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曾 荣,左慧芬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广西桂林,541199)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举措。[1]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者和“主力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立德树人成效。[2]***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3]
综合英语是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基础阶段最主要、课时量最多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传授英语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例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英语师范专业综合英语课程采用的教材是《21世纪大学生实用英语(全新版)》,该教材中的语篇大多选自英美国家报刊、杂志,也有部分是英美原著的节选。综合英语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如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及科技等内容,一方面具备极高的实用性和学术性,另一方面可读性和趣味性也很高。综合英语课程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英美国家的窗口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能通过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学会包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带领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根据我校英语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英语课时量远多于其他课程。我校师范专科授课时间是五个学期,综合英语的课时量在一到五学期的配比分别是:第一、二学期是每周六节,第三至第五学期是每周四节。以每学期授课十六周来计算,第一、二学期平均授课量达96节,第三、四、五学期有68节,是阅读、听力、语法三个必修科目的总和。综合英语课程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任课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所传达的思想,对学生的心灵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言行影响深远。[5]因此,综合英语课程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使命,而且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需要用自己的高尚师德去感召学生塑造高尚人格。综合英语课程教师应该在课程思政任务中树立主导意识和担当意识,牢记自己身上的双重育人使命,抓住英语课堂这个育人的主要渠道,将专业教育与思想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双向育人的伟大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多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不理想,课堂产出效率低,思政学习流于表面。另外,思政课的课时较少,无法满足立德树人的要求,因此,在专业课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成为思政课的重要补充。综合英语课程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培训、研讨、学术交流等方式,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渠道,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扩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储备,准确把握时政问题的方向,提升用先进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是立德树人实施效果的保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会感染和影响学生。综合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境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英语教师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正面形象感召学生做出积极的改变。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是否理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心甘情愿地接受思政内容,并让它浸入心田。每个个体的不同的特征都是表象,而不同特征表象形成的根源是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空间,以及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价值观的熏陶。假大空、喊口号的思政建设是无法进入学生心灵并对他们形成滋养作用的。教师要想把课程思政做细做好,就需要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和长处,因势利导,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跟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思政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所倡导理念的共鸣。
课程思政是个新理念,教师在摸着石头过河,学生对这种理念的接纳也需要时间去适应。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需要注意提升精准性,认真思考匹配的思政元素,或者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才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提高学生在思政环节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另外,教师还需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阐明课程思政的原理和重要性,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体会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意义,积极参与其中。
深挖教材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是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中主导作用的重要一步。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同时包含了价值引领的功能,这两个功能的联结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找到课程内容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并用这些思政元素与单元的知识目标对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职业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立足点,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建立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之上。[6]因此,如何塑造和提升大专师范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意识应成为综合英语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生实用英语》为例,该教材内容包含当代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及大学生面对未来人生的方法论探讨,既强调专业知识的授予,也注重大专学生理想人格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例如,《21世纪大学生实用英语》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What makes a master teacher?(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文章分享了教育工作者在成为名师的路上秉承初心、孜孜不倦的匠人精神。英语教师在此处可以融入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有道德情操,要有仁爱之心,要有扎实学识,要有理想信念。教师可带领学生学习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故事,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的事迹,鼓励学生总结优秀教师的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第二册第二单元的题目是“A Teacher’s story”,故事内容是一位年轻的老师对一位失去了家庭温暖的小男孩从厌恶到帮助,从忽视到关注,最终帮助小男孩成才成人。这个单元的主题跟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成长过程中哪位老师以哪一种方式启发或指引过他们,由此引出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教师要提升自己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地位,就要把握好手中的教材。从选教材到使用教材,教师应该深挖思政元素,既要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和包容,又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触语言中包含的教育意义,从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变化和价值观上的领悟。
