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4-07-06

钟海富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之路。2019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1+X” 证书制度,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1+X” 证书制度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部署,是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深化实施的催化剂。“1+X”证书制度框架是引领和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是深化和推进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的重要支撑。因此,在“1+X”证书制度下,厘清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的意义和内涵特征,及时把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的现状和困境,不断探索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实施有效路径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也是贯彻和落实***总书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方针的创新性实践,有利于为真正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有效深度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一、“1+X”证书制度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专业课程是高职教育事业的核心,是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专业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战场,也是实现“1+X”证书制度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更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切入点与落脚点。[2]因此,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效衔接和融通,需要得到高职院校及时响应,包括明确课程改革创新目标,根据深化产教融合要求重组专业课程结构,创新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不断提升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与行业企业“产”互利共赢

落实“1+X”证书制度,要求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围绕产业发展现状,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和管理全过程。“1+X”证书制度有利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建立核心利益共同体,从而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教”与行业企业“产”的一致性问题。因此,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看,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通过与企业用人职业标准进行无缝对接,可降低企业用人的二次培训成本,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互利共赢。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1+X”证书制度要求高职院校通过“X”证书融入多种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共享课程教学资源,不断培养高职学生成为多技能、多知识、多体验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让高职学生提前适应不同企业的工作环境,为毕业后就业赢得更多选择的机会。因此,从就业能力的角度来看,落实“1+X”证书制度实施,推进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创新,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多项专业技能,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高职学生更快地从学生角色转为“社会人”角色,不断提升高职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二、“1+X”证书制度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的内涵特征

(一)课程标准由单一标准化转向复合多样化

传统的高职教育执行的是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应的是单一的标准化职业岗位,而在“1+X”证书制度下,“X”证书对应多个不同的课程标准,且对应多个不同的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不断创新课程体系,逐渐转向复合化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通道。“1+X”证书制度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的课程标准要以行业企业为基础,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之前,要通过收集与分析相关行业企业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制订适应产业结构市场的复合多样化课程标准。[3]

(二)课程内容由专业同质化转向课证共长化

传统的高职教育实行的是专业同质化的课程内容建设模式,即高职学生入学后只能按照录取专业接受同质化的培养方案,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内容,培养的是标准化的职业岗位人才。而“1+X”证书制度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要求课程内容建设应包含“X”证书对应的职业标准要求的技能与培训内容,强调的是“课证”共长,由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内容设置与开发,将学习领域和真实工作领域有机结合起来,选取动态化的技能知识构建课程内容,真正做到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创新开发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X”证书职业标准相吻合的课证共长。

(三)课程结构由三段式学科结构转向复合型工作结构

传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一般采用“三段式”学科结构,即将课程内容结构分为基础课程、认知课程和进修课程三个阶段,从学科结构的角度促进产教融合课程内容的层次化,旨在培养专一化的技术人才。而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强调的是培养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结构由学科逻辑逐步转向工作逻辑,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结构层面必须逐步改变以知识逻辑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而应以行动逻辑结合工作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以“X”证书职业标准为主线、以培养复合型多技能的职业人才为目标、以模块化和多元化为主导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结构。

(四)课程评价由学校单一化评价转向社会多元化评价

课程评价是主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通过运用科学而有效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估和诊断的过程,在课程建设中起着指导、监督和激励的作用,是课程改革创新的坚实保障。[4]高职院校传统课程评价考核模式主要依据学校单一化评价标准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表现,以此判定该课程的质量效果。而“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考核目标,因此,建立校企双方融合的社会多元化课程评价与优化机制,是深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的强有力保障。

三、“1+X”证书制度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的现状与困境

(一)课程体系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步伐

随着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专业的集群化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贯彻和落实“1+X”证书制度的有力抓手,但对如何深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把“1+X”证书课程体系中的“X”课程与专业集群进行有机融合,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1+X”证书课程体系建设还跟不上专业集群的发展步伐。

(二)校企协同共建课程体系融合不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之路,但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企业参与共建力度不足、企业真实岗位需求与课程体系建设脱节、企业岗位实践标准与实训课程标准不匹配等问题,这表明校企协同共建课程体系融合仍存在不足。

(三)“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结构冗余

“课证融合”是高职院校贯彻和落实“1+X”证书制度成效的具体表现,高职院校只有厘清“1”与“X”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优化“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结构。但是,由于“1”与“X”课程两者都以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为课程建设目标,两者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存在简单重叠课程内容的现象,没有整体规划,缺乏系统性,导致“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结构冗余,进而影响“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效。

