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莫明星,黄 飘
(1.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02;2.南宁市昆仑关旅游风景区,广西南宁,530402)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少年强则国强,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备受国家和地方的关注和重视。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1]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2]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等12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强调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3]国家和地方的系列文件为南宁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由于起步晚、组织管理弱化、监督评价不足、人才短缺等原因,南宁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存在秩序混乱、良莠不齐等诸多乱象。本研究从南宁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际情况入手,通过访谈行业专家、问卷调查研学旅行指导师、实地调研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基地主要是指各地各行业现有的、适合中小学生前往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的优质资源单位;营地主要是指具有承担一定规模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活动组织、课程和线路研发、集中接待、协调服务等功能,能够为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提供集中食宿和交通等服务的单位。)等方式,全面了解南宁市研学旅行发展现状,针对南宁市研学旅行的发展困境提出相关优化对策。
为了解南宁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在2021年3至5月对南宁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从业者展开调查。本研究选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走访南宁市41个区级以上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后,随机抽取各基(营)地、旅行社和研学机构的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30份问卷,有效问卷430份,有效率为95.6%。
通过调查得知,南宁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具有政策利好、资源丰富、基(营)地数量类型多、市场基数大等优势。
1.政府支持
《广西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推广一批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新增80个自治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4]2020年,在广西教育厅的指导下,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成立,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论坛、研学实践教育高峰论坛陆续在南宁召开,为推动南宁市研学实践教育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南宁市非常重视研学旅行的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为推进和规范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工作,自2020年起,南宁市教育局开展全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推荐工作,并联合10部门印发《南宁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管理办法》,对基(营)地的定义、基(营)地准入标准、研学实践教育综合评价、基(营)地认定程序、建立基(营)地退出机制做了详尽的规定,强调有效投诉超过10例或综合满意率在85%以下予以摘牌清退处理。[5]2021年,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建设了“一键游广西”的智慧旅游项目,其中设有研学旅行模块,可实现一键研学。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为学校、研学机构、基(营)地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参考和支持。例如,南宁市西乡塘教育局近几年着力打造“行走的课堂”,助推“学在西乡塘”教育品牌建设,设有骁勇军拓展主题园、和美通航飞行基地、在望四季生态果园、青瓦房古村落、知青文化园、农耕文化园等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品牌,通过优化整合“美丽南方”文旅资源,丰富“旅游+教育”内涵,让研学旅行不仅辐射全市中小学生,而且吸引周边地区的学生参与进来。[6]
2.资源优势
从研学课程资源上看,南宁市自古便是百越之地,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建筑方面,有广西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和上林县清朝民居夯土建筑;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有12个世居民族服饰文化;在饮食方面,有广西三大派粉之称的“老友粉”,极具特色的酸嘢、柠檬鸭和生榨粉;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有深厚的壮乡精神文化旅游资源,如壮族歌圩节、三月三国际民歌艺术节、宾阳炮龙节等节庆活动,以及抛绣球、三人板鞋、打扁担等体育游艺活动。从研学交通上看,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南宁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是南方出海通道最便捷的枢纽,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持续优化。
3.基(营)地优势
从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名单及广西教育厅近两年公布的区级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营)地名单中可以看出,南宁拥有52个区级以上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占广西总数的28%,居全区首位,涵盖了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研学课程资源板块,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南宁基(营)地数量大、类型多。2020年,在由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西旅游协会、广西博物馆协会承办的广西十佳文博研学案例评选推介活动中,广西美术馆的有章运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博物之旅和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植物认知和压花科普课程均获得十佳文博研学课程,“跟着博物馆游广西——南北文化融合穿越之旅”“走进青山绿水,体验壮乡风情——马山上林研学线路”“研学血色昆仑关·传承民族抗战魂”等南宁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或机构设计的研学线路入选十佳文博研学线路名单。
4.市场优势
2020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675元,同比增长6.8%。[7]南宁市民重视教育投入,2019年南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显示:2019年南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了3.4%,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的比例排名第二,达到了3.3%。[8]同时,南宁市七区五县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3249所,在校人数152.76万人,周边城市如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有超510万的中小学生人口,南宁市研学旅行参与主体市场基数大。2020年,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昆仑关旅游风景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开展爱国主义研学课程,接待研学团队92000人次。
1.课程质量欠佳
南宁市拥有较多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营)地,在“一键游广西”官网以“研学+南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课程的主要形式为夏令营、游学或者走马观花的旅游团,更突出“游”“集体生活”的参与形式,出现了“游学分离”的情况,淡化了“学”的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意义以及素质补充。实际调研中发现,研学旅行指导师单次执行课程的天数为1天的占了69%,在课程执行后复盘总结也认为课程效果欠佳,如图1、图2所示。由此可见,虽然南宁市及周边研学资源众多,但南宁市研学课程策划者和研学线路设计者缺失,未能因地制宜地将丰富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部分研学旅行活动陷入“重旅轻学”或“重学轻游”的困境,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教育性不足、同质化严重、可替代性强,研学产品浮于表面。
图1 研学旅行指导师单次执行研学旅行课程的天数(N=430)
图2 研学旅行指导师在执行研学旅行课程后的课程反馈情况(N=430)
2.人才短缺且失衡
