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向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探析

时间:2024-07-06

刘 慧,徐光顺,陈彬彬,张明志

(1.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然而,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流教师的支撑。***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1]但是,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占比不断攀升。他们一方面处于人生中的黄金年龄,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和能力强,但另一方面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期,存在教书育人意识不足、能力不强、渠道单一等问题,导致其对一流专业建设的支撑力不够,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

事实上,国内各大高校已普遍意识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通过岗前培训、“以赛促教”等方式探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模式和机制。但是,随着高校青年教师规模的不断扩大,仅基于校级平台的传统提升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师培养的需求。同时,在高校普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当下,二级学院已成为青年教师的直接培养单位和负责单位,肩负着青年教师培养的重任。基于此,在学校教师能力培训基础上,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并完善基于校院两级平台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互补互促型模式和协同机制迫在眉睫。

因此,本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改革为研究对象,针对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意识、能力及渠道上的问题展开剖析,基于院级平台探索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与本科人才培养的相辅相成的长效机制。

二、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数量的扩张,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占比逐渐提升,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其教学能力建设也随之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当前,学者主要围绕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教学能力影响因素以及教学能力提升方法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教学现状方面,多数文献认为目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整体上教学能力相对偏弱。[2-3]究其原因,现有研究主要从青年教师内部个人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探究。在内部个人因素方面,青年教师的压力承受能力、年龄阶段、性格特点等个人因素会从内部影响他们的教学能力。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青年教师入职后容易遇到高原期,如果此时缺乏内外路径的突破,将会影响其教学能力的提升。[4]此外,高校的管理也是影响青年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将使教学能力缺乏外部保障,培训人员的专业性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目前许多高校都注重科研价值,缺乏教学激励机制,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的弱势地位影响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阻碍教学能力的提升。[5-6]同时,现有教学评价存在的重量轻质、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评价结果反馈不到位的问题,都不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7]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学者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相应的提升路径或方法,主要包括共同交流学习、文化、实施岗前培训、教学竞赛、优化制度建设等。[8-9]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围绕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富有深度的研究,但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主要体现在已有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或方法的研究,比较注重从国家层面或从学校层面进行分析,对学校和学院如何协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究较少。然而,现在国内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校—学院”两级治理机制,与青年教师关系更密切的是学院,因此,从学校层面进行“大水漫灌”式的培养模式不够精准,无法照顾到各二级学院独有的教学特点。而且,不同于学校层面,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呈现教学内容相近、教师之间更为熟悉等特点,因此,二级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理应做出一些改变,以便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有必要从学院视角探究提升其教学能力的方式方法,构建校院两级平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互补互促型模式和协同机制。

三、一流专业建设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困境及解决路径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困境

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不足,与一流专业建设对教师“以本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存在差距。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当前的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对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事业心的认知也存在差异。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淡薄、动力不足,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和“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导致其工作重点出现偏差。因此,端正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态度、激发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动力,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高校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不强,那么高校就很难实现一流专业建设。目前,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为非师范类毕业生,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既不了解课堂的教学规律,又没有掌握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信心不足等问题,造成“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等现象,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造成阻碍。

不仅如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渠道有限,难以实现一流教师成长向一流人才培养的转化。多元化的联结渠道是青年教师将思想、知识等传授给学生的前提条件。但是,部分高校教书育人的渠道较为单一,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空间上限于“教室”、时间上限于“课内”、内容上限于“教学”,难以实现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向学生高质量培养的有效转变,导致高校师资培养与学生培养出现割裂现象,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改革路径

立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建设,青年为基”的发展理念,高校应以“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为基础,以“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为支撑,以“拓宽教书育人渠道”为条件,构建青年教师发展与本科学生培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微观化长效机制,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框架

1.构建三轮驱动保障激励机制

以高校强化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意识为导向,构建 “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指引”三轮驱动的保障激励机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职业素养。对每一批入职的青年教师,二级学院都要组织“青年教师面对面座谈会”,邀请资深教师进行主题演讲,促使青年教师明确教书育人职责,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二是明确工作规范,营造严谨教风。高校要带领青年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文件,领会文件精神,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学习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学校和学院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督促青年教师传承严谨教风。

三是进行政策指引,加强制度保障。高校要实行青年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机制,把教学业绩特别是教书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指标;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设置教学贡献奖等教学类奖项,提高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

2.搭建便捷化学习交流平台

高校要搭建“快、小、灵”模式的便捷化学习交流平台,围绕“一个基础、两个融合、三个协同”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学习交流平台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学习交流平台

“一个基础”是指夯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即创建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作室,形成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模拟—反馈—优化”四阶段培养模式。高校要聘请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模拟课堂、模拟竞赛等,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建立学生反馈体系和同行反馈体系,对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馈;针对不足,资深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优化措施。

“两个融合”是指以课程、内容、方法为载体构建“思专融合,专业融合”机制。高校要树立“思想政治做引领,专业知识为支撑”的“思专融合”理念,在所有专业课程中以案例、浸入式等方法融入思政元素,提高青年教师思专融合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财经本科人才;发挥青年教师专业背景多元化和复合化优势,通过“午餐会”等活动,引导青年教师树立融合发展理念。

“三个协同”是指强化“科教协同、产教协同、政教协同”。高校要为青年教师提供担任科研班主任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为学生做学术讲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选拔青年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承担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动产业需求与学生培养相对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3.构建教师与学生联结机制

高校应构建“一主三辅”的教师与学生联结机制,拓宽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渠道,突破“时空事”限制,推动教师供给与学生需要对接。

“一主”是指青年教师应利用好“课堂”主战场,避免“满堂灌”,通过混合式教学、智慧课堂等,以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助推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对接。“三辅”是指高校应利用除课堂教学外的其他时间、空间和内容搭建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渠道。例如,创建青年教师工作室,为学生联系教师提供除教室外的另一固定场所;鼓励青年教师创建教学公众号,为学生提供教学、科研、心理等方面的课外辅导,突破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限制。

四、结语

本研究立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建设,青年为基”发展理念,响应“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国家战略指向,针对当下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教书育人意识不足、能力不强、渠道不多的问题,提出以“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为基础,以“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为支撑,以“拓宽教书育人渠道”为条件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探索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学生高质量培养相辅相成的实现模式和机制,

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立德树人、以技强人、融合育人、协同育人”能力,进而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创新融合、服务社会”的综合型人才,助力一流专业建设,助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