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黄师师
脚底沾满泥土,笔下才能含着芳香。只有走基层,到现场,报道才能接地气,有灵气。如何深入一线挖掘素材?如何确定主题谋篇布局?《长江日报》刊发的《武汉最险四邑公堤送三轮洪水俯首东去》一文的采访和写作都给人启示。
今年,我市再次遭遇严重汛情,梅雨期时长历史第三、长江高水位历史第四,外洪内涝,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复杂。
7月6日,市防指宣布将我市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Ⅲ级提升至Ⅱ级,全市上下按照“Ⅱ级响应Ⅰ级战备”全力应对。当天,我入驻市防办开始前线“作战”。
形势紧迫,心弦紧绷,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量选题扑面而来。
其间,推出的报道有相当数量,包括日常水雨情动态、观察分析类预测以及体现全市同舟共济、科学有序作战的主题类报道等。然而作为一名防汛记者,内心一直有期盼:去现场,抓“活鱼”。
7月29日,机会来了,集团领导带队,地铁院院长谷萍、新闻负责人胡维琼、摄影记者李永刚以及我,一同来到了长江干堤江夏段。
去之前,市防办相关负责人透露,长江干堤江夏段险段较多,比较有代表性,“你们可以探一探”。
到达长江干堤江夏段指挥部时,正好是中午,因是午饭时间,指挥部的调度大厅内只有几名日常值守人员。幸运的是,其中就有江夏区河道堤防管理总段综合业务科负责人吕强胜。
对照长江干堤江夏段防汛形势图,吕强胜比划起来。长江干堤江夏段大体是个什么情况,一共多长,有几处险段,哪里最险,原因是什么……一辈子深耕堤防建设和管理,吕强胜具体且详细地介绍了十多分钟,很快我们就对长江干堤江夏段有了初步认识。
黄师师(右)和地铁院院长谷萍在堤上采访
当吕强胜问我们去不去现场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指向江夏段四邑公堤居字号险段,“就去这里”。
回想起来,这一最基本的新闻判断为后续的新闻发现及采写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学者佛莱德·希伯特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归纳新闻价值要素:时间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
既是去现场,那一定要去最重要、最显著的地方。居字号险段是江夏段四邑公堤的最险段,也是整个武汉境内长江干堤的最险处。
居字号险段究竟多险?前往目的地的途间,吕强胜说了一句话:就是光凭耳朵听就能知道是险段的地方。非常有说服力的一句话,让我留了心,险段的险不能仅靠眼睛看。
一到现场,吕强胜就领着我们去了堤顶靠近江边的地方。细细听了几分钟,果如他所说,水声如鼓擂。听完再看,近处护浪林淹没水中,远处上游方向,河道呈一个大弯。
经过多轮除险加固,居字号险段已变得十分宽敞。我们兵分多路展开了采访:拍江流、录视频,跟着巡防队员一同巡堤,再回到哨棚和他们聊天。感受很深的是,虽然江水拍岸,但巡防节奏很稳。什么时候换防、什么时候记录、发现险情如何处置,秩序井然。再有一个感受,天气很热,站着不动就已经浑身是汗。
在居字号险段,我们的采访进行了大约1个半小时,采集了大量鲜活的元素,并将其充分地运用到了报道中。
围绕报道,前后共进行了多轮采访,受访者包括堤防管理者、专家、巡防干部、队员、村支书及村民。素材具备,却陷入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难题。
无论是写居字号的险,还是写巡防力量的给力,似乎都不足够。和胡维琼沟通多轮后,我们决定静下心来先明确主题。
“你看,现在村里面,歌照唱、舞照跳”——在反复琢磨当地百姓的这句话后,我对文章的构架初步有了想法。
堤外惊险、堤内安澜,不正是我们此次采访的最大感触吗?行文思路一下打开,由堤外至堤上再至堤内,写出细节、写出反差,全市众志成城、科学有序战胜洪水的主动作为和坚定信心便会跃然纸上。
最终,文章以《堤外江水奔流拍岸堤内百姓生活如常/最险四邑公堤送三轮洪水俯首东去》为题成稿,并先后经过院新闻负责人胡维琼和集团领导细心打磨,于8月4日在《长江日报》刊出,长江日报官微、长江日报APP同步推送。
沉到基层寻找鲜活的新闻源头。这是现场报道的一次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