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硕士实习生教育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以B区双非院校生物教育硕士为例

时间:2024-07-06

黄小娜,潘东阳,韩 茂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层教育的“质”和“量”,给中小学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鲜活的专业人才。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其目标定位及特色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质量教育硕士的重要保证。[1]生物教育硕士是应用型教育硕士,对实践能力培养有着较高要求,目的是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扎根于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然而,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在实践中面临着困境,如生物教育硕士的扩招导致实习人数大于实习单位需要的供需不平衡问题;迫于实习单位的高考压力,一线教师不敢轻易让教育硕士实习生深入教学,导致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不到实质性训练;双导师制度下校内外导师联系松散,校外导师管理缺位,校内导师实践指导不足等,这些问题使学生教学实践“雪上加霜”。

一、B区双非院校特点

(一)学校层次较低

根据各地的经济以及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将院校分布划分为A区和B区。A区经济较为发达,院校教育水平和质量也相对较高,如东部地区。B区院校在教育发展水平上相对落后,如西部地区。在院校层次中,传统意义上细分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和双非院校。[2]双非院校即非985和211的院校。B区双非院校即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又不是985和211院校,其在教育综合实力上发展有限,一方面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师资不够雄厚,生源优势不足。在教育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学历相同情况下),B区双非院校的教育硕士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在就业或实习工作竞争中往往不占优势。

(二)社会关注度较低,但贡献较大

对B区双非院校培养的教育硕士实习生实践困境问题的研究鲜有报道。目前学界关注更多的是发达地区教育硕士的实践路径,对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的B区双非院校的教育硕士实践困境关注较少。然而,B区双非院校培养的教育硕士是今后扎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的青年主力军,在带动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扎根民族地区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是提高整个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应重点关注并解决B区双非院校培养的教育硕士实习生的实践问题。

二、实践教学困境

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教师队伍的要求,教育硕士培养规模逐年扩大,生物教育硕士专业也不例外,但实习生实践面临的困境随之而来。为探索出更好的教育实践路径,需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学生的实践心得、实地调查等信息反馈,发现当前B区双非院校培养的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教育实践面临的五大困境。

(一)B区双非院校地位、社会认可度低

实习生教育实践面临的困境与学校地位较低存在关系。社会普遍认为名校才有名师,名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学生。高校的建设水平影响着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用人单位看学校层次筛选人的现象极为普遍,这导致B区双非院校的学生不具有竞争优势。B区双非院校的很多实习生存在自卑心理。经访谈了解到,B区双非院校某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自我认可程度低,缺乏自信,喜欢给学校贴上双非标签,进而给自己设限。同时,社会普遍存在所谓的“择优录取”,在学位同等的条件下,对双一流、985、211工程高校培养的生物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认可程度普遍要高于普通双非高校培养的研究生。以标签看人的刻板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给B区双非高校的研究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限制了B区双非院校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的教育实践。

(二)基地建设水平与培养要求不相符

一方面,基地建设水平高的中学,往往追求较高的重点率和本科率。B区双非院校的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难以进入这类基地实习,即使成功进入基地,学生也较难得到实质性的教学实践训练,主要实践内容往往是辅助教师批改作业和看管学生,因而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得到锻炼、职业能力难以显著提升,导致教育实践质量得不到保障。[3]另一方面,基地建设水平一般的学校,又难以聘请到资深的校外导师,实践教学基地达不到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学生的实践质量同样得不到保障。例如,某初中学校愿意接收B区双非院校的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来进行教学实践,但由于该校缺乏资深的校外导师,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有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不利于B区双非高校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教育实践的发展。

(三)现有实践经验难以应对基地教学压力

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面临着教育实习基地教学压力大的问题,这对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现有教育经验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在校内为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开设校内实训项目,包括微格、专业知识技能等“补缺计划”,但局限于“情境模拟”和“理想课堂”,缺乏真实的生成性的“真枪实弹”的课堂经验。众多院校都有研究生助教工程,导师指导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让研究生在校内获得了实践经验,课堂面临的真实问题将助力研究生教学经验的积累。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在实际教育经验方面确实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双非的生源;二是应届毕业生的一线教学经验缺乏。研究生的教育经验不足、教学质量欠佳与实习基地面临巨大升学压力构成了矛盾关系。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现有的教学经验无法应对一线的教学,造成了教学实践的障碍。

(四)高校与实习基地互选机制不完善

高校为实习生选择基地与基地是否选择与高校建立合作的双向选择问题是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教育实践要处理的重大问题。导师既要考虑基地的综合实力(如教学资源能否达到生物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要考虑校外导师的选择、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和实习意愿等问题。建设水平高的基地对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的兴趣不足,即使研究生进入单位实习,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技能训练。相反,欢迎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的单位,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又与人才培养规划上存在落差,不利于学生发展。再者,高校实习基地的选择往往跟校外导师有关,如某些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合作关系比较固定,会造成某些学生没有选择基地的机会。在双方的双向选择定位中,匹配出了问题,阻碍了教育硕士实习生教育实践路径的发展。

