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伟大建党精神”赋能时代新人培育的四重维度*

时间:2024-07-06

谢伏华 许 莉

(1.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 江西九江 332005;2.九江学院法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3.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不仅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还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总书记用32个字作了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2]。回顾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经历的挫折与苦难、胜利与辉煌,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伟大建党精神犹如一盏永不灭的明灯,指引前行方向,给人奋进力量;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伟大建党精神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炬,淬炼过硬政治品格,汇聚磅礴奋进伟力,照耀祖国万里江河。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既是对建党百年来自强不息、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奋斗历程的精神结晶,更是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根本遵循。基于此,本文将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赋能时代新人的四重维度。时代新人的主体是青年人,广大青年要切实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始终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民必将凝聚磅礴之力,让历史和世界见证一个古老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3]。

一、科学性维度:“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赋能时代新人培育

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将青年视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高度重视青年、充分信任青年、精心培养青年,并结合当代中国青年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首次明确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充分体现了青年人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中的重要价值。那么,新时代青年人又该如何肩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青年人首先应“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即要志存高远,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诚如王阳明所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理想是指引人生方向的明灯,信念是奋进前行的航标,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在道阻且长的前行道路上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有很多,那么怎样的理想信念才是最科学、最崇高的呢?我们该选择怎样的理想信念来指引前行之路。回顾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思想家们对于理想信念有着不同的阐释。如《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畅谈理想信念的对话,孔子的志向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希冀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朋友之间能够相互信任,年幼之人能够得到照顾;张载则认为读书人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强调知识分子要胸怀仁爱之心、报国之志,要民胞物与、和合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先贤所论述的理想信念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期待、道德规范和道德约束,希望大家能达到“修齐治平”的人生目标。西方思想家也重视理想信念对于人的意义,但更多的是将这种信念寄希望于神。

因此,在“两个大局”(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面对各类思想观念的交锋,多元文化的碰撞,新时代青年人又该如何去正确看待并追寻远大理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谈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将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之“钙”,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缺钙”,导致精神上患“软骨病”。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伟大斗争的实践中经受住各种考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最不缺钙的党组织,是骨头最硬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人、一个政党以及一个国家的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由最初只有五十多位党员的小党发展壮大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至2022年底,党员总数达9804.1万名,被网民亲切地称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没有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来的苦难历程中,深刻解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我们拥有马克思主义“真经”,使党能够始终坚定信仰信念,善于把握历史主动。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又是如何科学地论述理想信念的呢?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意识及其发展,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实践,能够自由地有意识地活动,而并非像动物一样只是基于本能。人能够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追寻美好生活,进而普遍化为人的“终极目标”,即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引导人们追求共产主义,目的不是使人超越生物学意义完成由动物到人的转变,而是基于社会学,强调人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上的人,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因为共产主义具有人类解放的情怀、人生进取的境界、道德奉献的情操、社会历史的视野”[4],个人应该勇于并善于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提升自己。由此,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崇高的理想信念,给予我们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给予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给予我们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既分析自然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首次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科学地阐释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科学、最崇高的理想信念,更是透过唯物史观揭示我们要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来引领、激励、约束、塑造自己。伟大建党精神首先强调的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即要求时代新人要做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坚定信仰者、深刻领悟者及忠诚践行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曾经有一群年轻人高举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炬探寻中国道路。新时代的青年人要以先驱者为榜样,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更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做到学思悟行,自觉地肩负起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

二、实践性维度:“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赋能时代新人培育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句经典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旨在说明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哲学家构建的哲学体系只是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作出合理的描述与解析,并认为诸如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只是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上,不重视阐发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榨,不够关切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不够重视哲学研究的实践性。哲学思想不应局限于描述世界和解析世界,而要成为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历史观立足于现实社会,将实践观点引入社会历史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实践的目的在于理解人类社会活动,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可以看出,马克思要求理论学说不是理论家们将自己关在书斋中单纯地、纯粹地解释世界,而是强调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理论学说要有实践的使命和任务,即要直接地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行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和基本观点,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活动的实际相结合,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为人类社会发展谋福祉。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断地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也不断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牢记并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将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贯穿党的各项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正是国家蒙难、民族危亡和民生疾苦之际。前期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组织形式来改变落后的旧中国。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和推动下,从俄国十月革命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得以解放的理论学说。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并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视为终身奋斗目标。

