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李 学,吴炎宁
(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百年来,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组织框架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比不同时期教科书的选文内容,能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教科书发展的脉络。20世纪20年代出版使用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下文简称新学制教科书)由吴研因、庄适、沈圻编写,商务印书馆1923年初次出版,分为初小八册、高小四册。[1]新学制教科书与教育部组织编写2016年在全国统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版教科书)在时间上跨越近百年,所选择的乡村社会图景及表现方式,暗含着主流意识形态塑造乡村形象的基本思路,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乡村观念和乡村建设愿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教科书对农民形象的描述是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体现。新学制教科书主要选择社会底层农民的淳朴、自给自足、勤劳等积极正面形象,偶尔涉及贫穷等负面内容。一是描写农民精壮硬朗的身体。例如,《小孩子帮老农夫》一文中写道:“老农夫,用尽两臂的气力,推着一车子的麦子,到街坊上去卖。”二是赞扬农民的生活智慧。例如,《聪明的农夫》一文讲述农民机智地识破偷马贼,认出自己丢失的马的故事。三是描述农夫窘迫的生活。例如,《可笑的药方》一文中一句“这药方很可笑,但也是窘迫时候救急的法子哪”,便道出贫穷的农夫因家里没有纸笔,用粉笔在门板上写下为妻子治病的药方、搬着门板去捡药的无奈。四是描绘农民的辛勤劳作。例如,《做工》一文中“开箱子,取棉袄,忽想着农人植棉去草”等句,用做工与农民辛勤劳动作比较,衬托出农活的艰辛。
统编版教科书选文描述的农民常在劳动场景中出现,如《田家四季歌》一文中“早起勤耕种,归来戴月光”,写劳动时间长,延续着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惯例;《那一定会更好》一文中“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展现了农民生活辛苦的同时也享受着亲情等带来的快乐。统编版教科书选文通过强调农民与所拥有的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来表现农民朴实、勤劳的品质,如《三黑和土地》一文中对“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描述。统编版教科书选文通过对农民生产的描绘,突出农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追求,重在展现农民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精神面貌。除选文外,统编版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设“乡下人家”主题单元,以呈现乡村图景和农民生活。
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思想意识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矛盾统一体。有研究者认为,农民既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者,又是在精神上备受奴役、文化水平低下的小私有者,他们可以具备劳动者的一切美德,但也可能具备私有者的一切病态心理。[2]传统农耕文明渗透在农民日常生活中,内化为农民的习俗、经验和常识。有研究者指出,在旧社会,“旧道德的势力尚遍布附近,因之一般农民都能安分守己,克勤克俭”。[3]传统农耕文明渗透在农民日常生活中,内化为农民间的习俗、经验和常识。因此,农民是充满生活经验、淳朴勤劳、有其独特智慧的群体。但同时,农民又有其“小农意识”的一面,如传统保守、个性抹杀、等级意识等。[4]新学制教科书中的农民形象印证着这一双重性范畴。随着土地制度以及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发展,农民同时成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形象不再只是停留在勤劳这一层面,统编版教科书中农民的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胆识和精神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示。农民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职业角色,其正面形象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农民、关心农民、尊重农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家庭生活是延续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教科书通过与家庭相关的课文引导学生在感受乡村家庭关系、分工方式过程中,体会互助、孝顺、友爱、和睦和回报等优秀传统品格。新学制教科书和统编版教科书都十分注重展现家庭生活,特别是通过描述“父亲”外貌、职业以及对“父亲”的感情呈现“父亲”形象。
新学制教科书大多以乡村家庭生活为背景,并在描写家庭分工的同时,突出“父亲”睿智、渊博和勤劳的形象特征。一是再现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例如,第一册第二十四页课文内容写道“喔喔喔,太阳上屋,妈妈快起来,起来烧粥;喔喔喔,太阳进屋,爹爹快起来,起来买肉……姐姐快起来,起来洗衣服……”呈现美好的家庭日常。 再如,第七册《给外祖父母的信》一文以儿童视角介绍太湖游玩经历,提出写信缘由是“父亲叫我做一篇太湖游记,请外祖父看看!过几天还想一篇游洞庭山记哩”,该文将书信、游记写作、家庭教育合而为一。二是体现家庭中父主外、母主内的分工特点。例如,《胡须和牙齿》一文写了充满对生活好奇的儿童爱芳主动向父亲求解的故事,将“父亲”作为智慧的化身,父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疑问的解答人。新学制教科书中“父亲”的角色也是家庭的“顶梁柱”和“供养者”,如《奇怪的爹爹》一文中写“爹爹天天替人家造屋子,高楼大屋……为什么不造一所高楼大屋给自己住呢?”,以儿子的视角解读父亲的职业,侧面烘托出父亲作为木匠的不易和无私的品格,从而引发深思:这样的爹爹“奇怪”吗?
