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张卓莉
(北部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钦州 53509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理论知识教育,需采用理论教育与教学实践双向结合加以实现。为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从内容方面加强教育革新,优化课程教学管理模式,促进多元化教学资源融合,以此提高专题教学质量与水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简明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我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作出的系统化阐述,其内容虽涉及广泛,但并未对实际历史背景做详细信息挖掘。因此,教学方面应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体结构为基础,简单明确地进行系统化叙述,避免因内容结构过于复杂而影响教学质量。第二,教学倾向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并非是单方面地对历史进程发展的事例、人物等做解读,其中蕴含大量的政治性、文化性内容,因此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信息资源,增强学生使命感、责任感,坚定学生政治思想、信仰,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不仅在历史文化输出方面发挥实际作用,在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及政治思维方面亦可起到正面积极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时间跨度较长,该段历史时期主要将近现代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及历史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人物,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核心重点。对于典型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判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标准。第一,是该历史事件及作用对历史发展是否具有转折性作用。例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均属于典型历史事件。而对于人物,则要以其是否具有历史标志性作为判断参考依据。第二,是对历史发展形成结构导向影响的历史事件及人物,也可判断为典型历史事件、人物。另外,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典型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也是专题教学的重要内容,客观地进行历史事件、人物评价阐述,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注意避免教学结构松散、缺乏紧密性这一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围绕历史发展时间节点,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与事进行论述。基础知识要点多蕴藏于各主要时间节点之内。当前,教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内容的拆解,存在过于碎片化问题,仅将主要的知识点做重点讲解,而对细节性或次要知识则一笔带过,导致各主要知识点连贯性不足,无法使学生有效地将不同知识进行串联。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形成误解,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长期记忆。长此以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质量必然有所下降。实际上,强化重点知识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课程考核的确有一定的实际帮助,但由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并非是片面地进行逻辑复述,所以,单方面地提高重点知识的教学强度,而忽视次要知识的教学实践,不利于长效化教学工作的进行,如此往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质量下滑将成为必然之势。
引起知识学习共鸣感,在现代教育工作推进方面尤为必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也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共鸣感为核心,提高学生知识学习认可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教学质量。当代学生由于对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加之互联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诱导,自然无法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产生兴趣,同时,单一的学习管理方式,也将加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负面认识。在教师教学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知识共鸣感的产生。首先要形成知识认同,而后保障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正确理解,最后再开展多层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工作。反之,则无法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抵触心理,加之教师与学生之间对立关系的存在,必然将难以保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深度的把控,直接影响基础教学质量。上文中曾提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内容涉及宽泛,但并不对历史文化背景及事件人物背景等做深入挖掘。因此,教师教学应科学地掌握教学尺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消化、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全面地开展教学工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教学,不应做过度的知识延展,要阶段性地推进教学工作,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时间单位为起点,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做教学资源开发,以免过多的知识内容影响学生对关键性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结合考试测验的主要考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题目,加深学生对关键性知识的学习印象,在不改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体结构的前提条件下,融入部分考试测试考核要素,一方面避免对主体知识结构进行破坏,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多元化重点知识内容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对以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问题的注意,教师教学质量必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实践,是检验理论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测试,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考核实践,根据考核实践结果,安排后续阶段相关教学工作。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记分制考核模式,对考核方式的运用缺乏灵活性,无法真实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理论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采取记分制考核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学平均水平。但由于受教育发展大环境影响,以学生考核分数论学习能力,存在教育强迫性问题。强迫性教育仅适用于小部分学生,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而言,其知识内容涉及较广,学习难度相对较高,长期处于强迫性学习环境,容易形成教育发展畸形,进而影响教师综合教育质量。因而,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主体的教学工作推进,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形势,结合时代发展特点积极做好教育创新,运用新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平衡性,是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提高知识教学连贯性,采用平衡性教学策略,逐级讲解单元性要点内容,避免盲目地对知识关键点进行学习,从细节上做好教学优化。例如,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反侵略斗争的教学讲解,要根据反侵略斗争的时间点做基础内容布局,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教学拓展,结合反侵略斗争的主要内容,对事件的主体进行串联,围绕反侵略斗争对我国的影响,逐一地将教学重点以模块化的方式融入教学课程,继而通过对内容的平衡,在避免重点教学知识讲解过于突兀的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背景、事件、人物关系联想提供学习帮助。利用以上方式,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学生知识学习碎片化问题,采取系统化教学方法,明确学生的学习导向,使学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与人物知识掌握均能做到张弛有度,以此进一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意识,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学生良好历史认知,引起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学习共鸣。当代学生对历史文化共鸣感不足,归根结底是基于多个层面问题而引发,必须通过对不同层面问题的有效分析,提高教学实施有效性。首先是教学内容层面问题。教师对教学内容安排,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填补学生知识结构空白,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意识,有一定的基础影响。其次是教学观念层面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能与学生学习观、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碰撞,也是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的影响因素。最后是课程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最基本的了解,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切入点,也将大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尤其长期处于历史文化学习背景下,良好的教学熏陶,必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加之教学策略的科学选用,将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更好地与学生学习思维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质量高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做到有的放矢,科学掌握教学强度,合理布置教学内容,使教学工作切实发挥实际意义。高质量教学的实现,必须基于良好的教学氛围与环境,而适宜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又与良好教学尺度的把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部分教师学识渊博,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讲解方面,可能会存在对历史事件过度解读或对历史人物过度评价问题,而过度解读与过度评价的内容,恰恰是教学中较为多余的部分,并不利于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键性知识重点的理解与消化,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形成错误理解。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的提升,需结合关键性教学知识点做内容拓展,对于次要知识内容则应采取平衡教学模式,不应过于深入地对其进行探究,以免产生教学混乱问题。总体而言,科学严谨地开展教学工作,有益于更好地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文化内涵、政治导向进行表述,在保障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文化涵养等多个方面均有一定积极作用。
教学创新,始终是教学工作向前迈进的重要根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应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积极地进行创新拓展,开发新的教育视角。历史文化教育,不应仅注重教育本身,要能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代教育发展新事物。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面,可以融入部分电影元素,包括《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等,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背景,对塑造学生良好历史文化认知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动漫方面,也可融入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也能从侧面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做侧面了解。一方面满足学生不同历史文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提供多种视角,使教学实践不再仅停留于教育工作实施本身,在主体课程教学之外,亦能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为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实践质量提供内容体系支持与帮助。
事实上,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不仅仅依托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技巧等多个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改进,基于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形态,总结出适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需求的教育管理方法,同时,要加强对现代信息化教学元素的引入,打造更完善的知识教学体系,努力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