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精准施教探究①

时间:2024-07-06

梁 莉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该理念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搜索方面更是快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准施教理念是美国教育家林斯利基在20世纪60年代基于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明确指出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在信息资源充分的前提下,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予以控制、训练、反馈,保证教学的流畅程度。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商科类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基于“互联网+”这一信息理念在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上进行精准施教,能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能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同时,也能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状况,直接找出造成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学习效果低下的各种原因并克服,使教学目标完美实现。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不高的部分原因是知识点内容比较局限,没有立足学生的特点及需求精准施教造成的。分析造成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精准施教,培养具有管理意识、管理文化底蕴的高职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当前,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生源差异性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逐渐拓宽了高职院校的生源渠道。2019年的高职院校大扩招政策,使学生的就学不再受自身年龄、学习背景、工作经历等诸多条件的制约,令高职院校在籍学生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宽进”标准在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包括其网络课堂教学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每年入学的学生中,都会有一部分学生明显的具有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律性差等特点,这些学生尽管聪明,却每天沉迷于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由中,学习状态不佳。网络教学中,因对理论知识内容不感兴趣,学生专注性较差,课堂效果同样不理想。总之,对于在管理学基础课程这类专业性较强的课堂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已是常态化,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低下。

(二)教学内容选择过于专业,学生厌学情绪重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理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常常使学生一头雾水。当前,我们主张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要立足于学生本身的学能特点,立足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满意度,更要立足于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对教学内容的搜索、选定、依然局限于专业化的层面,即使新增了一些案例信息也没能起到润色作用。比如说,教师能流畅的讲出西方的管理理论,举出西方国家企业的管理案例,却没能立足中国本土文化挖掘国学智慧中的管理精华,甚至忽略了身边小事所蕴含的管理道理。总之,课堂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脱离,与生活实际脱离,使学生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当学习内容难度超出个人能力所能承载的负荷时,就会使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三)知识传授形式较单一,课堂呆板无趣

对于知识内容的传授,不同的讲授方法与展示形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在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中,教师课堂教学“一言堂”的现象非常普遍;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使用也不够充分,最常见的就是通过一体机将授课内容用课件形式展示出来,没能发挥互联网的信息搜索功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所需现场搜索信息与学生分享互动。此外,像情景法、模拟实训法、全身反应法等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实践类型的教学方法很少被使用。网络授课,信息传递更是拘泥于对照课件播放,对应讲解。总之,陈旧的讲授模式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即使老师授课水平很高,课堂也显得呆板无趣,授课效果也很难提高。

(四)忽视课堂形成性评价,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

现阶段,管理学基础课程课程的成绩评定仍以终结性测验为主,对强调过程学习的形成性评价重视不足。成绩评定,无论该门课程是考试形式还是考查形式,都要最终依托于期末试卷来完成。对于学生在课上参与团队活动、模拟工作情景等实践类课程中的突出表现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评价,使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热情低了很多。此外,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中涉及德育因素在成绩中的所占的份额较低,比如,对学生迟到、早退在成绩评定中却没有明显体现。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自律性的养成,综合素质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

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没有从学生实际特点出发考虑问题,也没有试图改变教师课堂为主的教学观念。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秉承精准施教理念,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二、高职管理学基础课堂精准施教的建议

需要提及的是,我们所说的“精准”是一个相对概念,并非词汇本意所指的“精确无误”的意思,在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上,所谓“精准”,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面对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问题,立足学生实际需要,就此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一)精准把握学生特点,让信息技术服务课堂

不难发现,现如今无论出于哪种应用目的,学生对手机的偏爱都超出以往。但在课堂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渴望学生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放下手机,其实不然,管理学基础的课堂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手机互联网的多重功效,让学生在课堂上课拿起手机。高职学生虽具有学习动力不足的弱点,但也有对问题反应敏捷,对信息理解把握迅速的优点,因此,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对高职学生课上拿手机的刻板印象,让学生通过对手机的灵活使用接受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内容。比如,课前,用手机接收教师设置的预习信息;课上用手机网上签到,查找知识信息;课后,让学生用手机完成网上平台作业等。总之,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把课上使用手机的负面影转为积极因素,让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

(二)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利用网上资源重整教学内容

其实,对于高职管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逐章逐节的讲授,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该门课程的精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充分地理解、掌握、学而用之,才是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内容的选择、编订提供了便捷条件。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立足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知识资源,全方位改革教学内容。首先,“以减促增”,变章节教学为专题教学,删除不必要的知识,只保留核心知识模块重点讲授;其次,“变静为动”,增大学生实训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比例,由学生根据每个专题项目的重点,到网上或学习平台上收集学习资料,课上讲解,大家共勉。再次,“由西向东”加大教学中国学经典与本土文化的知识比重。例如,《孙子兵法》的商业理念、中国品牌企业成功之路等。总之,重整后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学得轻松,用得自如。

(三)精准把握教学方法,改进知识传授手段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高职学生普遍具有性格开朗、交际能力良好,不善于课堂听课,却善于课堂聊天交流的特点。因此,管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也要依据学生这一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首先,改变教师“独揽课堂”全过程的现状,让全身反应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融入课堂,对改变学生厌学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勇于把讲台让给学生,把更多的展示机会、讲解机会交给学生,只做必要的点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其次,“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就是开辟了网络教学这一模式,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可以先上线下相互呼应,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再次,创建模拟工作环境,对学到的内容加以运用。例如,辅助校园后勤部门,为工勤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制作学生宿舍卫生管理条例等等。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精准把握考核内容,恰当选择考试形式

每种考试形式都各有优劣,恰当的选择,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展现出来,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通过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难看出,管理学基础课程的考试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要胜于总结性评价。把学生期末的成绩融入平时的实践活动中,不但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最为重要的是,相比考试分数,我们更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管理才能的展现能力以及学生的道德品行素养等。这些考核都需要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成绩结果根据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累加计算。需要提及的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对于考核的具体项目要规划清楚,具体的考核点、得分点要明确具体,即使像德育考核这类难以评价的项目也要给出明确的考核点和得分点,比如,上课迟到一次扣一分等。总之,考核内容、标准越“精准”,学生的学习态度也越严谨。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变化,对管理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今,高职教师已无法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循规蹈矩的知识内容中获益,更无法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堂上“一意孤行”。精准施教理念,使高职教师严肃工作态度,发现不足,正视管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且不断改正。精准施教理念,也给施教者甚至学习者以力量,使大家不断汲取知识获得力量提高教学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由知识、教师、学生共存共建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完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