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蒋永丽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
神话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教师对神话故事的教学应从意识层面予以重视,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具体要求,探索运用神话故事开展语文教学的策略,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
神话故事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神话故事一指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二指荒诞无稽、异想天开的故事。由此可见,神话故事具有虚构或者半虚构的特点。马克思曾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1]神话故事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受限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浅显的认知水平,参考自身的生活、生产经验,对现实生活进行想象、幻想所创造出来的离奇古怪的故事。神话故事常被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寄托人类的美好愿景。一般来说,神话故事大多产生的时间较早,最开始多是原始先民口头创作的虚构故事。研究表明,远古神话大致产生在人类蒙昧时期的高级阶段和野蛮时期的初级阶段。[2]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涵盖中外神话故事,其中包含5篇中国神话故事,1篇外国神话故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里的中国神话故事依次为二年级上册的《大禹治水》、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四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外国神话故事为四年级上册的《普罗米修斯》。其中,四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组成神话文体单元。综合来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神话故事呈现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是“神”,表现为神奇的故事情节和超凡的人物形象。第二,神话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以正面人物为主,人物形象鲜明且具有超凡能力,如弯弓射日的后羿、开天辟地的盘古、衔石填海的精卫、“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等。第三,所选神话故事主题壮美,蕴含深刻的思想,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包括无所畏惧的奋斗精神、不甘现状的斗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第四,神话故事所用语言简洁质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留给小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总的来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取的神话故事蕴含深刻的教育价值,对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神话故事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需要中华儿女代代相传。小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他们正处于对事物好奇的阶段,对此,教师应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开展神话故事教学,将神话故事教学落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目标和要求。此外,神话故事的学习能够引导小学生初步领略绚丽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自强不息、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精神特质。从当今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几乎同时受到高度重视,这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传统的延续,也关系到文化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3]因此,教育者应从自身做起,肩负起重任,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继承发扬含神话故事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文化强国的建设保驾护航。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4]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开展神话故事教学时,应尊重神话的文本特征,抓住其语言文字简洁质朴的特点,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故事复述,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感。神话对各种事物的离奇解释,能够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对艺术的兴趣。[5]神话故事为小学生所喜爱的一大原因是其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够进一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神话中的场景和情节,学生能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发展语文思维。同时,神话故事不同于普通故事,小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学习不能止步于了解神奇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也应学习神奇人物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和神奇想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文本为载体,进一步引导小学生对神话故事进行再创造,这也是在神话故事学习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德”是五育之首,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养成需要从小学阶段就予以重视。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正处于由他律道德阶段向自律道德阶段过渡的时期。学习神话故事中正面人物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小学生领悟榜样的作用,健全自身的道德评判标准,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中国神话故事里,尧、禹、后羿、女娲、精卫、夸父等都是品德高尚的榜样人物。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羿顶着烈日灼晒,弯弓射日,拯救黎民百姓于危难之中;女娲为了避免生灵受灾,炼石补天,造福人类;精卫为其他生物免受溺水灾害,长年累月衔石填海。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教学契机,将神话人物和中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让神话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质内化成小学生的道德评判标准和价值标准,指引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直、勇敢、勤劳、奉献的优良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其阅读习惯的养成,神话故事就是很好的阅读切入点。一方面,神话故事饱含丰富的想象,故事内容奇特有趣,同时,这些丰富的想象与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神话故事的语言比较简洁质朴、浅显易懂,阅读难度较小,适合小学生阅读。在神话故事教学中,小学生借助教师的点播和指导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领悟神话人物的奋勇拼搏精神。有学者认为,人们需要神话为自己的人生提供指引,需要借由神话以接触永恒,需要透过神话以了解人生的奥秘。[6]神话故事能够引导小学生走近自然、了解人类。在学习神话故事内容、神话人物、神话故事主旨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文字的美妙,感受神话的魅力,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求知的渴望,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神话故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意蕴不容忽视。依据“泰勒原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神话故事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可行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评价。
运用神话故事开展教学,首先需要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特性;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要体现语文素养。
1.符合学生特性
小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小学生的特性,要尝试建立神话故事和小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小学生的记忆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正处于形成阶段,教师应充分参考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7]只有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语文教学效果才能最优化。教师应准确把握小学阶段神话故事教学的价值意蕴,满足不同学段小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生成神话故事教学目标,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神话故事教学。对小学生而言,阅读神话故事的第一感觉是神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找出神话文本神奇的地方,并简要说明原因。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出发设置符合学生特性的教学目标,既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体现语文素养
