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X”证书制度下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

时间:2024-07-06

詹丽丽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提出,5—10年以后,职业教育要大幅度提升现代化水平。[1]“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19年,在职业院校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象征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1+X”证书制度的启动实施过程中,校、政、行、企各主体间还未形成协同联动机制,职业院校还未建立起配套培训资源等现实环境和条件,这些都给“1+X”证书制度的实施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和阻碍。[2]“1+X”证书制度下,学校既要给受教育者传授专业知识又要传授实践技能,故教师必须是同时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和技能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从梳理广西多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来看,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仍在建设中,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3],促进“1+X”证书制度有效落实,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一、“1+X”证书制度内涵和“双师型”教师内涵

(一)“1+X”证书制度内涵

“1+X”证书制度的提出,一方面能够满足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放管服”改革的落实。这项制度在职业教育领域里属于全新的制度设计,在这项制度中,“1”指的是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获得的学历证书,能够反映人才培养质量;“X”是指若干能够证明职业技能水平的等级证书,能够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从高职院校育人角度看,1+X是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教育目标,“1”与“X”作用互补、不可分离。[4]“1”和“X”不是简单地内部叠加以形成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并行的证书体系,而是两者相互衔接和融通,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传授特定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目标。[5]

(二)“双师型”教师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起源于中国,王义澄于1990年发表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一文中第一次提出这一概念,1995年国家教委正式将这一概念写进教育政策。[6]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活动、社会活动双重功能,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承担教学任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具备教育和服务社会的相应能力。“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在“1+X”证书制度下,“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和较高的实践技能,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发挥作用。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一)准确掌握“1+X”证书制度内涵

从2019年开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部分高职院校正式启动,高职院校要深化“三教”改革,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探索专业教学和证书培训有机衔接的推进办法,避免两者之间出现脱节现象。“X”证书的获取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和培训,其对“1+X”证书制度内涵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了“X”证书的教学和培训质量。因此,在“1+X”证书制度下,“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准确把握该制度的内涵和理念,还需要对“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把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起来,适应“X”证书制度的需求。

(二)具备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专业能力

为确保“1+X”证书制度的顺利推行,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所需的实训平台,还要提供专业课程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源。学生要获得专业能力,除要靠个人的努力外,还需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这对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授课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教学能力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因此,“双师型”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积极强化自身专业能力,按照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要求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切实建立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联系。

(三)具备与时俱进的职业技能

为推行“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需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并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在毕业前获得职业技能资格,不仅提高了社会接轨能力,还增加了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信心。因此,在这样的人才培养要求下,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及时了解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把职业的新要求、新技术、新工艺融合起来,转化为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实现职业技能有效融入教学内容的目标。

三、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少、结构不均衡

《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双师型”教师应达到专业教师的50%。[1]广西出台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并于每年的7月左右组织各高职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但从各年度评定结果来看,现状和政策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通过认定的中、高级“双师型”教师占比较少,初级“双师型”教师占比较多,高学历层次、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占比较低,“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7]“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才和教学名师,与“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要求还有差距。

(二)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导致社会对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教师有不同的要求,且相较于普通院校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教师考核奖惩制度,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明显落后。广西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建立起符合“双师型”教师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考核激励制度。[8]部分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和普通教师相比,在职称评审、岗位晋级、绩效分配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在教学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也缺乏与之对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双师型”教师的个人合理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导致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专业化发展。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兼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对兼职教师管理比较宽松,经常出现考核流于形式的情况,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未能真正发挥出来。

(三)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

《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自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原则上要从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进行公开招聘,并且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职以上学历。[1]伴随着高职扩招,很多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师资紧张的问题,在教师数量缺量大的情况下,大批量公开招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目标只能逐渐实现。另外,从企业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如果没有配套培养培训体系作为支撑,疏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渠道,其职业知识很快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职业能力也会退化到不适应工作要求的阶段。然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未能引起部分高职院校的重视,受培训经费、场地、设备等外在条件的限制,一些高职院校未构建起合理的培养培训体系,导致教师入职、职后培训管理流于形式,校企合作培养更是浮于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进程。

(四)团队作用发挥不明显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这些高校毕业生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高职教育的理念、方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教师长时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团队意识较差,融不进教学团队中,横向教学及科研经验交流较少,导致个人和整个团队作用发挥不明显,个人及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9]

四、“1+X”证书制度下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一)外引内培,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落实“1+X”证书制度的有效保证。对众多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要从外部把教师“引进来”,实现教师队伍增量;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起培训培养体系,加大对校内教师培训、培养的力度,通过在职教师转型为“双师型”教师,促进存量转为增量。一些高职院校引进的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就到学校任教,没有经历过企业锻炼的,这些教师对职业教育缺乏深入的了解,对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熟悉,并且在实践技能方面也是比较欠缺的,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紧跟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求,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步伐。一是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年增加从企业引进具有高技能、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实现“双师型”教师“引进来”目标。二是对照“1+X”证书制度要求,立足校内师资情况,对教师进行多元化培养,采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师聘期考核、教师分类管理等措施,促使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增加教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机会,丰富教师的经历,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二)加大激励力度,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动力

从已有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来看,职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机制。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着激发教师转型为“双师型”教师的自觉性、主动性,并对其进行量化考核等难题。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1+X”证书制度的要求,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顶层设计,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做到有章可依、有制可循、规范管理。一是协助相关部门,根据行业、企业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发展要求,逐层细化、优化“双师”认证标准方案,形成定性的规范和量化的考核,保证标准的可操作性,严把教师质量关。二是制定激励和评价办法。一方面在物质奖励上区别于普通教师,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岗位津贴,按绩效分配;另一方面在精神激励上,课题申报、职称评审、技能培训、评优评先等要适当倾斜,不断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内在动力。三是对新进教师实行预聘制度,预聘期三年,三年考核均达标的可以签订长聘合同,否则终止聘用,连续六年考核达标才可以晋升,以此激发师资活力。

(三)多措并举,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多层次、多渠道、多步骤的教师培训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应多措并举,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一是建立新入职教师培训制度,对入职前没有企业经验的新入职教师,采取“校内培训+企业实践”模式进行全覆盖培训。对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新入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内培训,增强其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实行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度,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其职业发展。二是构建“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切实落实5年全员轮训要求。同时,出台配套的培训管理规章制度,加大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严格把好机构遴选、项目准入、经费使用等各项环节。三是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范围和规模,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校内培训基地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区内高校和行业企业资源,建立基地教师资源库,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提供强大保障。

(四)专兼结合,夯实“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1+X”证书制度明确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无论是“1”的专业素养,还是“X”的职业能力都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如此一来,建立政、校、企、行四方协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显得尤为必要。[10]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理念,做好“1+X”教学规划与实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是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以培训、研修等方式把“1+X”证书制度理念准确传达给专业带头人,让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建立起团队,并带领团队做好相应的教学实施。二是建立兼职教师动态配置聘用管理机制,科学柔性地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管理精英、业务骨干,实现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三是建立“专兼平等”培训制度,把兼职教师也纳入培训范围,通过素质提升项目、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提升平台,提升教师实施教学和培训的能力素质。

五、结语

2020年,广西高职院校已发展至44所,占广西82所高校的53%,高职院校平均规模从9303人提高到14122人。[11]广西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强化类型特色、优化类型定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影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广西高职院校要聚焦“1+X”证书制度的内涵,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相应改革创新,建设一支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广西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