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庞 莹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基础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0)
2017年10月,***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即中国人应该珍惜中国的文化根基,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文化。中国应提高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能力,以更好地讲中国故事,从而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由此可见,从时代发展角度,随着中国跨文化交流和经济实力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对高校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手段和文化的载体,是保护、传承、传播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帮助其他国家的人了解中国,打破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重要媒介。从教育角度,教育兴,则文化兴。高职英语作为一门覆盖面极广的人文通识类课程,历来以语言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提高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力,但是这种单向的跨文化体验,造成了很多学习者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传播。因此,将地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高校英语课程建设,是完善英语学科建设的需要,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1〕。
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落实到高职英语教学实践,就是要回答***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体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融合”,教学目标拓展了高校英语的“人文性内涵”,增加了“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公共基础课程,高职英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语言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华文化的深入渗透,不仅要从文化中汲取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以更好地讲中国故事,从而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然而,实际上高职英语课堂存在文化交流不对等,过分强调西方文化,本土文化教学近乎荒漠化。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容和理念与中华文化推崇的思想和内容有着高度一致性和关联性。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育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同时一方水土之下蕴含着渗入骨髓,世代相传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基因,对地方文化传播、民俗生态、学校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连云港是一座历史悠久、山海相拥、人文荟萃的海滨城市。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将军崖岩画、藤花落遗址可以追溯至远古人类的活动踪迹。独特的山海神韵孕育出一个个传奇色彩的上古神话,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娥皇梦海、疏洪入海等。作为连云港“山海文化”的代表,徐福文化、西游记文化、淮盐文化等是在海洋文明推动下的自然与人长期互动的文化成果。徐福东渡是中华文化迈向海洋文明的初步尝试,开创中、日、韩友好往来的先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圣故里花果山是《西游记》创作的灵感之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展示了连云港人从古至今一以贯之始终传承的自强不息、顽强奋斗、勇往直前的文化精神〔2〕。连云港地处沿海,文化古镇板浦“得山海之势,具鱼盐之利”,形成了海盐文化。连云港的文化形态是多元的,民俗文化中国家级非遗海州五大宫调是明清俗曲,是淮盐兴旺时期,南北沟通、艺术交流的民间音乐。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一种文化浸润、一种精神品格。将连云港地方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有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现行的国内高职英语教材过于强调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过于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忽略了对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的培养。历史悠久的地方文化是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来源。挖掘与借力连云港优秀文化资源,为高职英语提供鲜活、独具特色的内容素材,引导学生感知连云港的山海文化、西游记精神、民俗风情、审美情趣等,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内容共鸣,价值情感同频共振。高职院校本地生源占比较高,专注于本土文化可以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因为学习者在讨论熟悉的话题时通常会有较强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中国本土文化需要通过英语来实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对话可能成为自话自说〔3〕。全球语境下,如何突破西方文化茧房,如何发出中国声音,如何坚守中华文化阵地,其中心环节就是以英语语言为工具,营造地方文化氛围,从情感体验到价值熏陶,激发学生内心的力量。以连云港地方文化为着力点,鼓励学生以双向视角鉴赏、辨别、审视本土文化,深刻领悟地方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引导学生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地方文化,从而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弘扬连云港地方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地方高校受地方文化孕育,自带地方传统文化基因和文化烙印,反哺地方,传承、发展、创新地方传统文化是其使命也是其自我发展的需要〔4〕。高校学生是地方文化的守护者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者。引导学生认识、欣赏、传播连云港地方文化,唤醒文化意识,从而发挥高职英语课程对地方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以海州五大宫调为例,尽管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和闻名中外的京剧、黄梅戏、越剧等戏剧相比,很少被人熟知。将海州五大宫调融入高职英语教学,在丰富学生文化体验的同时,提升海州五大宫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以“三教”改革为落脚点,提出几点策略。
教师特别是外语教师是文化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规律,深刻把握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营造丰富的文化氛围,彰显本土文化和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在中西文化分析对比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开展文化渗透,以国际化视野表达中国文化。然而不少高职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积累呈零散化、表层化,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见得有充分的了解。为师者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高职英语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中国文化的心态,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利用研学调研,文化采风、采访非遗传人、拍摄视频,英文配音,中英字幕来提升自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善于归纳总结,对地方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反思和修正。利用师资培训、互联网资源增加地方文化的知识储备。积极参加各种本土文化活动,从而更好地影响和指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教材是育人纲要,目前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元素较为缺少,文化对比意识也不强;中国文化集中出现在阅读版块,听力和口语练习中基本没有涉及,过多关注表层文化,深层文化输入不够〔5〕。因此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写要辩证地发掘与传承创新,应系统、整体地收集、梳理、甄别、归纳、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取最适合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容,辩证吸收和创新,彰显时代特色。如汉服、茶、戏剧等器物文化元素虽然抓人眼球,吸引兴趣,但更要从精神层面提炼传统伦理与价值的精髓。教材编写应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突出山海文化、西游记文化、海盐文化特色,采取平等、合作、同理心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互动。同时全方位涵盖听、说、读、写、译,提供多层次、立体化的本土文化素材,在说、写、译部分设计多样化交际任务,体现文化输入与输出并重。
高职英语教育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创新教学形式,构建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答疑、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文化认知。依托第二课堂,邀请连云港非遗文化传人和文化名人来校授课,开展以连云港西游记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戏剧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了解连云港文化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文化自觉。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借助新媒体,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发地去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感受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文化自信〔6〕。
中国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育是国家软实力的助推器,承载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将连云港地方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高职英语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挖掘地方文化的教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国家、家乡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丰富课程思政,弘扬新时代的连云港精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