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顾宝富
(南通市海安县南莫镇沙岗小学,江苏南通,22668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当下的语文课堂,追求的理念更科学,对话的气氛更活跃,学生也逐渐成为语文课堂的中心,个性化的阅读得到支持,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被珍视。
然而,过分的珍爱势必演变为溺爱,渐次弱化学生科学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给学生真正的阅读自由,前提是学生必须已经用心在读课文,教师已经通晓该课应达成的知识能力目标。浮光掠影、随心所欲的阅读,产生不了“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也不会“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更不可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当尊重文本这个“例子”,教师在阅读中深度挖掘教学资源,学生则在用心阅读中激活自己已有的知、情、意、行,去触摸和拥抱文本语言。所以,我们要舍得从课堂四十分钟里毫不犹豫地拿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平心静气地自主阅读,在真真切切地于文本里走一遭后有感而发。
比如教学《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第一部分时,笔者原先只准备拿出六分钟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出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本部分所写的特点,然后再静心揣摩课文表达这一特点的说明方法。可时间到了之后,很多学生还在埋头圈圈点点。于是,笔者没有立即打断他们的自主阅读,而是静静地等待。
果然,在两分钟后,同学们陆续抬起了头,有的还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交流中,他们准确地汇报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并通过用手比划、与常见的篮球场作比较、抑扬顿挫的朗读等方式再现此特点,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如列数字、作比较等也更深刻了。
笔者不禁庆幸当时没有阻止他们的继续静读,如果没有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而是为了赶进度而剥夺了他们自主阅读的权利,学生就不会走进文本深处,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本。所以,唯有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准确地阅读、真切地体验和理解,没有学生真正的自主阅读,也就不会有他们的个性化阅读。
毋庸质疑,教师在学生阅读实践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非常重要。我们除了积极为他们营造宽松的个性化阅读氛围、给予温馨的阅读时空外,还应时时注意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有老师会认为这种做法是“牵”着学生阅读的传统旧思想。笔者以为,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阅读、理解、体味、表达的权利放手给学生,启发、点拨、激励、引导的义务当归老师。如果老师担心自己管制多了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一味地迁就学生,那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对学生的阅读进步可能会适得其反。
比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笔者浏览了很多教案,他们给出的设计大多都是“围绕‘艄公为什么是黄河的主人’这个话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感受高大形象”。笔者也打算以此为突破口展开本课的阅读教学。然而,在指导审题时,意外地发现学生并不能准确理解“主人”一词的含义,对于看了太多暴力性动画片的他们来讲,主人就是霸道的统治者,这与“主人”的第三义项——动物或古代仆人的供养与控制者相吻合。于是,我决定从“主人”在作者眼里的意思探究起,引导他们读出作者称艄公是“黄河的主人”的用意和心情。
果然,在经过一番对文本的自主阅读探究后,他们从“艄公在惊涛骇浪中如履平地”领悟到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驾驶高手,从面对黄河的艰险依然大胆而小心领悟到这是一个沉着勇敢的冲浪手,从游客的休闲领悟到这是一个让人信得过的驾驶员……艄公这个“主人”的形象就这样立体地出现在了课堂上,同学们也正确认识到作者称艄公为“主人”,是因为他的勇敢、自信和行进在黄河上技艺的高超。笔者由此类推,得出“在学习上得心应手的人就是学习的主人”,“能够独立生活的人可以成为生活的主人”,“能战胜命运的强者就是生命的主人”……
再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我留意到“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谈迁)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这一句话。这句话粗看平淡无奇,但仔细琢磨,三个“一”却是别有一番风味。如果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他们肯定不会留意,老师必须给予指导和点拨才能让他们深入体会。我在课上抛出“这是简单的‘三个一’吗”这个问题时,果然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和沉思。接着,在我的肯定和鼓励中,他们陆续产生了许多富有见地的理解:“一百多里说明了路途的遥远,谈迁不怕苦、决心大”,“一点史料说明所找的资料不多,谈迁很严谨”,“有一次并不代表仅仅一次,为一点史料都亲自步行百里,稍微重要点的史料肯定更是不辞劳苦”。这样不断地行进到文本的深处,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是没法完成的。
我们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并不是鼓励学生这个学习个体的单独打拼,其实他们更需要学习伙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难题”。有的老师可能会担心集体讨论会让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同学随波逐流,跟从附和,从而替代了学生自己的个人阅读。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但如果老师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在充分阅读文本后拥有与学习伙伴对话的资本,这样就形成和谐的对话场。大家互相切磋,启发,否定,补充,再否定,再完善,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产生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笔者最初运用集体讨论的想法是建立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一观点上的,认为经过几个同学的发言就能互为启发、完善,得出比较全面的观点,而且孩子们年龄相仿,言语上更容易沟通,赛过教师声嘶力竭的讲解和灌输。比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就将课堂演变为策划现场,让每一个四人学习小组内的学生自由选择导演、动作指导、舞台布置、语言设计四个角色中的一个,着于课本剧的策划和表演。学生在具体的情境角色中认真揣摩文本,并互相讨论,最后演出了极富特色的课本剧。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变成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需要我们教师准确地拿捏,要把握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处理好教和学的尺度,这样才能真正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学生也才能在有效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1] 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2] 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美〕爱德华·李·桑代克.人类的学习[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