统编版教科书中展现的乡村家庭生活内容更加全面多元。例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都是以“父亲”为主。统编版教科书中的“父亲”形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淳朴的劳动者,呈现出和蔼、平易质朴的形象特点。例如,《父亲的菜园》一文中“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筲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体现了父亲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勤恳和朴实。再如,《落花生》一文记叙了在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家庭活动中,父亲向孩子传述人生哲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华而不实”。该文中父亲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亲切自然,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传递深刻的道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另一类是为人民服务的干部,表现“父亲”威严、勇敢和保护者的象征意义。例如,《桥》一文写了老党员父亲为了保护乡亲们,拉住自己的党员儿子,最后双双牺牲的故事,赞扬父亲作为优秀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打造了父亲的“硬汉”形象。
新学制教科书和统编版教科书都十分重视以“父亲”形象为主塑造乡村家庭生活,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究其原因: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亲”形象的期待和社会信念。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是传统社会的固有传统,具体到家庭,人们对父亲的印象多是家庭的顶梁柱,直至现在,父系家长制、家系传承方式等在传统的乡村家庭中仍有明显表现。二是父亲作为一种性别角色所担当的分工和责任。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认为男女两性的性别气质及社会分工存在对立。[5]在传统观念中,男性承担着家庭的主要责任,更符合传统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三是“父亲”形象在教育系统中的功能。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往往代表着智慧和严厉,是权威的象征,对孩子的教育不容小觑。百年来,随着家庭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逐步解放,教科书中乡村家庭“父亲”形象的侧重点发生转变。20世纪20年代,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新学制教科书中的“父亲”形象兼任启蒙者、导师等多重身份,是乡村家庭生活的主要角色,威严、睿智和勤劳是他们的显著特点。而统编版教科书中的“父亲”是温和、平易近人、奉献的代表人物,旨在引导学生从自身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出发,从内心深处审视“父亲”,更加强调“父亲”形象对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和满足心理需求的影响,对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乡村社会风貌蕴含着地理环境、人的活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百年来,中国乡村的整体风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科书中的乡村由主要聚焦人的活动转向优美的自然环境,由忙碌转为恬静。
新学制教科书主要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环境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新学制教科书中《城里的小孩子》《到了乡下给父亲的信》等文章通过城里孩子的视角描述房屋、田地、镰刀、牛、水车、布衣等乡村意象,割麦、插秧、放牛等人的活动,展现乡村的整体环境。再如,高小第三册《四时田家乐》一文中“春风吹陇亩……夏雨乎已足,插秧在天陲。鸡鸣从所务,带月荷锄归……明日赏亭雪,酒熟芜菁肥”的描述,以农田和人的活动为主线条,构成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乡村四季风貌图,这种画面是自然的、传统的。高小第四册《田家乐》一文中“父耕子读,一岁秋收万事足……莫怨耕田,度却荒年有熟年”描述了一年四季忙于耕种和家务的乡村生活是淳朴、自足的,农民面对荒年歉收也依然乐观。新学制教科书中对动物的描述非常多,常以动物拟人化的方式讲述道理。例如,第二册共五十篇课文,其中有二十四篇出现了动物形象。第一册第一课《狗》一文用配图和文字介绍狗,呈现出了其乐融融的逗狗图。《马和牛》一文介绍马和牛学种田的故事,因为牛能犁地、马能拉货,是人们劳动中的得力助手,塑造了“马伯伯”“牛先生”等在农耕时的勤劳、踏实的经典形象。新学制教科书中描述的家禽家畜,如黄狗、公鸡、母鸡等动物,意指踏实、安稳,描述兽类,如猴子,通常是聪明、智慧的象征。
统编版教科书侧重乡村环境和生态的描写,描写了乡村四季、乡村田野,展现了干净、整洁、有序、美好的乡村新面貌。例如,《乡下人家》一文描写了乡村多个生活场景,流露出对乡下质朴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意。《金色的草地》一文中有“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多么可爱的草地!”的描写,从儿童视角展现了乡村环境,也表现出儿童对乡村环境的喜爱。统编版教科书减少了农耕活动的描述,增加了有关乡村环境的内容,同样注重运用动物形象作为说理或叙事的载体。例如,保护庄稼吃害虫的青蛙是教科书和童话故事中常见的主人公,《青蛙写诗》《小青蛙》等课文的主人翁都是青蛙,受此影响,青蛙成为儿童心中正义的代表。统编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要介绍身边的动物,《猫》一文描写了古怪可爱的猫,《母鸡》一文描写了“慈爱”“勇敢”的母鸡,《白鹅》一文描写了“傲慢”“严肃”的白鹅,这些文章试图通过作者对动物的情感表达来传递热爱动物的品德。
