方软件平台来实现,这个平台包括网络主页、微博、BBS、视频专区、学习资料、学生作业、实践园地、电子邮箱、提问解惑等,平台甚至可以开设游戏专区,但游戏的设置需与新闻评论专业领域相关,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模拟演练获得勋章,积累分数。借用游戏的过关设置,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开展评论教学交流活动

评论教学活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评论的演练活动,比如让学生在镜头前评新闻;还可以搞班级辩论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限时写评论,写完评完再对比媒体的评论,并做出分析。课外,学生可以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跟着评论员一起评新闻,使学生拥有实战经验。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创办评论专栏,把实践常态化,一边学一边用。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评论实践教学采用和媒体合作的方式,学生制作评论节目《焦点话题》提供给内江电视台和内江电视新闻网播发,并建立自己的栏目组,直接和新闻媒体对接,这种合作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和锻炼机会。另外,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邀请媒体评论员到学校开讲座或授课,也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校和师弟师妹们交流,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活动与交流,有助于营造评论氛围,巩固学习效果。

新媒体时代需求,各种媒介正寻求融合发展,“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也要适应时代,走在时代前列,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把新媒体的思维和运作方式教给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网上网下的互动与交流,培养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全媒体综合性评论写作与表达人才。

[1] 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姜金明.让做评论像读新闻一样兴味盎然——对“新闻评论"教学适应新课改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4] 涂光晋.知识·能力·素质——寻求新闻评论教学的创新与突破[J].新闻战线,200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