(五)实习基地合作机制不健全

实习基地合作机制不健全,增加了实习生教育实践难度。在生物教育硕士实习教学实践合作机制中,存在教学实践经费不足、实习教学资源不足、校内外导师交流及对学生的交互联合指导不足、校外导师在学生实践环节中参与度不足、高校对校外指导老师管理缺位等问题。基地需要付出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培养实习生,但因合作机制不健全,高校容易忽视为基地付出的资源“买单”。合作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校内外导师之间联系的脱节。经调查发现,B区双非院校某些实习基地存在后勤安排不完善的情况,如B区双非院校某实习基地未给实习生安排宿舍,研究生实习期间需“早出晚归”、消耗精力,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育实践中,大大降低实习生的积极性,使得教育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对策

针对实地调查、师生访谈等途径发现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读、教师座谈等方法,对上述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五点建议,以期推动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教育实践的发展,并为解决类似的其他学科教育硕士实习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参考。

(一)树立学校品牌,提高社会认可度

打造学校专业品牌特色,提高社会认可度。学校品牌涉及学校历史,一方面可以挖掘历年学校培养出的优秀生物教育硕士与其在一线教学中突出的社会贡献,树立人才榜样,打造专业品牌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知名度。例如,寻找历届生物教育硕士毕业生在一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作为先进代表,与其协商后制作榜样墙进行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同时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引进来”的措施,加大投资和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优秀人才带动双非院校品牌建设的特色道路等,只有在师资团队壮大、师生比例合适等硬件设施上取得压倒性胜利,才有机会打好“翻身战”,进而提高社会对B区双非院校生物教育硕士的认可度,从而降低导师为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寻找教育实践平台的难度。

(二)当地政府牵头,发挥好纽带作用

张平在《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析》一文中指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一般都强调以 U-G-S(高校—政府—学校)协同育人的方式开展”。其中,U-G-S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建立高校(University)、地方政府(Government)和中小学(School)三方协同的 U-G-S 实践教学共同体,通过签署培养协议书、落实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方案,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4]教育主管部门应协调好高校生物教育硕士实习与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政府可以很好地在高校与教育硕士实习生实习基地间建立起纽带,带头打造政府、实践单位、高校三者具有密切合作相互影响的三螺旋关系。[5]有了政府的介入和监督,基地建设水平与生物教育硕士培养要求不平衡的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就会有更优质的教学实践平台。基地需要承担起高校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的责任,这样高水平的实习基地在接受双非院校教育硕士实习生时就不会出现“难为情”的现象。除了建立起纽带,地方政府还应提出具体的、可行的措施才能发挥好纽带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难题。

(三)创新校内实践活动,丰富实习生的教学经验

调查发现,增加校内实践训练项目,能有效丰富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的教育教学经验。有鉴于此,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可通过在校内实践训练增加教育教学经验,再“走出去”顶岗教学或轮岗教学,从根本上摘下教育硕士实习生教学经验不足的标签。校内实践项目可提供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的机会、定期举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课堂观摩活动、开设周末课堂,如招收一批自愿的实验学生在周末时间开设中学生物类似的课程等创新实践项目。一方面可以帮助更多中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在实践中进步。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教育硕士实习生实践缺乏教师指导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可采取将校外导师“引进来”指导的措施,打造一种全新的培养途径,解决教育硕士实习生在教育经验方面不足的问题。此途径培养的研究生不再需要经过教育实习基地再培训,实习基地也不需要担心实习生会耽误教学进度而给学校或教师带来麻烦等问题,有利于解决教育硕士实习生教育实践困难的问题。针对教育硕士实习生教学实践提升问题,也有建立鲜活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等措施方法。

(四)优先选择符合资质要求的实习基地

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是培养优秀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专业学位质量的重要保障。在选择实习基地的问题上,导师或学生属于动作发起者,为避免出现双方不匹配的尴尬局面,导师或学生在选择教育硕士实习基地时应进行各方面的考量,优先选择符合资质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校友会、同学会是能挖掘出可供高校实习的且符合资格的优质教育实习基地的可行途径。建议实习基地的选择及校外导师的聘请不局限于本省或者本市,打破选择基地的“就近原则”,鼓励实习生“走出去”或导师“引进来”。另外,高校应与实习基地协商做好研究生实习的后勤工作,如给路途遥远的学生解决实习住宿问题、基本的生活设施等问题。走访了解到,B区某些双非院校合作基地尚未给实习生提供住宿的场所,实习生生活基本保障未能很好地解决,严重挫伤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积极性。

(五)增加经费投入,健全双导师制度

B区双非院校为研究生搭建校外实习路径的过程中受到校内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习的发起方,高校首先应加强校内外导师队伍的交流互动,因为校内外导师之间的良好交流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正常运行的质量保障。其次,高校应加大对实习基地的资金支持,共同推进校内外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实习基地项目的发展。项目是教育实践的“躯体”,经费就是教育实践的“血液”,两者缺一不可。建立良好的校内外联合培养项目是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教育实践的基本保障,增加经费投入有利于实习基地的发展,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依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给予实习基地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推进和保障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最后,落实校内外导师责任,避免任何一方出现“人在心不在”的不良现象。进一步完善双师型高校教师认定标准,建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各级政府要加强教育督导制度,推动双师型教师政策落地落实。[6]

四、结语

不少扎根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青年教师来源于B区双非院校培养的教育硕士研究生,重点关注并解决B区双非院校教育硕士实习生的实践问题,是提高实习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B区双非院校地位、社会认可度低等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实习生教育实践的发展。除了上述问题,导师在推荐基地时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就业方向、学生实践能力等因素,关注实习生教育实践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有效提高B区双非院校生物教育硕士实习生的培养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