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外语能力提升研究①

时间:2024-07-06

高琳琳

(沈阳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众多成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也为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开拓了新途径,提出了新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国家间交流合作,也明确了人才作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助推力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各行业都需要大量精通外语且专业技能强、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国家急需人才,高校应尽快利用发展新机遇,结合学校优势专业和国家战略目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适时科学调整高校课程标准和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科技人才。

培养新一代国际化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外语能力作为一项基本技能,高校应探索开展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科技人才培养。培养科技人才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投身国际工程建设能力,探索复合型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工程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现状

1.重专业轻外语,外语能力培养受限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国家将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外语好懂跨文化知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全球性竞争力。近年来,各高校侧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部分高校减少了大学外语课时,一些工科专业不重视专业英语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老旧,学生课堂内学习专业英语和训练的时间有限,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融合度不高。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许多高校没有引导、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更广泛的学习英语及参加英语类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不足,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在线英语精品课程和手机移动端资源有限,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外语资源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都导致学生外语能力提升有限。

2.外语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果需提高

虽然不断推出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很多教师参加了各类的外语教学研讨,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部分高校实行分层教学和卓越工程师及新工科的教学改革,但教学中实际的培养方案不明确、不细化。虽然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已根据新课改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大部分英语教师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传授课本知识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有限,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还不够理想。同时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而是更多地依靠黑板、多媒体课件等单一的教学方式,没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导致学生课上学习主动性不强。目前工科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通过率并不理想,而且大部分学生听说基础差,主动运用英语交流的自觉性差,难以实现口语交流的目标。很多工科学生目前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撰写英语论文仍存在困难。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调整大学外语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口语和听力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1.创新“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立足充分的市场调研,清楚国家人才需求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岗位需求改革传统课程结构,以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培养为主线,建设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大学外语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使命。外语的工具性能帮助学生学习最先进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的人文性可弥补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的训练所导致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方面出现的不足问题。大学外语教学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应符合国家和时代的需求,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实行分级教学和开展英语拓展课,实现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教学,因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专业+外语”型科技人才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凭自身的语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语言沟通与专业领域知识的融合。在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普遍开设公共英语、ESP课程及专业英语,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实施的改革和实践。

为培养“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所需的科技人才,大学外语教学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为切实推动大学外语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我们需要明确大学外语教学的任务和使命,不断更新相关理念,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与时俱进地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跨学科合作不是大学外语和其他专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专业和外语有机融合和渗透,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一些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如英语口语和听力课程融入英语视听说课程,阅读和写作融入英语阅读和写作课程,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与专业内容相结合,避免枯燥孤立的语言能力训练。学生只需要掌握两个专业的核心知识,并相互融合,以提高了教学效果。大学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拥有专业学科知识和受益终生的技能,同时还要具有跨学科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化素养,成为国际化背景下的专业科技人才。

2.改革大学英语培养体系,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育

大学外语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必修课程,部分高校根据学生外语水平采取分级教学模式,也有部分高校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开设多种类英语后续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求选修四、六级英语、考研英语、机械工程英语、电力英语、IT职业英语、英美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旨在探索如何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及未来学习进行衔接。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在特定领域使用的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确定的,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由于未来就业市场的需要,学生需要具备在某一专业领域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二是在某一特定领域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行业类型,英语可分为计算机英语、自动化英语、法律英语和电力英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机遇。国际合作更加频繁,科技人才不仅能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还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能力。大学英语教学要顺应时代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更好地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逐步探索向ESP教师转型,培养学科教学能力。对于外语教师来说,要实现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转型与发展,如何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需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指导。组织外语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和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就可以将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逐步融入ESP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

ESP课程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培养职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为学生提供了解未来职业背景下掌握并合理运用英语技能用于专业的平台,这便于学生今后工作与交流,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还应更好的借助于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来改善高校ESP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严格按照国际教育标准来培养出高素质、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人才。

3.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优势互补

大学外语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是必然趋势。利用线上教学的时空优势和课堂教学进行优势互补。网络学习资源可使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满足学生多种需求、有利于跨时空参与、丰富过程性评估途径、增加师生课外交流等优势。多媒体网络资源更适于学生的听说自主学习和进行在线测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模式上,为有效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丰富资源和全新体验,既产生外语教学中网络精品课程、慕课、微课等课程运行方式的变革,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变。线上线下课程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共享、作业发布与评价、线上考试、教师授课及培训等都有了全新实践,既顺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移动终端在互联网和各类智能软件的支持下,完成学习和资源共享。大学英语教学中,互联网上的课程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备受师生青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程资源共享、翻转课堂、测试等均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针对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已逐步产生,方便师生以方便灵活的方式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也从教师讲授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灵活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学生在与教师的教学互动中不断整合和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途径。

三、结语

利用信息技术,大学外语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提升英语能力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知识融合的途径。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服务于学生专业学习的教学改革已经提上日程。结合国家需求,培养适应时代的“专业+外语”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以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