(四)“产教融合”课程结构存在脱节

“1+X”证书制度下深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改革,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能真正做到“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接轨。但是,由于当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度不足,对产业市场的发展动态和技术要求缺乏及时了解,对整个产业链的岗位操作技能标准不够熟悉,导致“产教融合”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不吻合,“产教融合”课程结构与产业链的岗位操作技术要求脱节。

(五)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够系统全面

课程评价是高职院校评估深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成效的有力手段,构建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够系统全面,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评价主体,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课程评价主体单一、课程评价指标不够科学、与行业企业岗位用人标准要求脱节等问题。

四、“1+X”证书制度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实施路径探索

(一)基于专业集群模式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专业集群是高职院校实施深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的必然趋势,在“1+X”证书制度下,实施专业集群化课程改革,既能培养高职学生掌握多个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又能对高职院校专业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实现相近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从而弥补专业集群在课程实践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推动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专业集群模式构建课程体系要依据专业集群的特点要求,从专业的关联性、专业的通用性和专业的独立性等方面着手,立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将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与专业集群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依据专业集群所对应的岗位职业标准,结合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厘清核心专业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基于专业集群模式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广西,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现代商贸物流人才需求为宗旨,充分发挥校、政、行、企在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联动作用,打造以物流管理专业为核心,覆盖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工商企业管理以及汽车营销与服务等专业,以现代商贸物流发展需求为基础,紧扣广西物流产业发展新动态,极具鲜明特色的现代流通专业群。围绕现代流通专业集群模式,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融通,上层互选”的课程体系。底层共享部分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集群平台课程构成,旨在实现对学生职业基础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中层融通部分以专业方向模块为主,突出各专业自身特色,基本覆盖现代流通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全流程中需要突出的主要环节,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层互选部分由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构成,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并将“1+X”证书考证内容融入各专业课程模块,单独设置考证培训和相关课程实训。

(二)基于产业学院模式构建“基础+拓展”的课程体系

产业学院模式是校企深度融合的直接表现,高职院校应通过与产业内龙头企业紧密融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对接行业企业规范,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内容,共同设置产业融合课程标准,融教学过程于生产过程,对标产业链的各环节发展要求,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相符合的课程体系标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同时,产业学院应立足于各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对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强化各方产教融合诉求,自觉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利益共同体。一方面,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开发,有利于高职院校及时修订与最新职业岗位标准匹配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更有助于形成真实岗位一线教学案例,从而极大地丰富产教融合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导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将最新职业岗位标准和技术要求及时传授给学生,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让学生更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前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能力,降低企业用人的二次培训成本。

在“1+X”证书制度下,产业学院模式有利于搭建产业园、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树立共同的育人理念,健全协同育人的课程标准体系,通过利用行业企业的大数据资源库,根据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5]这一模式能够不断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课程内容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基于产业学院模式构建“基础+拓展”的课程体系。

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其物流管理专业以重点服务广西现代物流集聚区和特色物流市场的供应链管理人才需求为宗旨,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的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立足为广西糖网、华南城和南宁保税物流中心的仓储式商场、仓储配送中心和商贸物流园区等产业业态服务,实现专业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化需求无缝对接的指导思想来构建并完善“基础+拓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主要由通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旨在实现对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素养通用能力的培养;拓展课程主要由专业核心拓展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构成,突出专业的职业特色,基本覆盖了供应链运作流程中的主要环节,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现代流通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三)基于“1+X”证书制度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融合,在设置学历证书“1”教育课程时不能简单地重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教育课程,而是要合理地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厘清“1”与“X”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整体协调谋划,去除冗余繁杂的课程内容,优选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课程,对“1”与“X”课程进行全面梳理,找到两者之间的课程利益平衡点,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课程体系, 将职业岗位新技术、新标准和新方法融入课程体系,确保课程的内容及时更新,有利于保证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时效性与前瞻性。[6]在“1+X”证书制度下构建“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把“X”证书若干等级标准内容转化为不同专业课程并融入课程体系,即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X”认证课程,同时将“X”证书中部分课程内容转化为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并融入原有专业核心课程,确保课证融合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每个专业根据“X”证书职业标准要求制订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同时依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置专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总之,高职院校在设置优化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将“X”证书认证课程与实训课程关联起来,努力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要求不脱节,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7]

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通过将相关“X”证书认证的课程根据不同学期课程设置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相关专业课程与“X”证书认证课程的有机融合,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学期主要设置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第二学期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辅;第三学期以专业核心课为主,专业基础课和“X”证书认证课程为辅;第四学期以专业核心课和“X”证书认证课程为主,并全面开展“1+X”证书的中级认证;第五、第六学期主要是完成职业能力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参加“1+X”证书高级认证。

