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科学题材选文的嬗变及启示——以1982年版、2003年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

时间:2024-07-06

狄晓洁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科学题材选文在语文教材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以不同的文体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科普文)存在于不同阶段的语文教科书中。科学题材作品是指通过科学语言和科学方法,锻炼科学思维,传播科学文化和科学家伟大精神的一类作品,经过教材编写者加工处理后,其成为教科书选文,形成一类独具特色的主题文本。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素养,对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有重要作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1]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科学素质的培养也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总目标中提到“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2],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中也特别强调“阅读科技作品,还应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2]。这既体现了新时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体现出语文独特的学科特点。科学题材类选文不仅能够补充语文知识以外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深入研讨。

一、科学题材选文的历史回顾

科学题材选文体裁多样,形式上有演讲词、人物传记、纪实文学、科普文学、科幻小说、自然和社会论著等,内容上涵盖爱国敬业、奉献科研的科学家故事,美丽神圣、充满奥秘的大自然,传递方法、指明方向的经验演讲,大胆幻想、探索未来的冒险场景,既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又特别注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精神品格的提升;既聚焦历史,又关怀当下、面向未来。根据教科书发展历程,本文总结出科学题材选文在教科书变化中经历了探索、发展和创新三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

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科学题材选文贴近学生的生活,部分选文比较经典,如《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等,当下的统编版教科书依然将其保留了下来。这版教科书还包括了很多有关中国建筑文化方面的科普知识,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馆》等,对当时的学生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增强爱国热情有一定的帮助。

在这一阶段,语文教科书编写者已经意识到科学题材文章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视科学元素在教科书中的呈现,对科学题材选文展开了初步探索。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类别较为单一,多为说明文,选文范围较狭窄且语言性和文学性不高。

(二)发展阶段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并实施,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教材编写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3]在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政策的指导下,2003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对选文做了调整,其中科学题材的选文有35篇,相较于1982年版增加了51%,体现出教材编写者对科学题材选文的重视。

与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相比,该版教科书中关于科学题材的选文变化较大,几乎都是新入选的课文。最突出的变化是入选了外国的部分科普文章,如法布尔的《绿色蝈蝈》、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等,体现了教材要面向世界的原则。该版教材首次选入科幻微小说,如星新一的《喂——出来》;首次选入有关高新科技的文章,如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写了克隆的实验以及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教材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特点。该版本教材文章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体裁更加多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创新阶段

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要求重点抓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的统编、统审以及统用工作。通过整理统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31篇科学题材选文,涉及物候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注重创新,排版美观,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色。从阅读内容单元设置上说,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利用双线组织单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形成阅读素养的坚强的两翼。[4]此版本教科书有专门设置科学题材选文的单元,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群星闪耀”为主题,讲述了邓稼先和爱迪生两位伟大科学家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科学题材选文的演变轨迹

通过对1982年版、2003年版以及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科学题材类选文变化比较大,在编排上越来越合理,编选的文章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坚守:选文演变轨迹的“主调”

科学题材选文自从进入教科书以来,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科学题材选文数量上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总课文数166篇,其中科学题材类选文有17篇,占总篇数的10.2%。2003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总课文数169篇,其中科学题材类选文有35篇,占比20.7%。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总课文数144篇科学,其中科学题材类选文有32篇,占总篇数的22.2%。相较于2003年版的教科书,总数上变动不大,趋于稳定。

科学题材选文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一以贯之。科学性是科学题材的本质特点,上述教材中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以尽可能精确的表达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专业化的科学知识,选文语言往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增添了人文和艺术的色彩。因此,科学性和人文性是科学题材选文不变的坚守。

(二)变动:选文演变轨迹的“低音”

科学题材选文体裁逐渐多样化,类别越来越丰富。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科学题材选文多为说明文,偏重生活化;2003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了科幻小说、科技论文以及外国科普文学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入选了法布尔的科普论著《昆虫记》、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重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选文的类别也越来越丰富化,1982年版初中语文涉及的主题有物候学、天文学、科学人物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新增了探险类、纪实类、科幻类等。

科学题材选文在每个版本中的篇目均有变动,个别经典的篇目得到保留,也有一些篇目在某个版本中被删除后又实现“回归”,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教材重新编写时会删减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篇目,新增具有时代特色的选文,紧跟时事与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书中的选文越来越国际化,许多外国作家的作品被选为必读篇目,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科学类著作的入选,显示了教材编写者对科学类论著的重视。在教材的演变过程中,选文的名称也会有所改动,在2003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罗迦·费·因格写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有一个》,在统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中更名为《谈创造性思维》,篇名更简洁明了,彰显主题。

总而言之,科学题材选文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是一以贯之的“主调”,而不断调整和形式丰富多样的选文是不同版本教材编写者不断探索和时代发展的结果。

三、科学题材选文嬗变的启示

(一)语文课程改革要重视科学素养

科学题材作品的一大特点是其作品本身蕴含的科学素养。[5]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交叉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大势。在语文课程中实施科学素养教育,正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科学题材选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渗透科学方法、传递科学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整合利用科学题材选文,有助于学生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全面发展。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很多选文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元素,教师可将这些选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专门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主动构建专题学习,组建跨单元、跨阶段的教学,整合科学题材选文,将其作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突破口,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利用双线组织单元,教师首先要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充分利用单元的导读部分和作品主体内容。例如,从单元导读部分及单元选文可以看出,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探险与科幻”。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太空一日》和《带上她的眼睛》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太空一日》讲的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真实探索经历。《带上她的眼睛》是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这样“一真”对“一假”,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科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在讲课时还可以渗透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太空工作生活183天的时事新闻报道,将书本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知科技进步的力量,在补充科学知识的同时展开合理的想象,不断激发探索热情。

语文课程改革,要重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既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又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有效利用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其科学精神的角度出发,审视相关内容的教学,有意识地为学生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二)充分重视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2]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科学题材选文多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具有人文性特点,能够唤起学生的激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关注语文教材中科学知识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改变学科本位的固有观念,适度跳出学科藩篱,重视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

学生在学习科学题材选文时,不能将视野局限在文本中,要发散思维,联系相关的学科课程,激发进一步探究相关知识点的强烈愿望。语文素养不是单一的学科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与艺术素养、道德素养和科学素养等其他素养有机融合。例如,在学习法布尔的《昆虫记》时,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昆虫的习性,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可与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不断思考,产生联想,加深印象,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资源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将不同学科教材中的相关科学知识整合成综合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系列听、说、读、写活动中全面提升科学素养。[6]

(三)以读写结合的方式体会科学之美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在编选科学题材类阅读作品时,也安排了相关的写作训练。

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辅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利用语言文字将个性和所学科学知识融入写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合理安排作文的题材和体裁,处理好生活题材和科学题材的结合问题,写实与写虚的结合问题,各种文体的互相穿插问题。[7]科幻小说的创作要求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创作追求严谨和科学。学生通过实践创作,输入和输出有机结合,创作出赏心悦目的文章。这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鼓励学生在创造中感受科学之美。

语文教学要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要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科学题材选文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感受科学之美、提升科学素养,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语文教育中,科学题材选文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趋势,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巩固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其整合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境界,使学生不仅成为现代科技文明的学习者和使用者,而且成为创造者,整体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培养科学素养不仅是时代的召唤,而且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