神话故事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素养,将教学指向语言、思维、审美以及文化等不同的素养层面。第一,应引导学生抓住神话文本的语言特点,感知神话故事的叙述结构,提炼神话故事的故事情节,把握神话故事的行文特点,从而扎实推进语言运用。第二,教学目标应指向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神话故事画面情境、复述神话故事主要情节、演绎神话故事人物事迹,实现语文思维的发展。第三,应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在对神话故事人物、神话故事情节、神话故事精神的学习中实现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第四,引领学生通过神话文本学习,了解神话故事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也是落实“文化自信”这一语文素养的体现。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3—4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4]教师必须重视课程标准的引领作用,以此为设计依据确定神话教学目标。
1.聚焦语言文字
神话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幻想,故事中的“身化万物”“炼石补天”“衔石填海”反映了人们探索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神话故事本身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如其语言文字、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内涵等都具有教育价值。教师要充分考虑语文素养、课程标准等,有侧重地聚焦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神话故事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研读关键的字、词、句,带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议等语文活动感受神话故事的言语特点,掌握神话的文体特征,理解神话语言的表达特色。此外,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筛选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拓展神话故事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包含5篇中国神话故事、1篇外国神话故事,其文本数量、篇幅有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实际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拓展神话故事的教学内容。可供小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中国神话故事还包括嫦娥奔月、愚公移山、仓颉造字、嫘祖养蚕、神农尝百草等。教师可通过新增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神话篇目作为课后拓展阅读、鼓励学生用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新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课本外的神话故事等方式拓展神话故事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续下去,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此外,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外国神话阅读资源,如经典希腊神话等,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初步感受中外神话故事的文本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准确把握神话故事的文本特点,借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神话故事的认知和理解。
1.满足学生发展
神话故事具有天马行空的特点,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神话故事的文本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灵活应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发展阶段。教师需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采取自主、合作阅读及观察教科书配套插图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对神话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把握,加深学生对不甘现状、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的神话中的精神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采取想象、扩写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另外,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领略神话场景,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2.联系实际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活泼好动,难以将注意力长期聚焦在课堂教学上。对此,教师应灵活应对,通过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应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神话故事多与自然万物、人类生活有关,教师应主动搭建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桥梁,引导学生找到文本人物与自身的关联,实现“事事关己”。例如,通过场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将神话故事的场景与现实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思考神话故事中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的共性和差异,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与神话人物产生共鸣,深刻理解神话人物身上的宝贵精神。
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神话故事文本,也能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教学评价可以从方法和主体两个方面着手。
1.多种评价方法
在神话故事课堂的评价中,教学评价的主体一般是语文教师。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全方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教师应从多方位、多维度进行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神话故事文本的整体学习情况,也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握水平。同时,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减少对学生表现好或不好的简单判断,避免评价的雷同和随意。另一方面,教师应多采取鼓励式评价,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神话故事相关知识的建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完善,帮助学生诊断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启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2.多元主体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体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局限于教师个人,而应该向着“多元”发展。这需要教师对教学评价进行反思和优化。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身和其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评价素养时,也应适当给学生提供评价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呼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生生互评”。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家校之间的协同互动,发挥家长的监督和评价功能,完善家校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以此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学生神话故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优良品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奠基阶段,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抓住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学情,聚焦学生的兴趣点和薄弱点,合理、准确把握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神话故事的教育价值,并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具体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神话故事教学,在神话故事教学中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