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刘晓宇,王 杰,余德平,伍剑波,艾 丽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为此,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了“1516”三全育人模式,探索如何在高校二级学院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内化于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2020年9月,***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强调:“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3]机械制造业是当代工业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推动机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中国智造”的伟大变革,就必须高度重视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形成机械工程领域人才成长梯队和“中国制造2025”领军人才的后备力量。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瞄准机械工程学科国际前沿,聚焦装备制造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还要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内化到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为此,高校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中国特色,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科技报国情怀,明确使命担当,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既有决心,又有信心,鼓励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了“1516”三全育人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第一个“1”是指1个育人目标,即培养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机械工程领域拔尖人才,并围绕该育人目标构建浸润式、一体化“三全育人”模式,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协同并进;“5”是指以2种机制、3大主体为抓手,充分整合育人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的全员化;第二个“1”是指1个体系,即建立面向新工科建设、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点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6”是指6项措施,即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科研实践、党团组织、主题活动及社会实践为着力点,实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
图1 “三全育人”理念下机械类专业“1516”育人模式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围绕“培养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机械工程领域拔尖人才”的育人目标,凝炼了“精机善械、育人铸器”的学院院训,积极探索“1516”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多措并举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内化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2机制、3主体为抓手,充分整合育人资源,建立了党政领导、师德榜样、思政管理等多方协同的全员育人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全员化。
1.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有效防范师德失范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精神和“三全育人”要求,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通过建章立制、强化教育、正面引导、严格监督,形成了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和监督体系。院、系、学科协同配合,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立体工作机制,制订了《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教师师德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办法,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与监督工作小组,开展师德教育、宣传、监督和奖惩工作。院系党政负责人为师德建设第一责任人,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师资引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系(学科)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工作机制。学院通过“警示教育”“学术沙龙”等措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无师德师风负面舆情发生,实现了师德师风“零事故”。
2.发挥班子示范作用,价值引领润物无声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领导班子坚持思想铸魂,强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师德建设。书记、院长多次深入基层讲党课,担任荣誉班主任,为研究生、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本科生作大学生涯规划讲座,指导本科生参加“百年红色,美丽中国”特色主题活动,共同制作党徽皮影,传承红色基因。书记、院长将思政教育渗透式地融入了各种特色互动,润物无声地实现了价值引领。
3.选树师德榜样,追求卓越蔚然成风
四川大学积极开展立德树人奖、卓越教学奖等评选,同时举办“德渥群芳”育人文化建设等活动,选树优秀师德榜样。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共有120 余人次在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先进个人等奖项,10 位教师获评校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7位教师获得卓越教学奖、唐立新教学名师等,26人次辅导员获评校十佳等,2个导师团队获校德渥群芳育人文化优秀团队。
4.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师德传承效果显著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强化师德传承,充分发挥老专家作用,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让青年教师在老教授的言传身教下实现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的快速提升,成为一线教学和一线科研的主力。通过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学院的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现已成长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先锋队、教学创新改革的排头兵、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力军: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建成课程思政榜样课程30余门,主持省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0余个,并多次受邀在多所高校作课程思政专题报告;踊跃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不断锤炼教学技能,深入课堂教学改革,40余人获得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示范教师及教学质量优秀奖;深耕教学学术研究,承担高水平教改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组建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单项科研经费破千万,十余人牵头科技成果、获得多项省级科技奖励。
5.配齐配强思政队伍,管理育人卓有成效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制订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以专业教师为核心、专兼职辅导员与教学管理人员相结合的立体化思政队伍,同时多项举措配齐、配强思政队伍,如新入职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对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支持辅导员“双线”晋升、设置辅导员岗位津贴、落实辅导员政治待遇、全方位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等,强化思政育人成效。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立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面向“新工科”建设,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点,构建了融合“一流”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类专业特色班、多学科交叉育人体系、具有学校特色实践育人体系的“五位一体”机械类专业全过程育人体系,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扎实推进“一流”体系建设
2021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全面推进》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教学成果奖评审等。”[4]因此,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将“课程思政榜样课”作为首要抓手,扎实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的建设,现已建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三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同时建成多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
2.全面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纲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依托,建立并不断完善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着力夯实育人成效。目前,机械工程学院是四川大学唯一所有本科专业全部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院,并已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
