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刘立群
(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浙江宁波,315000)
品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诊断与调节、强化与教育的功能。其评价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品行素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评价能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谐、全面地发展。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教学过程和结果为评价范围,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成果为评价内容,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学生的评价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作出终极性评价,也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和分等,而是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可当前的小学品德教学存在着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单边和评价导向失常等问题,没有发挥出评价在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中应有的功能。为此,我校进行了几年的探索,运用自行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校本教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评价策略,深入挖掘教学评价的内涵,倡导评价的多元化,保证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激励为主的评价可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只有有效的评价才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获得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品德课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
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但也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品德课教学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校本教材的开发思路就是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学校的艺术环境为背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德艺交融、螺旋上升,构建主题板块,组织教材内容,设计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并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解决孩子们的认识问题,规范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品德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评价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例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的大“家”》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校园里各个教学区、不同专用教室的图片,让孩子们认一认。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总是微笑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真了不起!”“讲得太棒了!”……还以贴“小苹果”的形式鼓励学生认得越多越好,教师的语言和行动给了孩子们极大的鼓励,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教《漫游团结友爱的王国》一课时,教师讲完《小蚂蚁战胜大青虫》的故事以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他们纷纷说道“小蚂蚁团结起来才战胜大青虫的”“我们要向小蚂蚁学习团结友爱的精神”等。对于大家的看法,教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希望,要求全班小朋友做到团结友爱,努力把我们的班集体建设好。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肯定与鼓励,他们在品德课上不仅大胆举手、热情参与,还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品德课堂成为他们畅所欲言的天地,课堂气氛自然也会变得很好。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生活状况、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差异。学生多元化的生活可以产生富有个性的体验和各自独特的选择。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其实就是对人性的尊重。教师在评价时,不能武断地把学生的多元选择与标准答案作比较,从而来衡量学生行为指向的对与错,而应引导学生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转化或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生活》校本教材的“快乐我成长”一课后,让学生一齐动手装扮自己的教室。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一学期所学的本领,有的画画,有的写诗,有的拿出自己弹琴时、跳舞时的照片……这时,教师没有用统一的尺度去评价学生,而是对以上学生的表现分别给予了鼓励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多元选择和真实的生活体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品德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品德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其评价方式也是开放的。因此,教师可尝试以学生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性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的综合评价方式,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及时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的新信息吸收到品德教学评价之中,让学生的成长获得巨大的动力。
学生自我评价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挥学生主体性,体现了评价的人文性。在《品德与生活》校本教材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自评,如:进步阶梯卡、成长展示台、成长记录表、个人作品展示园等。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了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同时又能鞭策自己,提高了自我意识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能让学生彼此增加了解。生生互评形式,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肯定别人的成绩、欣赏别人。但在进行群体活动时,有些学生互不服气,评价便成了“挑刺”和“指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在评议时先说说值得大家学习之处,再提提小建议,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例如在教学《我是才艺之星》一课时,教师先请班级里小提琴“才艺之星”李同学为大家表演《梁祝》的著名选段。悠扬的琴声拉开了上课的序幕,大家都陶醉在悠悠的琴声之中。一曲终了,台下掌声一片,学生们为李同学的精彩演出热烈鼓掌,也纷纷称赞他。教师随即问道:“大家为什么都为他鼓掌呀?”“他的琴声很动听!”“他平时练琴时可认真了,我在艺训课上看到过的。”“他拉琴时很有感情!”……李同学的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其他小朋友也踊跃上台展示自己学习一年的成果。器乐、舞蹈、美术、书法、声乐等表演纷纷登台亮相,在场的小朋友们都拍手称赞,大家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表演的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称赞,十分开心。而观看的小朋友真心地赞扬别人,学会肯定别人、欣赏别人,也获得了一份快乐。渐渐地,孩子们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挑刺”了,而是怀着真诚之心去评价小伙伴。
家长的参与评价表现了对子女各方面发展的关心,也体现了对教师的威望、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关注。通过参与评价,家长不仅对多方面内容作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且提高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如在教学《我是才艺之星》中,教师不但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活泼有趣的课堂中,还请学生家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每个学生走到爸爸妈妈的身边说说自己一学期来的收获并展示各自的才艺,爸爸妈妈为孩子加油、鼓励,使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与来自家长的支持、理解,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多方位的训练。有位家长曾说:“小女从不自信到非常自信,从对艺术兴趣一般到喜欢上艺术,这些和学校的素质教育是分不开的。有好的老师才有进步的学生,我为女儿能在这样的学校学习而骄傲,我为女儿身边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当今社会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学业负担过重,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而 “减负”成了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了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应关注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改变以往一份试卷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尝试自行设计学生品德阶段评价表。教师可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校本教材的主题板块内容相结合,通过每月一小评和每学期一总评的方式,从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又全面地评价。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虽有幼儿时期的品行开始有所雏形,但还未形成习惯,真正的学习与教育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在生活、交往、劳动和活动中接受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对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养成良好的习惯。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所有美好事物的成长都是缓慢的。”基于此,教师开展了每月一次评价的活动,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出发,设计“月评价表”,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形式,把每个学生的变化与发展记录下来。这样,既让学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有了自我发展的意识,又让家长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不再一味地关注成绩了。例如: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月评价表
(说明:每个评价栏目的下面有两格,一格学生自己评价,一格他人评价,学生可以选择老师、父母或同学为自己评价;评价结果可用“★★★★★”“★★★★”“★★★”来表示。如果在他评一栏中没有得到“★★★★★”的,评价者还得写上一句鼓励的话。)
从学生生活的整体性入手,按照主题单元学习的逻辑,选择主要活动,将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真正体现品德教学评价的开放性。这种策略可以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自己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学习收获和努力目标,可以鼓励孩子大胆表露真情实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
一年级学生《品德与生活》校本教材学期评价表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到:“小学品德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高;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品德与生活》校本教材的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评价策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和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活能力打下基础。丰富的教学评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习兴趣越发浓厚,同时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形成了宽松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不仅爱上《品德与生活》课,还乐于参加各种形式的品德实践活动。丰富的教学评价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合作、创新的健康人格的形成。丰富的教学评价,使家长对孩子的品德形成得以关注,真正实现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与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品德教育合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新生成的课程,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价与之相适应。教师在品德教学评价中的探索与实践是无止境的,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对他们的鼓励与肯定,才能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 吴小平.德育生活化与课堂教学的渗透研究[J].教育观察,2013(5).
[2] 戚万学.品德课程应直面生活[J].基础教育课程,2006(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