专业的研学旅行人才是研学旅行行业得以高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研学旅行行业缺乏硬性的职业准入门槛和规范化的监管机制,但由于市场的“研学旅行热”,大量旅游从业人员和拓展人员未经培训考核就转行成为研学旅行从业者,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如表2所示。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导致研学课程的执行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者、管理者和执行者由于缺乏对中小学生身心和学科知识的了解,对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在设计课程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另一方面,研学旅行在广西的发展较为缓慢,缺乏专业人员的宣传和引导,未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其认知不够,有的学生是迫于学校的研学任务参与研学课程,缺少主观能动性与探究性,使研学课程的教育性无法保障。
表2 研学旅行指导师的持证情况和学生的研学意识(N=430)
3.组织管理欠缺
国家和地方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政策虽然保证了研学旅行的正常开展,但研学旅行在具体实施时仍存在组织管理欠缺的问题。第一,目前,研学旅行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文件,存在管理机制不成熟、监督与问责机制不明确、活动协调机制不具体、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多地不时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发生施暴、食物中毒、走失甚至伤亡事故。第二,研学旅行过程中较难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且缺乏精准化的研学评价机制,如过于注重学生的结果性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或评价过程“随意化”,或过分关注研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表现和体验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导致研学旅行的效果不够理想。第三,研学旅行机构目前还缺乏明确的准入机制,市场上的研学旅行机构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一些机构以传统跟团游的方式拼低价,甚至隐约有“劣币驱逐良币”的势头,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使很多家长对研学旅行产生误解,导致很多中小学校对大规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仍持观望态度,阻碍了研学旅行的发展。
研学旅行作为新兴行业,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研学旅行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多方合作、多措并举,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组织管理,为研学旅行指引发展方向,又需要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促成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也需要研学机构或者旅行社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并执行好课程,实现研学旅行的旅行性,更需要研学旅行人才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南宁市教育局已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对照南宁的实际情况,两次征求市文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等10个部门意见和建议,出台了《南宁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管理办法》,下一步需要定期对基(营)地实行定期评估验收和动态管理,落实规章制度,推动基(营)地的良性发展。同时,应尽快征求12部门和各中小学校领导、家长和师生的意见,出台《南宁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组织管理办法》《南宁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机构管理办法》,规范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规范研学旅行的内容形式、组织保障、安全责任体系、经费保障和评价机制,优化教育行政部门的报备程序,落实研学旅行在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创设一校一特色研学课程,定期前往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开展研学课程,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研学旅行以旅游为载体,以教育为内核,旅游、教育、文化、经济、生态等领域跨界融合,形成了新业态,对于促进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切实解决大型公共设施、旅游景点、特色小镇业态内容少、淡旺季明显、场地限制、客户黏性不足、消费意愿低、引流难等难题,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已成为产业融合的着力点和支撑点。随着研学旅行的发展,其将融合更多的业态,形成分工复杂、密不可分的产业链。南宁市研学旅行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机构、基(营)地、学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职权责分工明确,统筹协调开展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健全研学旅行工作机制,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研学旅行基(营)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构建研学旅行平台,促进课程与学校师生的有效沟通,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从而实现产业规模化、产业链拓展化、价值链提升和利益链完善。
目前,南宁尚未建成国家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难以实现资源整合、人才储备、课程打造,无法发挥营地的辐射作用。南宁要加快实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零的突破,引入区内外有经验的专业团队打造有特色的智慧营地,构建起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南宁研学实践教育网络。目前,南宁市研学旅行市场以农耕体验、国防教育、自然教育、红色教育等课程为主,针对性不强,缺乏本土特色课程。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程,“走马观花”或只是将课堂从教室搬到校外的做法均不可取。基(营)地或者机构应充分挖掘各学段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摸清楚学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基(营)地优势资源开发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等多种活动课程,使营地的事事、物物、处处都蕴含和透露教育价值[9],并优化升级产品类型,引导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当前,南宁市研学旅行人才的培养需加强职业教育,充分开展岗位培训,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的创新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1.发展专业职业教育,优化人才结构
紧扣行业的发展,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中确定增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2021年,81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该专业,广西有3所高校开设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招生授课。该校在2017年开始关注研学旅行的发展动态,重视培养“双师型”研学旅行教师团队,并在休闲体育专业开设研学旅行专选,将“1+X”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融通。同时,充分考虑广西“山、海、边、民”的山水民族特色体育资源,该校着重培养以体育为主线,一专多能、德技并修,能从事研学旅行项目开发运营、策划咨询、线路设计、课程开发等运营、管理及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南宁研学旅行方兴未艾,职业教育正当其时,但调查发现,该专业有2所高校因为人数不足而未能开班。相较于广东省一个学校100多人的招生规模,南宁研学旅行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任重道远。因此,南宁各高校要厚积薄发,打好基础,深化校企合作,做好专业宣传,发展好研学的职业教育,优化人才结构,进而推动南宁研学旅行行业又快又好发展。
2.发展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提升人才素质
针对在岗或者兼职的研学旅行从业者开展专业岗位培训,使其具有设计开发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的技能、经营和管理知识,是当下提高研学旅行指导师整体素质的快捷方式。截至2021年10月底,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开设的研学旅行导师培训班培养了51名高级研修班学员和85名中级培训班学员,但人才供给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南宁市教育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应紧跟步伐,针对南宁研学旅行的发展牵头开展岗位培训,成立研学旅行专家智库,加快研学旅行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梯度建设。
总之,南宁市研学旅行的发展要全面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优势、抓住机遇、正视短板、务实合作、规范管理、保障安全、搭建平台、多措并举,使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机构、基(营)地、学校形成研学旅行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地发展,全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