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学存在视角下同步直播课堂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24-07-06

张 琳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一、引言

实现教育公平一直是世界各地教育者和研究者们致力实现的目标。教育不公平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致使经济萎靡不振,影响社会整体发展。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1]在“互联网+”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积极影响下,传统教学方式正在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催生了教育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并衍生出新型课堂,以此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及名师课堂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2]同步直播课堂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同时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同步直播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将优秀的教学资源传递给异地课堂教室的学生,优秀教师可以同时给本地和异地两地教室的学生进行教学,弥补了师资力量薄弱地区的不足,让异地学生可以同享优质教学资源。

目前,研究者较多关注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较少从教学存在理论视角对同步课堂的教学进行剖析。对此,本研究从教学存在视角分析同步直播课堂教学现状,试图探讨同步课堂开展中师生教学存在感不足的原因,探索教学存在视角下同步直播课堂的建设路径,为提高同步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同步直播课堂概念辨析

同步课堂也称同步互动课堂、同步直播课堂等。[3]在近年的教与学的实践中,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地位已经发生了转变。通过视频会议、网络会议和虚拟学习环境,远程端学习者能够实时参与学习讨论,这被称为混合式同步学习。[4]根据边远地区学生的学习地理位置,混合同步学习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个物理教室;另一类是远程的不同的物理教室。[5]同步混合教学为远程学生和面对面参加的学生提供了保持传统课程的指导和舒适度的可能性。同步课堂有四种不同的界定,分别为教学范式、教学模式、教学系统、学习环境。[6]同步课堂作为一种教学范式,主要是因为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实时的教学互动,注重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可解决教学活动的单向性、封闭性的矛盾。[7]

混合同步直播教学项目学习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中心教室(也称本地教室、中心校),位于发达城市区域且拥有丰富的高质量学习资源;远程教室(也称异地教室、教学点)位于偏远农村地区;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技术故障诊断支持。在中心教室的教师向学生讲解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分别在一个中心教室和多个远程教室同时上课。远程教室的教师主要协助管理和督导所在教室的学生。此形式下的同步直播课堂教学环境正是本研究探究的场景,即以网络媒介为介质,同步本地教学互动与异地教学互动的教学场景。

三、混合式同步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保障不足,无法创造出现场感

因为网络环境的保障不足,同步课堂开展过程受限,教学资源远距离传输受阻。[8]同步课堂是以网络技术环境和远程互动教学系统为支撑的,在环境和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网络中断、视频画面不清晰、声音传输有延迟等问题,影响中心校与教学点师生的课堂情绪和教学效果。师生基于屏幕影像的交流的有效性相对于面授课堂的效果较差,加上技术设备仍在更新完善中,同步课堂无法创造现场感。技术问题可能妨碍远程学生在某些课程中与教师和中心校学生进行交流。对此,学校要加强与技术公司的联系,寻求技术支撑,确保技术公司定期到学校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师生交互性不够,异地教室学生存在感不足

常咏梅等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同步直播课堂存在异地教室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困惑很难实时解决、学习成效不佳等问题。[9]对异地课堂的学生来说,基于屏幕影像的交流互动难以真实感受到教师的情绪和情感,教师也很难及时透过屏幕捕捉到他们的反应并做出及时反馈,大大降低了课堂真实体验感。由于同步课堂的人数较多,在难以兼顾两个不同状态的课堂的情况下,主讲教师通常会以本地教室的学生为主,使异地教室的学生陷入“被边缘化”的不良体验境地,影响其学习积极性。[10]在进行教学课堂直播时,主讲教师无法兼顾本地教室学生和异地教室学生,出现教学点学生总是作为附带和配角而存在的现象[11],导致异地学生只观看、只听,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12]时间和技术设备的限制,成为中心校教师在直播课堂中很难开展师生交互的主要原因。[13]加上主讲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本地学生水平,异地学生因不理解、跟不上等而出现不专心、走神,甚至厌学现象。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安排,远程教室的教师在学生有需要时才出场,学生无需要时则在一旁默默观察。异地教室学生很难与本地教室学生、中心校教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远程教室的教师与异地学生之间被动交流,也使异地学生产生孤独感,出现归属感差、存在感低的问题。要改变这一困境,中心校教师需要为本地教室学生和异地教室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安排和学习活动,以保障课堂的一致性。