3.不断加强机械类专业特色班建设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立足“智能制造+信息”“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方向,为促进更深入的学科交叉、提高更全面的实践能力,培养更优秀的专业人才,积极探索特色班建设。目前,学院已建成“机器人创新实践班”“智能感知与物联网应用创新班”“材料智能化成型创新班”三个特色班,学生可以在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中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及特色方向,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4.积极构建多学科交叉育人体系
为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良好职业素养、交叉学科知识、强烈创新意识的创新拔尖人才,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育人体系。例如,学院引进医工融合创新科研团队,举办医工融合高端学术论坛,并建成了“医学技术+智能制造”双学士学位班,旨在面向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以医学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医工交叉学科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5.持续完善具有川大特色的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
在实践育人方面,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分别在校内外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校内,学院依托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了以智能制造和虚拟仿真为支撑点、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教学平台,面向“新工科”的研究探索型工程实践平台,以及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性双创教育平台。在校外,学院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等29个实践基地及川大—青岛、川大—宜宾2个产业研究院,助力国防事业、服务地方经济。通过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学院将学生人生规划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科研实践、党团组织、主题活动及社会实践为着力点,开展了探索与实践,打造了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1.强化第一课堂育人,价值塑造卓有成效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将第一堂课育人作为首要育人阵地,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已建成校级课程思政榜样课程33门,通过将工程伦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另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工程观、加强劳动教育,学院打造了2门校级首批通识“金课”——“天工开物:智造工程的技艺与文化”和“万物的面貌:以测量洞悉科学”,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意识。
2.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学科竞赛成绩突出
在重视第一课堂育人的同时,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采取了多项举措,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格局。第一,学院积极牵手校外优势资源,邀请多位国防军工等企业专家为学生上思政课,举办“产学研协同育人”系列讲座,促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工程案例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大国重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更加明确使命担当。第二,学院建设“智造星工程”“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条件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学院依托工程训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同时秉承“劳动渗入训练,思政融入实践”理念,通过基础训练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训练项目,将劳动精神、知识、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价值品格的塑造与知识能力培养的统一。第四,学院聚焦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每年有超50%的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0余项,省级以上课外科技竞赛奖200余项。
3.强化科研实践育人,学生科创成果斐然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立足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及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学院学生科创成果斐然,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10余人获评“四川大学十佳学术之星”,同时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企业增收近千万元。
4.强化党团组织育人,示范引领作用卓著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将党支部建在学科点,选聘学术带头人担任支部书记,同时将党小组建在科研团队,以党建带团建、带班建、带社团,加强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和底线意识。在党团组织育人方面,学院采取了四项主要举措。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为特色,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工作做好支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活动、“四史”学习长效化活动,引导学生爱国知史。第二,构建文化育人机制,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学院建立优秀党员和杰出校友示范引领的文化育人机制,“研究生党员学长引领计划”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精品项目被全校推广。第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学院落实“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战略,组织支部党员5人次进驻青岛研究院和宜宾研究院;支部成员建成的“高端数控刀具智能设计制造与应用创新中心”打破了高端制造行业受到国外强烈限制的现状,为地方企业增收300余万元。第四,创新学习教育载体,支部活动特色化。学院持续开展“点亮微光”志愿活动,关爱盲童,获四川省青年志愿项目大赛银奖;引领本科生党支部、硕士生党支部召开“铭记历史,走向复兴”等主题党日学习,做到思想领航。
5.强化主题活动育人,文化浸润效果显著
文化育人的目的是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浸润式的文化育人环境。四川大学充分利用校友、红岩英烈江竹筠(江姐)诞辰一百周年的契机,大力开展“传承弘扬江姐精神,做新时代红色传人”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打造一个馆、创作一台剧、建设一个班”,全面推进学校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对革命文化传统的弘扬。悠久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在四川大学校园里蔚然成风,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机械工程学院也积极开展多项红色主题活动。例如,在“百年红色,美丽中国”主题活动中,学生在主动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将皮影技艺与激光加工融合起来,实现了红色文化与工程实践相浸润;通过“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座谈会、“百年党史青年说,红色精神代代传”党史主题演讲比赛、“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参观建川博物馆并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6.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服务社会能力增强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思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需求,致力于治蜀兴川和西部大开发事业。第一,关爱盲校,坚持23年服务社会。学院坚持23年的“点亮微光”关爱盲校活动获四川省青年志愿项目大赛银奖。第二,扎根西部,连续22年志愿支教。学院本科生连续22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支教计划,其中本科毕业生张某丰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赴大凉山支教1年,并于2019年4月30日参加四川省“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作为优秀青年代表发言。第三,振兴西部,精准服务脱贫攻坚。杰出校友谭某峰2009年硕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家乡当大学生村干部,现任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党委书记。他到任时的中益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之一,在2020年8月的全国脱贫攻坚普查中,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全乡539户贫困群众全部达到脱贫标准。第四,深入基层,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学院优秀毕业生胡某生,在上海商飞从事C919 大飞机的核心技术攻关及试飞/适航取证工作,并响应党中央号召,作为“大飞机支教团”骨干教师,主动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兴平乡开展扶贫支教工作。
高校二级学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层单位,肩负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如何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良好的育人模式是二级学院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新时代高校二级学院需要“有组织”地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有研究”地从全员、全程、全方位着力进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需要“有责任”地从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评价,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