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卓越教师培养理念的确立及其转化为行动的策略

时间:2024-07-06

王瑞婷,王树良

(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当今社会的巨大变革对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1]虽然当前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大力推行,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培养理念落后且没有有效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问题。因此,各培养主体须尽快更新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并向实际行动有效转化,这对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及教育管理等均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紧迫性

(一)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体系不完善

师范院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供给方,面对教师供求关系新的变化以及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现实,缺少应有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导致教师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师范院校在向着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教学资源投向新办的非师范专业,教师教育工作被不同程度地弱化,教师教育氛围有淡化趋势。第二,教师教育涉及多个二级教学单位,因“混合培养”职责交叉或存在利益冲突等原因,难以形成强大合力。第三,对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中小学师资实际需求关注不多,教育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教育实习评价机制不健全,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第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自身缺乏追求卓越的动力。第五,师范生遴选制度不健全,部分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师范生缺少立志成为卓越教师的理想信念,与“四有”好教师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上述问题导致师范生毕业后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教学实际需要,师范生就业难现象与用人单位难以招聘到满意的教师并存。近年来,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开展以及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使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仍然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不彻底

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及2.0升级版,并开展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立项工作,在64所院校设立80个改革项目。[3-4]这些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教育部强力引领下,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陆续出台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自发加入卓越教师培养行列,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在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中也取得一系列实践与研究成果。[5-6]但是毕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时间较短,加之教育部的文件更多的是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未作刚性要求,因此,相关院校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大小不一。部分承担教育部和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师范院校,选拔少数优秀学生,组成“卓越教师实验班”,但是这种模式难以复制和推广。也有部分院校泛化“卓越教师”概念,只是将“师范生”简单地替换为“卓越教师”,对“卓越教师”内涵的解读比较随意,缺少实质性教学改革措施。部分院校出于推进力度不够或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原因,致使卓越教师培养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媒体及文献中有关培养成果评价的表述,多为定性描述,缺乏数据支撑,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其培养成效有待进一步探索、总结、证明和评价。

综上所述,教师教育理念指导着整个教师教育过程,决定着培养态度和决心、培养质量和成效。当前教师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培养理念缺乏、模糊、不正确,未能与时俱进。在新时期,面对卓越教师培养的高要求,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并且有效转化为培养的实际行动,才能取得更好的培养实效,达成培养目标。因此,做好卓越教师培养工作,首先必须更新卓越教师培养理念。

三、卓越教师培养新理念及形成途径

(一)卓越教师培养的新理念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以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7]因此,以生为本、素质教育、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加以贯彻落实。此外,在我国教师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提档升级阶段,卓越教师培养还应该践行下列几个重要理念。

1. 顺势而为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教师数量已经基本满足教育师资需求且出现结构性过剩之后,我国教育迫切希望师范毕业生中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毕业生占比能够大幅提升,将来进一步成长为卓越教师。培养卓越教师是时代要求,大势所趋。师范院校及其他教师教育培养主体,理应急教育之所需,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应时而动,顺势而为。

2. 追求卓越

卓越教师培养目标高于原来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也高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卓越教师首先应是卓越之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质优秀、拒绝平庸,然后才能矢志不渝追求成为卓越教师,具有未来卓越教师应有的各种表现和发展潜质。[8]从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进度和结果来看,能够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已属不易,因此,培养卓越教师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举办师范专业的院校管理者和师生,唯有树立“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雄心壮志并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目标。

3. 持续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卓越教师成长是一个反复实践、持续探索的连续过程,从受教育者到准教师,从初为人师到成熟、优秀乃至卓越,教师职业成熟度不断提高,永无止境。[9-11]就师范生职前培养而言,其教师职业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获得及内化,也都是经过长期求索,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

4. 强化实践

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学、心理学中很多抽象、费解的理论知识,唯有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方能变成有趣、有价值、新的知识。目前,师范生校内外教育实践的学时数较少,难以满足教师教育需求,已经成为培养卓越教师的一块短板。必须大力加强教育实践,师范生能经常“浸泡在”实验实训室,往返于中小学见习实习,充分体验教师的职业感受,培育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素质和过硬的专业能力。

5. 协同培养

卓越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质量的职前培养有赖于校内外众多部门和单位的合作与支持。在校内,师范专业的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第二课堂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多个部门提供条件保障,由不同教学单位承担培养任务,必须明确主体责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在校外,招生就业、教育实习、职后培训各环节也需要多方广泛支持参与,要密切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友好合作,形成合作共同体。[12]

(二)形成卓越教师培养新理念的主要途径

举办师范专业院校的管理者、广大教师和学生,他们的角色不同,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职责分工不同,但是都面临从以往教师教育到如今卓越教师培养在理念上的更新与提升。先进的卓越教师培养理念不可能在头脑中固有,也不会信手拈来,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在实践中更新,在反思中提升。各相关责任方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应经过学习理解、认同内化、创新生成等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提炼上升为教育理念,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提升。