虽然新学制教科书和统编版教科书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选入关于动物的课文,但所承载的寓意发生了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鼠类形象由讨厌转为中性。新学制教科书多次运用老鼠形象,常以狡诈、盗取粮食、令人厌恶的姿态出现。但统编版教科书中《开满鲜花的小路》一文中主角为鼹鼠先生,《小松鼠找花生》一文的主角为松鼠,这让儿童对鼠类动物的形象的认知更为中性。二是牛、马的形象由动态转为静态。新学制教科书中的牛、马通常出现在田野里犁田、拉货物,是勤劳忠实的代表,而统编版教科书中的牛、马更多的是作为乡村景色中静态的景观存在,如“风吹牛马使倒行”等语句更多的是用于烘托当时的环境。
特定时期的教科书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回顾百年来教科书中乡村社会图景的变化,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与参考。
教科书编写意图体现教育目的。乡村是学生当下和未来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重要场域。教科书呈现给学生的乡村怎么样或乡村应该怎么样,既要反映乡村本身的实际情况,也与教科书选择表现乡村的方式有密切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亿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业,乡村劳动力、生活资源持续外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发展,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都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教科书中对乡村客观的描述与未来展望可重塑学生对乡村的认识和理解。教材编写者在选取乡村社会内容时应超越狭隘的偏见,更多选择蕴含正确的乡村社会观和区域平等观的文本。
乡村社会内容描述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科书的受众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百年前绝大部分学生生长在乡村,他们熟悉乡村生活,对教科书中的乡村内容或多或少有着切身的体会。如今,很多学生远离乡村生活,即使身处乡村但生活内容已与城镇区别不大,乡村体验感降低。教科书是社会系统中强化学生责任感、道德心和文化正确性的一部分[6],教科书的乡村社会内容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特点,引导学生传承与再构乡村文化。
社会性质、社会背景以及价值取向不同,教科书内容也会随之变化。教科书的乡村社会内容变化归根结底是受不同时代教科书所肩负的责任影响。
教科书应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增添新的乡村社会题材。教科书应当是“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穿越时代”[7]的,其乡村社会题材的选编是国家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选编的内容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百年来,包括小学语文在内的教科书中的乡村社会题材的内容频繁更新,既反映了教科书的本身求变与创新,又说明了时代意识已经深入教科书的文本结构。总的来说,某一时期选编的乡村社会题材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明显的时代标志,新的乡村社会发展图景,也在呼唤教科书编排具有新的特点、选择新的内容。
跨时代的教科书乡村社会题材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体现在课文名称、内容叙述以及承载意义等多方面。同一乡村社会内容经过一遍遍的修改、打磨,仍可切合变化了的教育目标,并与学生当下生活保持适当的张力,实现其教育价值。例如,不同时期对于“牛”的描述,百年前常以劳作工具形象出现,而在百年后机械化全面覆盖的今天,老牛犁田的场景很难在农村看到,却还是可以作为呈现乡村环境的虚拟背景。教科书可以根据当前乡村社会的时代特征来选择或修改乡土社会题材,在赋予乡村社会基本构成要素不同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激发与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实现会意与共情的有机统一。
乡村社会图景在深层意义上是一种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源代码,是乡村对象、经验、情感、观念的集合,有其独特的价值。教科书作为乡村社会图景的表述载体,通过多样的呈现形式还原乡村,目的是宣扬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
教科书乡村社会图景的呈现主要有文字叙述和可视化两种方式。小学阶段教科书的乡村社会图景呈现常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以文字为主,通过课文的形式,以“正面化”“日常化”和避免“说教”的语言,向学生传递乡村社会现实内容。插图对学生的视觉感官刺激,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有重要影响。百年来,小学语文教科书一直都十分擅长运用插图将乡村社会“可视化”,农民耕种的情境、乡村环境风貌等,都能通过插图加以具象化。随着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提高,教科书在插图的设计、构图、色彩运用方面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注重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语文教科书中乡村社会题材的课文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民歌、短剧等类型,小说趣味性强,散文真感丰实,诗歌语言凝练,民歌韵味十足,短剧情境性强。统编版教科书选编的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以多样形式,通过隐性渗透、直接描述、寓言典故、经典篇目等方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乡村社会的地域特征、人文环境、乡风乡俗,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这样的教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为学生展示具象的乡村体验,具有很好的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价值。
可以说,教科书展现怎样的乡村社会图景,描绘怎样的乡村社会蓝图,学生就可能因此形成怎样的乡村社会意识。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教科书的乡村社会内容选文与编排具有较大的完善与优化空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