(四)基于产教融合成效构建校企复合型课程结构体系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应围绕行业企业真实诉求和岗位实践要求而展开,着重探索“X”证书课程与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岗位技能需求共生发展,进而形成流水式、模块化和场景化的课程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产教融合成效和校企合作基础,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复合型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1.构建流水式的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应充分运用“理论—生产—实践”的课程开发理念,将企业生产真实环境与课程内容建设融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产业链构建相关专业领域学习的流水式课程结构,帮助学生真正地从产业链角度出发,通过各种实践课程设置匹配岗位实践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通过引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实践操作内容,从产业生产的角度构建流水式课程结构,要求学生全部参与生产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每个产业链环节中专业技能的应用,从而避免出现理论知识与专业实操相互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结合产业链生产流程,以“产教融合、同步培训”为教学策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融入企业生产实践,让学生针对上下游产业的不同岗位逐一进行多岗位轮训,以此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的匹配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向企业实习靠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8]

2.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直接体现在充分利用企业专业导师资源协助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方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和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通过了解前沿市场,掌握产业市场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结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围绕企业岗位技能要点来构建知识体系完整的“模块化”课程。一方面,模块化课程结构的构建,需要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通过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内容进行重组和结合,形成不同的以真实工作岗位环境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每一个模块化课程都包含不同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各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相互关联,并按照企业实践工作岗位的晋升通道进行设计,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掌握基层、技术层、领导层各个层次员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成效,积极推进校企协同齐力建设模块化课程,通过“以产定岗、以岗定课、以课定教”的模式,形成“一条产业链对应多个岗位、一个岗位对应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对应一本实操教材”的产教融合机制,以此确保构建产教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的有效性。

3.构建场景化的课程结构

开发与建设校企协同的优质场景化课程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的重要举措,即通过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产教融合互联网实操课程平台,基于企业真实岗位工作场景形成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真正实现“岗位工作场景在线看,企业设备实操流程在线学”的场景化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与操作环境,以此弥补校内教学设备与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场景化课程可以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和互动,通过智能交互功能的课程动态资源,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构建职业素养、职场文化和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场景化课程结构,也有利于实现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构建场景化课程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合理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校企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训的课程融合模式,确保校企协同开发场景化课程资源工作得以有效推进。

(五)基于常态化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诊断评估体系

在“1+X”证书制度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化的课程诊断评估体系,在继续保留学科课程考试考核基础上,围绕企业岗位实践满意度、学生职业技能达成度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形成由高职院校领导、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企业专家等人员组成的课程质量保证诊断小组,确保在常态化机制下多元化的课程诊断评估体系能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地评估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成效。

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通过构建内部课程质量保证体系,从课程符合度、课程完整度、课程达成度、课程满意度和课程创新度五个方面构建了多元化的课程诊断评估体系。具体课程诊断评估体系内容如下。

第一,课程符合度从课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标准、符合学生成长需求和符合岗位需要四个方面进行评判。其中,课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包含4个观测点,符合教学标准、符合学生成长需求和符合岗位需要各包含2个观测点。在课程诊断评估体系中,课程满分是100分,课程符合度占22分,各个观测点可依据权重分别赋分。

第二,课程完整度从课程团队完整、课程教学方案完整、课程教学环节完整和课程资源完整四个方面进行评判。其中,课程团队完整和课程教学方案完整各包含2个观测点,课程教学环节完整和课程资源完整各包含3个观测点。在课程诊断评估体系中,课程满分是100分,课程完整度占22分,各个观测点可依据权重分别赋分。

第三,课程达成度从规划达成(包括课程建设达成专业建设规划要求和课程建设达成人才培养规划要求)、质量达成(包括教学过程全覆盖和教学质量保证有效果)以及成效达成(包括课程开设效果和社会需要服务贡献达成)三个方面进行评判,每方面均包含2个观测点。在课程诊断评估体系中,课程满分是100分,课程达成度占16分,各个观测点可依据权重分别赋分。

第四,课程满意度从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教师对课程满意度、企业对课程满意情况和政府对课程满意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评判。其中,学生对课程满意度包含4个观测点,教师对课程满意度包含3个观测点,企业对课程的满意情况包含2个观测点,政府对课程的满意情况包含2个观测点。在课程诊断评估体系中,课程满分是100分,课程满意度占19分,各个观测点可依据权重分别赋分。

第五,课程创新度从课程建设模式创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模式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创新四个方面进行评判。其中,课程建设模式创新包含6个观测点,课程内容创新包含4个观测点,课程模式创新和课程考核方式创新各包含3个观测点。在课程诊断评估体系中,课程满分是100分,课程创新度占21分,各个观测点可依据权重分别赋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