院校管理者一方面要总结反思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真剖析制约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各种要素,直面教师教育与教育师资新期待存在的质量差距,以及综合性大学参与举办师范专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坚决摒弃、更新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通过认真研读近年来国家有关卓越教师培养和师范类专业认证等一系列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认清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理解造就一大批卓越教师的现实意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灵感思维和顿悟思维产生新的教育理念。

对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欲提升其培养理念,一方面依靠长期学习和实践各种教育理论,运用教育理论思考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激活潜在意识,明晰思绪理路,形成理性认识,深化已有理念。[13]另一方面应深入基础教育,亲身感受基础教育如火如荼的改革发展形势,从中小学现有卓越教师的成长经历和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感悟培养教师的真经奥义,从中小学师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检视和反思职前培养过程,以培养新的理念。

对广大师范生而言,形成卓越教师理念,一方面通过师范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接受校园教师教育文化的潜移默化,加深对教育名家和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增强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实习和各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亲身体验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坚定成为卓越教师的理想信念。

四、卓越教师培养理念转化为行动的策略

正确理念需要一定的策略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取得预期成效。当前已有相关学者探究了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机制和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的机理与策略。[14-15]各培养主体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转化策略,实现教育理念向教育行动的有效转化。

(一)院校领导带头践行培养理念

当前大部分师范院校都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作为传统专业在师资队伍等方面有一些积淀,与其他许多非师范专业相比,师范专业特殊之处在于具有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并重的“双专业”特点。在卓越教师培养的新形势、高要求之下,院校领导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带头践行先进的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向传统专业输送新动能,强化师范专业学科建设,强力推动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订必要的,乃至特殊的政策措施,强势决策,破解难题,久久为功。院校领导还要借助各种场合,以多种方式,向管理部门和广大师生宣传解释培养理念,以求达成共识。教务管理和各教学条件保障部门的管理者,应当用心领会教育理念,引导思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协同合作,全力以赴抓落实,持之以恒见成效。

(二)激励师生“知行合一”优秀品质

“知行合一”是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向行动转化的必要品质。教师已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充分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培养理念,但在培养过程中真正坚持做到“知行合一”却并不容易。部分师范生的从教信念不够坚定,往往重学科专业知识学习,轻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考研的学生多数选择学术型研究生,而非教育学科或教育硕士研究生。因此,在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其政策措施务必导向鲜明,激励师生自觉地将卓越教师培养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关注学生发展诉求,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追求最佳教学效果。师范生根据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和自身实际进行学业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汲取各种养分,不断充实作为未来卓越教师的内涵,实现从师范生到未来卓越教师的“华丽转身”。

(三)创造条件促进转化取得预期成效

促进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向行动转化,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措施支持和物质条件保障。第一,优质生源是前提条件,只有适教乐教者,才有可能在未来成长为卓越教师。应优化选拔程序,实行提前录取或入校后二次选拔。第二,制订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及实施办法,学科专业能力与教师职业能力“两手抓、两手硬”,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选择性和实践性。第三,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第四,整合全校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功能多样、设施先进、使用方便的教师教育实验室,构建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师教育资源学习平台。第五,完善校内外协同创新机制,包括校内各专业学院、教育学院和教务管理及教学资源保障部门之间,校外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之间,构建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和联动发展。

(四)营造校园生态实现环境育人

教师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园氛围,师生置身其中,久而久之卓越教师培养理念的形成与转化便会成为一种无须提醒的自觉。营造校园教师教育生态环境包括多个方面,建设多功能教师教育实验实训室、构建数字化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组织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举办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建造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塑像、在醒目位置张贴展示教育家名言、设立网上宣传专栏展示师德模范的风采及成果等。尤其是教师教育实验室,成为校园里教师教育氛围最浓郁的地方,具有最佳的育人生态环境。师生经常出入这里,通过创设各种场景,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轮流扮演教师、校长、学生、家长等各种角色,进行“教育演习”,相互切磋启发,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达到课内与课外贯通、理论与实际结合、继承与创新兼修的多重效果。

(五)分析评价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6]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向行动转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制约环节,包括不同培养责任主体理念和价值观有冲突,人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条件保障不充分,责任主体之间沟通交流、形成合力不理想,还有培养质量监控评价环节有缺失等。卓越教师培养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既有整体的总目标,也有每个年度、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教学管理部门对培养质量的监控评价也应跟上,既充分信任和尊重师生,对他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又要持续关注并及时总结分析教师教育质量,通过教学督导等多种途径,对学生阶段性学业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必要时给予干预、控制和调整,以保证各项教学活动保质保量地按照预定的流程有序运行。同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保证培养目标有效达成。

五、结语

本文探讨并揭示了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及确立的过程,提出了促进教育理念向教育行动有效转化的五点策略,可以为教师教育院校提供有益启示与指导。本文所述的教师教育主体限于举办师范专业院校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从系统论观点看,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也都是影响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形成及其转化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卓越教师培养理念的确立及其向行动的有效转化,还是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乃至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都有赖于整个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有赖于教师队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