大专院校的英语课堂除了需要学习语言知识,还需要完成思政育人目标。教师在双重目标的框架下想处于主导地位,需要对传统英语的课堂形式进行改革。这就需要对课堂教学开展路径进行思考。首先,要分析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我校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全科型小学英语教师,学生的毕业去向大多是广西基础教育(尤其是县、乡基础教育)的教学岗位。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我校英语教学课堂的知识技能目标应该是学生牢固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小学英语教学技能,主要的思政目标应该是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充当组织者和推进者的角色。教师要提前对课堂思政融入点了然于胸,在合适的时候抛出思政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领会,让学生在充满自主性的课堂中愉快地接受思想的洗礼。例如,在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材料,用PPT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引起学生对该话题的讨论。例如,第三册第六单元的“What makes a master teacher?”一文中提到的名师皆为音乐老师,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音乐教育在国外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提供《赫兰德先生的乐章》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理解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感受书中音乐名师的优秀职业素养和职业品德。教师在一旁及时总结,从而让学生自主构建职业素养的概念,对职业产生情感,并最终使这些可贵的职业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从业价值观。
随着课堂推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呈现,引导学生思考在知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什么内容是本堂课需要掌握的,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掌握。学生各抒己见,进而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角色互换后,学生从教师的角度了解了一名教师组织课堂需要综合思考的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堂组织做出评价,指明方向并推进课堂环节的进展。相较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知识点梳理会让其获得更透彻的理解。同时,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师生和教学文本之间达成了多重互动,教师充当了引导者和推进者的角色,宏观调控整节课的进展。而学生则充分展示了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课堂设计到课堂呈现,向独立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迈进。这一环节,教师的“放手”,学生的“动手”,潜移默化地实现了该环节的思政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是综合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教师应该明确第一、第二课堂的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的分配,用心设计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如策划英文红诗朗诵、生态文明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将这些活动中的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让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在选取第二课堂思政内容方面,教师则需要结合第一课堂的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核心内容体系,并将其与高职英语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效用。[7]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记学分或加分制来激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相较于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思政融入为辅的特点,第二课堂实践性较强,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达成思政目标,教师则可以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第二课堂存在于常规教学以外,更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理论素养和活动组织能力,形成第一课堂是基础、第二课堂是补充的思政教育态势。
英语教师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分体现主导地位,需要构建相关评价体系作为保障。我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较为单一,考核内容主要是教学获奖和科研两个方面。教学获奖的评价标准更多地侧重于知识层面与教学技能层面,而对教师在思想育人层面的关注不够,缺乏统一的标准考量教师为了课程思政付出了多少努力,同样也很难量化课程思政效果。因为科研考核方面的项目申请数、论文发表数是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所以教师在完成基本课时后,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撰写论文和完成课题上。这样的评价体系导致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等重要育人指标在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方面所起的作用太小,严重影响了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升高校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1.思政元素与育人目标是否适配
教师对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教师对这门专业课程的理解程度。以我校英语师范专业为例,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应该以这两点为准:第一,是否符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综合英语的授课对象是三年制大专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弱,专业技能水平也稍有欠缺,教师在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侧重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思政建设是否成功,不能以思政元素融入的多少来量化。第二,是否符合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情况。我校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县城、乡村的小学执教。思政元素的选择忌宽泛和虚高,应该选择适合学生职业规划的元素,如良好的职业道德师范、奉献精神的培养。
2.学生和教师的水平是否因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而得到了提升
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课堂中的实施是一个长期且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积极做好参考细则,可以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估结果。在评价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时,应考核教师的理论素养、政治立场、职业道德是否得到有效提高。负责考核的部门可以通过检查教学设计、随堂听课、向学生发放问卷、访谈学生等方式,检查教师在英语课堂中思政元素的落实程度。另外,还要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等是否得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没有得到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课程预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低年级的学生可通过布置教学设计来检查其学习效果,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其实习的表现来衡量其职业道德程度和思政育人效果。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专科英语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听、说、读、写、译和教师技能的培训基础上,新增了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的思政内容。教师作为综合英语课程的主导人,应认准这些思政目标,努力将合适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其教师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的养成。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始终要以主导意识要求自己,要有承担立德树人重任的担当意识,为培养新一代有情怀、有担当、能奉献的小学教师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