四、COI理论及其对教学存在视角下同步课堂建设的启示

同步课堂能否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于如何从课堂中提高教学效果,构建一个适用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环境的学习框架。探究社区(Community of Inquiry,COI)理论框架是网络学习中的一个有效框架[14],揭示了网络学习探究的动态特征,为研究者提供了理解网络探究学习社区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体系[15],具体如图1所示。COI包含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三个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网络学习社区中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其中,教学存在感揭示教师创建并维系探究学习社区所承担的角色或履行的责任,具体包括设置与组织、促进对话、直接教学等[16],是最核心的要素;社会存在感是指探究社区中的参与者将他们的个人特征投射到社区中的能力,从而将自己作为“真实的人”展示给其他参与者[17],即学习者能够通过网络媒体在互动交流中表现自我的能力;认知存在感是指学习者在批判性探究社区里通过不断反思和对话来构建意义的程度[18],在教学实践中包括触发、探究、整合、解答四个阶段。COI理论框架对混合式同步直播课堂常态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图1 COI理论框架

(一)同步直播课堂的内容框架

从COI理论视角看,混合式同步课堂建设要从增加学习者教育经验出发,需要营造课堂气氛,然后选择课程内容,再到支持师生对话,结合学习环境和技术支持,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与面对面交流相比,异地教室的师生对话的交互性较差。因此,更好的课程设计应该同时考虑本地教室学生和异地教室学生对同行合作的更深入理解。从课堂实际出发,中心校教师围绕设计与组织、促进对话、直接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一整节课的教学,在课堂中建立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认知存在感,加强师生互动并提供预先的营造气氛方案,明确任务设置,促使异地教室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本研究基于COI理论框架提出如图2所示的适用于混合式同步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

图2 混合式同步直播课堂内容框架

(二)教学存在视角下混合式同步课堂优化路径

1.两地学生一体化,提升同等教学存在感

同步课堂是为了解决教育均衡问题,而通常情况是异地教室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甚至包括学生学业水平都远不及本地教室。据此,在进行同步直播教学时,中心校教师不能一味地将优质教学资源向薄弱地区传送,而应对两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水平进行调查,实现两地学生整体水平一体化,总体上能够跟上教师教学步调和适应教师教学风格。教学存在感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尺,它阐释了教学环境下建立良好学习体验的核心要义,其理论视角对改进网络教学、面授教学及混合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具有指导价值,可作为建立有效教学的抓手。[19]要使异地教室学生获得同等的教学存在感,教师需要对异地教室学生给予同等的关注。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上,保证两地的教学进度一致,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给两地学生做清晰的说明,让学生明白要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二是在促进对话上,兼顾异地教室学生的疑惑和困难;三是在直接教学上,为两地学生提供价值的类比、有用的阐释,并对较难理解的问题进行翔实的示范,提供学习材料。

2.打造教育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提高交互技术水平

从技术支持方面加强同步课堂教学环境的建设,对增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步课堂建设要同等重视两地学生的学习需求,保障技术的稳定性和交互性以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20]在未来的同步课堂建设中,教育智能化将成为各教学场景的关键指标,促使“互联网+教育”催生各种教育新形态。例如,通过对真实场景进行镜像的虚拟,元宇宙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形态朝着多元化方向演变。[21]为使人机协同获得实时教学状态,同步直播课堂教学的传输效果、临场体验、实时交互需要得到充分保障。利用智能技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弥补师生间的情感缺失,为异地教室学生带来更多的社会存在感。

3.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双师”教学同步进行

同步直播课堂的出现多是城市地区中心校帮扶乡村地区教学点,或发达地区中心校帮扶不发达地区教学点。但未来同步直播课堂不一定非得是优质中心校帮助薄弱教学点,也可能是多教学点与中心校的交流和学习。因此,加强两地教师间的交流,给予异地教室教师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异地教室教师从助教转变为主讲同等重要。目前阶段,异地教室教师主要协助中心校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组织好异地教室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以及学习中心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经过长期的观摩学习和交流互动,异地教室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中心校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得到反馈和补充。未来需要把握好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两地教师由“一主一辅”转变为“双师”,打造同步课堂中的双师效应。

4.注重评价方式,关注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生评价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无论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教学媒体、网络环境、学习平台等需要更多的智能技术支持。在关注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同步直播课堂教学还需要关注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生评价,考虑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间更多的适配性。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及自评和他评等全面了解学生的感知情况,利用智能技术手段观测学生的学习状态,收集和分析学生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形成性数据进行实时跟踪的观测和分析,形成学生自画像,以此生成更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安排。此外,自评和同伴互评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智能设备,需要可及时评价的智能系统的辅助,让学生在产生高度认知和激发高阶思维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同步直播教学质量。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同步直播课堂教学已经发展出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从“1对1”教学模式发展到“1对N”教学模式,发挥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优势。未来同步直播课堂教学将朝着智能化和多元化发展,不仅剖析教学设计、课程组织、课堂交互情况,而且从教学策略、技术环境、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新路径的探索,为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方向和指导,为实现教育公平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