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组织工人开展工人运动,积极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发动工农运动,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深刻诠释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战胜各方挑战,顺利完成“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提出了“中国梦”,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不忘初心和践行初心、牢记使命和担当使命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中。我们既要志存高远,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更需脚踏实地,着力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回望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才有了中华民族在世界竞争中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逐步转变。基于此,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在新征程上,要始终践行好党的初心,担当起党的使命,初心和使命既是我们前行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也是我们的价值归宿和落脚点,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践,勇于担当。

三、革命性维度:“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赋能时代新人培育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为党献身的崇高风骨,也强调在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中要坚守斗争精神和练就斗争本领。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谋求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信念,敢于斗争。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先驱们不畏强敌,抵御诱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如在绞刑架前的李大钊,神色未变,慷慨赴死;夏明翰英勇就义前,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陈延年宁可站着死,也不向敌人下跪低头,等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及壮大的。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华文明的千年演变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保持不怕牺牲、英勇抗争、居安思危等优秀精神品质。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名言隽语均蕴含着斗争精神和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融入骨髓的基因。常怀忧患、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内在品格。中国著名哲学家牟宗三也特别强调中国哲学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的意识,基于这种忧患意识而产生道德意识。由此可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内生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并外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要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意志和鲜明品格的外化,使其具有不畏强敌、不惧强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彻底革命精神。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理论的彰显。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革命”时代或慢或快地来临。革命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5]。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历经苦难,是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的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在白色恐怖中召开的。由于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并被法租界巡捕搜查,在这紧要关头,最后一天会场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会议才得以顺利召开完毕。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28年间,中国共产党将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彻底推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其中也不乏卓越的领导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千千万万先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换取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领土主权。从最初“以苏为师”“以苏为鉴”到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确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打赢了“三大攻坚战”……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秉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才取得“四个伟大成就”。现如今,时代变了、条件好了,广大青年仍然要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传承下去,勿忘昨天所经历的苦难与艰辛,无愧今天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不负明天所追寻的伟大梦想,要始终将艰苦奋斗视为我们的传家宝。在当前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面前,广大青年仍然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既要胸怀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既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既要敢于出击,更要善于胜利。

四、人民性维度:“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赋能时代新人培育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优良传统、赢得更多胜利的坚强保障。人民是党治国理政、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而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政治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苦难、艰险、绝境没有压垮我们,没有打倒我们,反而使得我们越来越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越来越具有强大战斗力。究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来不为自己谋私利和特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其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共同参与的,其谋取的利益也是为绝大多数人。虽然在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之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会有所不同,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党始终“不负人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不负人民”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最好诠释。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系于民心所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在于人民,更在于“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其最终要义在于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的风险与挑战,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的这一边,就能赢得民心,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反之,忘记了为民的“本”,脱离了为民的“源”就会伤害民心、损害民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成于知行合一。党的所有的政治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对党是否忠诚。对于肩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的青年来说,就是要从对党忠诚的党性原则与不负人民的根本政治担当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的主动参与、勇于担当和敢于作为;青年学生也离不开党的精心栽培和有效引领。这也就要求青年学生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中国共产党到经过长期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这既是一部代表着诸多青年人追求伟大梦想的“青春史诗”,更是一代代青年人践行伟大梦想的“青春赞歌”。当代青年应从科学性维度、实践性维度、革命性维度和人民性维度出发,深刻理解并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建成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书写精彩人生,成就时代伟业,直抵伟大梦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